何建軍 李香鈺 劉哲 楊蕾 任穎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北京100085
2 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北京100081
為應對基礎研究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變化,2018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推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深化改革,其中“多元投入機制”是系列重要改革舉措之一(李靜海,2020),吸引地方、行業、企業等資金及社會和個人捐資投入基礎研究,進一步提高各方面投入基礎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聯合基金是落實“多元投入機制”的重要途經之一,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引導與整合社會資源投入基礎研究,將有關部門、企業、地區的實際需求凝練轉化為科學問題,匯聚優勢科研力量開展科研攻關,推動我國相關領域、行業、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jgsz/08/[2021-11-25])。
基金委地球科學部與地球科學領域相關的行業、企業等對接,從多角度入手推動基礎研究服務國家需求,積極貫徹落實“多元投入機制”。同時,中國氣象局(以下簡稱“氣象局”)積極落實黨中央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吸引優勢科研力量投入氣象科技領域研究,推動氣象事業的發展。在此背景下,相關部門經多輪溝通,成功推動基金委與氣象局共同設立聯合基金。雙方于2020 年12 月簽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中國氣象局關于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氣象局氣象聯合基金的協議書》(以下簡稱《協議書》),共同設立氣象聯合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審批聯合基金項目指南、確定資助計劃、批準資助項目和經費,以及決策聯合基金運行中的重大事項等。氣象聯合基金旨在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氣象科技創新,強化基礎研究,著力解決和突破與氣象行業核心技術密切相關的重要科學問題,培養優秀人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中國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934/info79588.htm [2021-11-25])。根據《協議書》,氣象聯合基金擬實施3 年(2021~2023 年),氣象局3 年共出資9000 萬元,基金委3 年共出資4500 萬元,氣象局每年將年度資助經費3000 萬元撥至基金委。
2021 年度氣象聯合基金評審工作已順利完成,為梳理管理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總結經驗,探索優化聯合基金管理方式,本文系統介紹了2021年度氣象聯合基金受理、評審情況和應對管理舉措,供申請人、評審專家和依托單位基金科研管理人員參考。
2021 年度氣象聯合基金指南設置了“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關鍵技術”、“災害天氣監測預報理論與方法”、“人工智能氣象應用技術”等3 大領域,下設17 個研究方向(表1)(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934/info79588.htm [2021-11-25])。2020 年大氣學科申請代碼的調整(劉哲等,2020)利于申請人選擇不同方向下的申請代碼。2021 年度氣象聯合基金接收71 項申請,受理69 項,2 項申請因研究期限填寫錯誤、參與人簡歷缺失等不合管理規范而不予受理。從不同領域來看,領域1 申請13 項,占申請總數的18.8%,平均每個方向申請2.2 項;領域2 申請34 項,占申請總數的49.3%,平均每個方向申請4.3 項;領域3 申請22 項,占申請總數的31.9%,平均每個方向申請7.3 項。從不同研究方向來看,方向14 和方向16申請量最多,為10 項;方向4、方向5 和方向8申請量最少,僅為1 項。

表1 2021 年度氣象聯合基金指南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及其申請量Table1 Research field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of the Meteorological Joint Fund program guide, and th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for each research direction in 2021
從受理項目申請人所在依托單位的分布來看(表2),中國氣象局所屬科研單位(以下簡稱“局屬科研單位”)牽頭申請最多,其次為中國氣象局所屬業務單位(以下簡稱“局屬業務單位”),中國科學院、高校等科研單位(以下簡稱“局外科研單位”)牽頭申請相對較少。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國家氣象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是申請量最多的3 家單位,申請量分別為9 項、7 項和6 項。局外科研單位主要集中在領域3 牽頭申請,其中方向16 有5 項申請;局屬科研單位和業務單位在各領域、各方向基本都有申請(圖1)。

圖1 不同研究方向受理申請項目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eligible application projects in different research directions

