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紅 于燕光 逯云召 馬超 薄其康 陳春秀



摘 要:為研究黃姑魚(Nibea albiflora)、珍珠龍膽石斑魚(hybrid Epinephelus)海水池塘工程化養殖技術,于2019年5月30日至9月20日在天津市立達海水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利用新建海水池塘工程化養殖系統開展黃姑魚、珍珠龍膽石斑魚養殖試驗,結果表明該模式養殖的黃姑魚、珍珠龍膽石斑魚生長速度明顯快于工廠化養殖,平均日增重量比同期工廠化養殖黃姑魚和珍珠龍膽石斑魚增重量分別提高52.6%和35.0%,該模式可有效改善成魚品質,節省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
關鍵詞:海水;池塘;工程化養殖;316不銹鋼;黃姑魚(Nibea albiflora);珍珠龍膽石斑魚(hybrid Epinephelus)
天津市水產養殖業面臨水資源短缺和養殖尾水排放污染的雙重剛性約束,隨著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環保、生態、高效、健康的養殖模式將是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必然趨勢[1]。目前全市海水養殖面積近2 667 hm2,整體上還以“大排大放”的養殖模式為主,已經不能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目前池塘工程化養殖技術在淡水養殖池塘已經試驗成功[2-5],但在海水池塘方面全國做得還很少,天津地區尚屬首次。本試驗中池塘工程化養殖系統選擇了優質的“316不銹鋼”材料,設計了完善的尾水處理設施,開展了黃姑魚(Nibea albiflora)、珍珠龍膽石斑魚(hybrid Epinephelus)養殖試驗,通過本試驗以期解決海水池塘養殖尾水處理的問題,達到養殖尾水“零排放”,探索出改善成魚品質,節省養殖成本,增加養殖效益的新模式。
1 材料與方法
1.1 池塘工程化養殖系統構建
新建池塘工程化養殖系統(示意圖見圖1),池塘面積2 hm2,在池塘建設長方形養殖池4個,每個80 m2,共計320 m2;池塘集污系統一套,包括擋污墻、吸污裝置等;充氣推水設備:羅茨鼓風機4臺套;推水設備4臺套;電纜及鼓風機固定設備等。過濾凈化區進行生態基、凈水植物的投放,通過生物、物理手段達到凈化水質目的。注:①為養殖池塘;②為推水裝置;③為養殖槽;④為廢棄物收集單元;⑤為廢棄物沉淀池及人工濕地;⑥為廢棄物排出渠道及凈化水回流渠道;⑦為隔水導流墻;⑧為池塘中的水流方向
1.2 魚苗投放
試驗所需黃姑魚苗種為工廠化養殖培育的大規格苗種。選擇體質健壯、大小均勻、攝食能力強、游動敏捷的個體。于2019年5月30日入池塘工廠化水槽,分2個水槽養殖(水槽1#、水槽2#),平均體重(6.00±0.62)g,平均體長(7.50±0.64)cm,共放養3.6萬尾,每個水槽1.8萬尾。養殖時間從2019年5月30日至2019年9月20日,養殖周期為114 d。
試驗所需珍珠龍膽石斑魚苗種為工廠化養殖培育的大規格苗種,選擇體質健壯、大小均勻、攝食能力強、游動敏捷的個體。于2019年5月30日入池塘3#水槽養殖,平均體重(80.00±15.15)g,平均體長(13.50±1.05)cm,放養1.4萬尾。養殖時間從2019年5月30日至2019年9月20日,養殖周期為114 d。
試驗所需半滑舌鰨苗種為工廠化養殖培育的大規格苗種。選擇體質健壯、大小均勻、攝食能力強、游動敏捷的個體。于2019年6月18日入池塘4#水槽養殖,平均體重(9.16±2.46)g,平均體長(11.58±0.98)cm,放養1萬尾。養殖時間從2019年6月18日至2019年9月20日,養殖周期為94 d。
同期在工廠化養殖車間放養同規格和同密度的黃姑魚和珍珠龍膽石斑魚苗種,作為對照。
凈化區放養體質健壯、大小均勻、攝食能力強、游動敏捷,全長2.5 cm梭魚苗種1.5萬尾、凡納濱對蝦30萬尾。
苗種放入水槽前用1 mg/L的聚維酮碘溶液浸泡魚體3 min,以殺死寄生在魚體體表、口腔和鰓等部位的病原生物等。
1.3 日常管理
