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
摘 要:經調研發現,東營地區近年來開展的小棚養蝦極具自身特點,為此,從投入品控制、養殖環境改造、養殖過程管理及尾水循環再利用等方面闡述了該地區是如何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吸收先進經驗和養殖技術,在投資少、易上手的基礎上探索出適合中小養殖戶操作的小棚養蝦綠色養殖模式。該模式既滿足取水、環保的要求,又能實現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關鍵詞:南美白對蝦(Penaeus vanammei);小棚;養殖模式
近年來隨著全國南美白對蝦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兩方面問題逐漸突顯:第一,隨著產量逐漸增高,終端價格波動隨之增加;第二,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不斷升級對養殖環境及尾水排放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進一步增加了養殖戶的養殖難度[1-3]。傳統養殖模式(如:土池養殖、臺田養殖)管理粗放、產量低、效益差;工廠化養殖投入高、能耗大,一般養殖戶難以上手。經筆者調研發現,東營市通過近幾年的養蝦實踐,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地利優勢,結合當地資源,探索出適合中小養殖戶操作的小棚養蝦綠色養殖模式,既滿足取水、環保的要求,又能實現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1 投入成本低,產出利潤高
1.1 建造成本低
一般的小型養殖拱棚占地面積在400~600 m2之間,長約40~60 m,寬約10 m,塘深0.7~1.2 m,池塘坡度與深度比約為1∶1,池壁通過鋪設土工膜進行護坡,池底為土質或砂質底無需額外進行防滲處理。池塘中間架設寬約30 cm左右的水泥預制板當做通道,可供養殖戶通行及查看之用。如有現成池塘可改建小形養殖棚,棚高約1.8 m,用弧形鋼材或毛竹搭建,外面鋪設塑料薄膜進行保溫。每張小棚的建造費用約為1萬元左右。夏季氣溫過高時,可掀開棚頭、棚尾塑料膜進行通風降溫。
小棚可配備增氧機以防止養殖過程出現缺氧,一般配備:羅茨鼓風機+氣閥+納米盤+水車(根據池塘大小)+發電機(備用),增氧功率至少15 kW/hm2;納米增氧盤每2~3 m放置1個,每個納米增氧盤建議纏納米管不低于4~5 m,納米增氧盤高于池底10 cm左右防止反底,一般價格不超3 000元。養殖中后期可使用微生物調水防止發生病害,所需人工看護較少。
1.2 養殖周期短,市場價格高
在東營地區,小棚養殖一年至少可以養2茬,90 d左右即可上市。一般3月中旬投放蝦苗,大約7月上旬將第一茬全部賣完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由于氣溫偏高可以進行曬塘消毒等工作。8月中旬溫度下降后可放第二批苗,11月即可上市。成蝦規格60尾/kg,塘頭收購價46~54元/kg。一棚可出蝦750 kg,每年兩茬約有1 500 kg成蝦上市,即有75 000元收入,有加溫條件的也可養3茬。所以說:小棚養殖是花1年的塘租,賺2~3年的錢。
小棚養蝦錯開了外塘蝦集中上市的時間,實現了“物以稀為貴”,市場價格較高。反之,對蝦大量上市時,市場價格下降嚴重,養殖戶的收益也會隨之下降;同時,縮短了養殖時間,人工、飼料、水電等費用也能大大降低。
2 封閉養殖敵害少,生態養殖體質好
2.1 小水體封閉養殖,系統風險易控
雖然小棚養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廠化、集約化養殖,但是因為采用塑料棚全覆蓋從而實現了全封閉養殖管理,使得整個系統控制變得較為容易,不僅能有效防止周邊其它養殖池塘帶來的病毒、病菌、病害的交叉感染,還能有效防控其它動物的襲擾,比如鳥類、蛇類、蟲、鼠、青蛙、野雜魚的侵害及病害的傳播,進排水系統預先埋好管線,也避免了污染水源的流入,極大地增強了養殖過程的安全性。小棚養殖相對工廠化養殖來說,水系統實施控溫以及水質的調節變得更加方便,從而為對蝦安全生長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
2.2 病原影響小,病害發生少
養殖病害的發生一直是近些年來小棚養蝦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是相較于其他的養殖模式,小棚養蝦的病害發生率還是要少得多。首先,苗種很重要,筆者調研的養殖場每年從海南采購P5的南美白對蝦一代幼體,引進苗種過程要做多次病毒檢測,選擇體質健康的蝦苗。蝦苗在淡化池生長15 d左右,就可以分到小棚養殖,放苗密度一般在105萬/hm2左右,不過分追求密度。當然,如果水質持續惡化,蝦苗較長時間處于高應激狀態,也是很容易感染發病的。針對養殖過程的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微生物調水,可有效降低氨氮及亞硝酸鹽的含量,抑制有害細菌的繁殖。