表2 申請項目和資助項目依托單位屬性統計Table2 Attribute of host institutions of applied and funded programs
根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的要求,氣象聯合基金合作研究單位最多2 個。從受理項目來看,2021 年度氣象聯合基金以合作申請為主,共有61項合作申請項目,占總量的88.4%。其中,局屬業務單位和局屬科研單位合作申請11 項,局屬科研單位和局外科研單位合作申請15 項,局屬業務單位和局外科研單位合作申請22 項,3 種類型研究單位一起合作申請13 項。作為合作單位,國家氣象中心的申請量最大(20 項),其次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7 項)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7 項),“阿里巴巴達摩院(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等企業下屬研究單位亦積極參與了氣象聯合基金合作申請。
根據聯合基金項目指南要求,聯合基金申請人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或具有博士學位(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934/ [2021-11-25]),2021 年度氣象聯合基金申請人均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具有博士學位的申請人占71.0%。從申請人科研經歷來看(表3),主持過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以及獲得過國家級人才的申請人占34.8%,主持過3 項及以上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具有行業或地方人才計劃的申請人占30.4%,其他高級職稱申請人占34.8%。從申請人年齡段來看(表4),20 世紀70 年代出生和60年代出生的科研人員較多,50 年代出生的科研人員最少。從申請人性別來看,男性科研人員46 人,占66.7%;女性科研人員23 人,占33.3%。

表3 申請人和資助項目負責人科研經歷統計Table3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ience of applicants and project leaders

表4 申請人和資助項目負責人出生年代統計Table4 Birth years of applicants and project leaders
聯合基金是自然科學基金的組成部分,有關項目申請、評審和管理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等相關管理辦法執行,基金委工作人員、評審專家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回避與保密管理辦法》嚴格執行回避與保密要求,確保評審的公正性。
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項目管理辦法》,2021 年度氣象聯合基金每份申請書指派5位通訊評議專家。考慮氣象聯合基金要求基礎研究和氣象行業需求相結合的特點,通訊評議專家基本覆蓋氣象行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員。共發出評議邀請345 份,評議意見回收率達100%。返回評議意見中,綜合評價為“優”、“良”、“中”、“差”的比率分別為37.4%、33.3%、26.1%和3.2%;資助意見為“優先資助”、“可資助”和“不予資助”的比率分別為36.2%、34.5%和29.3%。從不同研究領域來看,領域1 平均綜合評分較高,領域3 平均綜合評分較低。從不同研究方向來看,方向4 和方向5 綜合評分較高,方向10 平均綜合評分較低。從依托單位屬性來看,局屬科研單位和局外科研單位的申請項目平均綜合評分接近,而局屬業務單位申請項目平均綜合評分略低。
根據氣象聯合基金年資助總經費和單項資助強度,確定擬資助項目14 項,經氣象聯合基金聯席會審定,22 項申請被列為重點審議項目(上會答辯項目),重點審議率(重點審議項目數與擬資助項目數的比率)為157%,符合《2021 年度評審工作意見》重點審議率介于130%~160%的要求。重點審議項目遴選考慮不同研究方向的平衡,同一研究方向內按通訊評議的綜合評分和資助意見排序;此外,重點審議項目應符合申請書無“代表作不實”等科研誠信問題、同一研究方向綜合評分無逆序上會、通訊評議資助意見無多數“不予資助”的要求。需要說明的是,少部分申請書出現漏標、錯標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等代表作問題未被列入重點審議項目,其中個別申請書通訊評議綜合評分較高。氣象聯合基金重點審議項目的通訊評議綜合評分與地球科學部“天氣及氣候系統與可持續發展”領域重點審議項目相當。
從不同研究方向來看(圖2),除了方向2 和方向4,其他方向均有申請項目列入重點審議,方向11 和方向14 各有3 項列入重點審議;從不同領域來看,領域1 重點審議項目6 項,占總量的27.3%,領域2 重點審議項目13 項,占總量的59.1%,領域3 重點審議項目3 項,占總量的13.6%;從依托單位屬性來看,局屬科研單位重點審議項目12 項,占總量的54.5%,局屬業務單位重點審議項目6 項,占總量的27.3%,局外科研單位重點審議項目4 項,占總量的18.2%。