1.3.1 飼料投喂 黃姑魚、珍珠龍膽石斑魚、半滑舌鰨使用“海童”牌人工配合飼料,投飼時間為7:00—9:00和16:00—18:00,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根據天氣變化及魚的攝食情況作適當增減。
1.3.2 疾病防治 養殖過程中要做好病害防治工作。首先要選擇體質健壯的魚種放養,放養前進行嚴格的魚體消毒工作。要保證飼料新鮮,同時適當加入一些營養添加劑,以促進魚種生長并增強其體質。
1.3.3 水槽日常清理 在養殖過程中,因池塘中藻類繁殖較快,水槽內壁、網衣上經常會附著一些腐殖質并長有藻類,造成網目堵塞,因此要定期清理網衣和水槽內壁,以避免影響水循環過程,造成魚體缺氧。
1.3.4 水質調控 養殖期間采用內循環零排水模式,利用占池塘面積2%左右的水面,建設具有氣提推水充氣和集排污裝備的系列水槽作為養殖區,進行類似于工廠化的高密度流水養殖;主養魚類產生的糞便、殘餌隨著系統中水體的流動,逐漸沉積在系統末端,通過底部吸塵式廢棄物收集裝置收集,其余98%的水面進行改造作為水質凈化區和儲水區,套養凡納濱對蝦和梭魚,并采用移植耐鹽植物畢氏海篷子和懸掛生物浮床、定期潑灑微生物制劑等生物凈水技術,對殘留在池塘的養殖尾水進行生物凈化處理,實現養殖周期內養殖尾水零排放。
1.4 數據記錄
養殖期間每日定時做好飼料投喂量、養殖魚死亡情況以及天氣情況等記錄,觀察魚類活動與攝食情況;定期測定魚類生長情況,每月對養殖品種的體長、體重進行測定,并做好數據記錄;養殖期間每7 d左右對養殖水槽的溫度、鹽度、溶解氧、pH值、氨氮、亞硝氮、硝氮、活性磷酸鹽等進行測定。
2 結果
2.1 養殖系統內的溫度、鹽度、溶氧和pH值
整個養殖期間水溫為22.37~32.76 ℃,鹽度為32‰~34‰,pH值為8.01~8.87,溶解氧為6.07~9.00 mg/L,各指標均在正常范圍之內。
2.2 養殖系統中營養鹽的變動
整個養殖期間,氨氮為0.001~0.487 mg/L、亞硝氮為0.005~0.254 mg/L,硝氮為0.01~0.138 mg/L,活性磷酸鹽為0.031~0.097 mg/L,COD為1.6~6.08 mg/L,懸浮物為27.5~46.5 mg/L,均在正常范圍之內,水質指標符合海水養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3-2007)。
2.3 生長情況
苗種放養后,每1個月就對養殖魚類的體長和體重進行一次測量,生長曲線如圖2和圖3所示。
截止9月20日,黃姑魚平均體重(209.0±21.55)g,平均體長(20.0±2.12)cm,114 d內體長增長12.5 cm,體重增加203 g,體長體重增長顯著;整個養殖周期,飼料系數為1.24,成活率達95.8%,1#、2#水槽總產量7 001 kg,養殖密度達17.5 kg/m3。
珍珠龍膽石斑魚平均體重(431.00±41.53)g,平均體長(25.00±1.34)cm,經114 d養殖,體長增長11.5 cm,體重增加337.67g,生長效果較明顯;整個養殖周期存活率為99.37%,飼料系數為1.15,3#水槽總產量5 996 kg,養殖密度達29.98 kg/m3。
4#水槽中放養了半滑舌鰨,試驗初衷是想嘗試下其在室外條件下是否可以渡夏,但在養殖過程中4#水槽出現一定的側漏,導致養殖魚類部分外逃,修補后放養平均體重(100.00±19.11)g,平均體長(14.20±1.14)cm珍珠龍膽石斑魚1.5萬尾,經過84 d養殖,平均體重達(425±39.21)g,整個養殖周期存活率為99.50%,飼料系數為1.17,4#水槽總產量6 343 kg,養殖密度達31.72 kg/m3。最后清理池塘時捕獲半滑舌鰨72尾,平均體重78.1 g,同期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體重為110 g,半滑舌鰨不太適宜池塘工程化養殖模式。
凈化區放養的梭魚、凡納濱對蝦長勢良好,到試驗結束,共收獲平均體重102 g的梭魚共計1 224 kg,平均體重25 g的凡納濱對蝦4 500 kg。
2.4 與工廠化養殖模式的對比
從養殖生長情況看,黃姑魚和珍珠龍膽石斑魚在池塘工程化養殖模式中相比于工廠化養殖模式有著明顯的優勢。具體對比情況見表1和表2。