圖2 不同研究方向重點審議項目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expert reviewed projects in different research directions
根據《2021 年度評審工作意見》要求,評審會需在一天內完成,為保證評審質量,氣象聯合基金聯席會決定2021 年度氣象聯合基金分兩組進行答辯。答辯分組方案主要按照研究方向順序依次分組,確保每組涵蓋三個研究領域。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評審會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答辯人提前錄制答辯視頻,由工作人員播放,會評專家線下參會提問,答辯人線上參會答辯。答辯環節結束后,會評專家以差額投票方式按得票數高低遴選擬資助項目,并對擬資助項目進行直接經費投票。投票結果由評審專家組組長簽字后報送氣象聯合基金管理委員會審定。
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項目管理辦法》,氣象聯合基金管理委員會審定擬資助項目。2021 年度氣象聯合基金平均資助率(資助項數與申請項數比值)為20.3%,接近地學部常規重點項目的資助率。其中,領域1 資助4 項,資助率為30.8%;領域2 資助8 項,資助率為23.5%;領域3 資助2 項,資助率為9.1%。從依托單位屬性來看(表2),局屬科研單位獲資助最多,局屬業務單位獲資助較少。從項目負責人科研經歷來看(表3),主持過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以及獲得過國家級人才的科研人員獲資助人數最多,占總資助項目數的50%。從資助項目負責人年齡段來看(表4),20 世紀60 年代和70 年代出生的科研人員獲得資助較多。資助項目負責人中,男性科研人員10 人,占71.4%;女性科研人員4 人,占28.6%。
2021 年氣象聯合基金資助項目類型為重點支持類項目,項目執行期4 年,批準直接經費合計3704.4 萬元,平均資助強度264.6 萬元/項,年均資助強度(66.2 萬元/年)超過了地球科學部“天氣及氣候系統與可持續發展”領域常規重點項目的資助強度(58.0 萬元/年)。
2021 年氣象聯合基金評審工作順利完成,指南編制、項目申請、評審等環節工作發現的主要問題包括:(1)參與2021 年度項目指南編寫的氣象局以外專家偏少;(2)高校、中國科學院等氣象行業以外單位申請比率偏低;(3)個別申請人未按照指南要求填寫申請書或申請書存在代表作不實等科研誠信問題;(4)極少數通訊評議意見內容略顯空泛。為此,氣象聯合基金管理委員會采取了相應的管理舉措:
首先,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氣象聯合基金成立了學術指導專家組,職責包括:負責起草氣象聯合基金年度指南、為項目中后期管理提供學術指導、氣象聯合基金管理委員會交辦的其他工作等。成員來自高校、中國科學院和氣象行業專家,其中,氣象局以外專家占比59%。學術指導專家組成員在兩年任期內不得申請或參與申請氣象聯合基金項目。
其次,加強氣象聯合基金及相關政策的宣傳。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氣象聯合基金的資助導向,2021 年基金委地球科學部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部分有申請意向的科研人員和基金管理人員線上講解氣象聯合基金背景、政策并答疑;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面向氣象行業申請人宣講氣象聯合基金背景、解讀申請政策。此外,基金委地球科學部遴選氣象聯合基金資助案例并上線(https://kjc.nuist.edu.cn/xjh/ [2021-11-25])供申請人參考,并利用多種平臺加強基金委“負責任、講信譽、計貢獻(Responsibility,Credibility,Contribution,RCC)”評審機制(趙英弘等,2021)宣講,從而增強通訊評議專家的責任感,提高評審質量。
最后,加強統籌協調,對接地球科學部“宜居地球”頂層設計(地球科學發展戰略研究組,2021)。與其他聯合基金項目一致,氣象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類項目的評審標準參照基金委常規重點項目。氣象聯合基金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更好發揮各類基金的資助效能,管理委員會明確要求做好氣象聯合基金與其他類型基金項目(尤其是“天氣及氣候系統與可持續發展”領域重點項目)的協調統籌。
2021 年氣象聯合基金首次發布指南,在基金委計劃與政策局支持下,地球科學部獨立組織項目的申請、受理、評審等工作,順利完成項目年度資助計劃。2021 年氣象聯合基金資助率為20.3%,平均直接經費資助強度264.6 萬元/項,有助于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氣象行業部門的緊密合作,推動基礎研究服務國家需求,助力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2022 年氣象聯合基金指南已于2022 年1 月發布,氣象聯合基金管理辦公室將進一步加強氣象聯合基金的宣傳,為廣大科研人員做好基金申請政策解讀等服務,吸引更多優勢科研力量積極申請或參與申請氣象聯合基金,推動高校、科學院等單位與行業部門協同合作,做好氣象聯合基金與其他類型基金項目的協調統籌以更好的發揮科學基金的優勢,爭取各方支持做大做強氣象聯合基金,打造基礎研究服務國家需求的新平臺。
致 謝衷心感謝氣象聯合基金管理委員會各位領導對本文的指導,感謝審稿專家和編輯部老師提出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