由對比結果可以看出:池塘工程化養殖的魚類生長速度明顯快于工廠化養殖, 平均日增重量比同期工廠化養殖黃姑魚和珍珠龍膽石斑魚增重量分別提高52.6%和35.0%;同等規格的黃姑魚和珍珠龍膽石斑魚苗種經相同周期的養殖,海水池塘工程化養殖系統內養成的商品魚規格比工廠化養成的更大。也可以說海水池塘工程化養殖模式可大大縮短養殖品種的養殖周期,在較短時間內養成大規格的商品魚提前上市, 使商品魚具有更強的價格和市場競爭力。
2.5 經濟效益分析
成本:單個養殖水槽規格為:20 m×4 m×2.5 m共建設養殖槽4個,基礎工程建設及清淤成本40萬元;配備發電機、吸污設備、底增氧設備、氣提式循環推水設備等漁業機械,漁業機械購置成本48萬元。兩項合計總成本88萬元,初步估算基礎工程和漁業機械可使用8年,加日常維護費用,平均每年成本為13萬元,養殖放養黃姑魚、珍珠龍膽石斑魚、半滑舌鰨等苗種費43萬元,飼料費37.1萬元,水電費6萬元,人工費4萬元,生態基和生態浮床5萬元,微生態制劑3萬元,其他10萬元(土地使用費等),合計成本121.1萬元。
產值:黃姑魚共產出7 001 kg,產值56.0萬元,珍珠龍膽石斑魚產出12 339 kg,產值98.7萬,凡納濱對蝦共產出4 500 kg,產值31.5萬元,梭魚共產出1 224 kg,產值2.0萬元,合計產出188.2萬元。
總效益67.1萬元,利潤率35.6%。池塘工程化養殖效益分析見表3。
3 分析與討論
本池塘工程化養殖系統配套水質綜合調控等綠色健康養殖技術,實現了養殖與生態環境保護互促共進。在養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主要污染物為營養性物質這一特點,集成應用魚菜共生、多品種生態混養等技術,種植水生植物,放養濾食性魚類、蝦類,變尾水為可利用的“肥水”。
總結整個養殖過程,黃姑魚、珍珠龍膽石斑魚適應力強,在養殖水槽中的生長情況良好,攝食池塘中的天然餌料及配合飼料,生長速度明顯快于同批次室內養殖品種,平均日增重量比同期工廠化養殖黃姑魚和珍珠龍膽石斑魚增重量分別提高52.6%和35.0%。養殖過程中未發生疫病。只要控制好放養密度、保證溶氧、加強管理,養殖效益相當可觀,而且池塘工程化水槽中養殖的魚類,從外觀、口感都顯著優于工廠化養殖。目前,當室外條件適宜黃姑魚與珍珠龍膽石斑魚生長時,可把工廠化中養殖的大規格魚種轉移到海水池塘工程化養殖系統中去,以期達到改善品質,提高效益的目的。
試驗過程中我們還在4#水槽中放養了半滑舌鰨,試驗初衷是想嘗試下其在室外條件下是否可以渡夏,但在養殖過程中4#水槽出現一定的側漏,導致養殖魚類部分外逃,最后清理池塘時捕獲半滑舌鰨72尾,平均體重78.1 g,同期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體重為110 g,在存活率和生長率上都低于工廠化養殖模式,分析認為,在整個養殖期間室外溫度最高達32.76 ℃,遠超半滑舌鰨最高適溫上限,對半滑舌鰨的攝食和生存都造成極大影響。
參考文獻:
[1] 操建華,桑霏兒.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理論、模式及評價方法思考[J].生態經濟,2020,36(8):101-106+153.
[2] 逯云召,于燕光,宓慧菁,等.天津地區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現狀及優勢[J].科學養魚,2019(9):3-4.
[3] 張振東,肖友紅,范玉華,等.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發展現狀簡析[J].中國水產,2019(5):34-37.
[4] 江山.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新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6(24):30-33.
[5] 劉興國,劉兆普,徐皓,等.生態工程化循環水池塘養殖系統[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11):237-244.
(收稿日期: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