7—8月份東營地區溫度太高不適宜南美白對蝦的生長,從7月份第一茬蝦出塘后就充分曬塘。東營地區池底鹽堿性很強,不適宜使用生石灰消毒,太陽光的紫外線是最好的殺菌消毒劑,長時間暴曬,細菌和病毒可以大量被自然殺死,有利于池底有害物質的充分氧化分解,曬塘期間池底會少量長草,草可以把池底過多的氮磷等有機質消耗掉,對養蝦幫助極大。同時,可掀開棚頭、棚尾的塑料薄膜充分通風。等到再次放苗前,注水用食鹽和茶籽粕清塘消毒和肥水,不用任何氯制劑和菊酯類殺蟲劑,這些藥物都會殘留,對南美白對蝦的生長都是不利的。
充分利用面積小、好調控的特點,把改水、調水、水質監測充分做好,就可少用或不用藥,用純生態方法養殖出的對蝦體質好、口感好。
2.3 養殖環境獨立,氣候影響少
小棚養蝦采用塑料棚封閉養殖空間,使得小棚內環境與外界不利因素相對獨立,比如天氣突變對養殖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臺風、暴雨、降溫等極端惡劣天氣的影響。因為沒有降水及大量水分蒸發的影響,一塘水即可養到底,水質及水中的藻類相對穩定,蝦在養殖過程中一般不容易出現應激反應,體質較好。小棚中的溫度及濕度控制相對簡單,養殖中后期增氧機可一直開啟保證水中的溶氧量。
總之,好的養殖模式能夠有效避開風險,獲得更高的效益。
3 充分利用地利,節水環保零排放
面對有限的地下水資源,各地政府都在養殖取水問題上嚴格控制,養殖尾水排放更是政府對內陸水產養殖“一票否決”的決定性因素。東營的小棚養蝦就積極地探索出可較少地消耗淡水資源的養殖模式并努力達成零排放。養殖尾水循環處理可以較大程度地減少對淡水資源的依賴并實現對環境的友好,這是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3.1 利用地利優勢實現節水、生態養殖
一般在放苗前15~20 d左右選擇專用有機肥或無機肥進行肥水,時間選擇在晴天或少云的上午,下雨后不宜施肥。肥水后的水色為褐色、黃褐色或淡綠色,透明度以10~20 cm為宜。調好后,不再大量往池塘內加水或換水,一塘水養到結束。夏季高溫水分蒸發快,一般可以每7~10 d補充10 cm的蒸發水。在東營的河口地區可有效利用池塘養殖青苔(絲狀海藻)和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作為蝦苗前期生物餌料的生態化養殖模式,蝦長至6~8 cm時不投喂或少投喂,管理較為方便,不需要進行換水,是一種非常適合我國鹽堿地區的對蝦養殖模式,通過進一步優化該模式中定植培育的生物餌料組成與配比,可以做到對蝦養殖全過程不換水、少投喂。這樣既減少了水資源的消耗,也創造出了穩定的水環境,可有效減少對蝦的應激反應。
養殖過程中有效利用微生態制劑可以增強對蝦的非特異性免疫能力,提高蝦對飼料的消化率,進而增強蝦的抗病能力。使用微生態制劑代替抗生素可以有效地降低養殖尾水的藥殘比率,減少對水體、水質的污染,這也是未來水產養殖業的重要選擇之一[4-5]。使用光合細菌能夠大幅度增加水體的溶氧量,將二氧化碳進行轉化,充分利用水體中的小分子物質,對水體起到了有效的凈化效果,有研究發現投放適量光合細菌能夠有效地降低南美白對蝦養殖水中的有機物含量,抑制氨氮的產生,同時增強對蝦溶菌、抗菌的活力,促進對蝦生長[6-7]。
養殖后期(一般為出塘前15~20 d)水體中氨氮及亞硝酸鹽的濃度會較快增高,主要由于養殖水體中的上下層溫差大, 水中的浮游植物變少, 溶解氧降低, 水中的有機物無法進行正常的氧化分解過程, 從而使得養殖水體中氮元素的硝化過程受阻, 導致亞硝酸鹽、氨態氮等有毒、有害物質激增。這時東營河口地區可以利用場區內的鹵水井抽水調整水體的鹽度,可以有效壓制氨氮與亞硝酸鹽濃度的上升,并且有利于成品蝦的口感提升。據調查,東營河口地區地下水的鹽度一般在40‰左右,養殖后期水體鹽度應從3‰至5‰逐漸調整至13‰至15‰為宜。
3.2 尾水處理有特色,實現養殖水循環再利用
在場區內事先挖好排水渠,由養殖小棚排出的尾水經排水渠流去沉淀凈化水池,凈化水池可以開挖較大面積比如100 m×100 m,深度約為1.5~2 m,使尾水能充分沉淀、凈化。筆者調研的養殖場修建了500 m長的排水溝渠,排水渠兩側及場區內空地大量種植蘆葦,并在排水渠及凈化水池中投放由鳳眼蓮、輪葉黑藻、香根草和水雍菜等植物制成的生物浮床形成多塊小型人工濕地,通過這些植物的復雜根系大量吸附水體中的營養鹽、氨氮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經檢測當尾水流入凈化池時TN、TP、CODMn的去除率分別為72.2%、67.9%、34.6%,在凈化水池中充分利用微生物、微生態制劑及水生植物的凈化作用對養殖尾水進行有效修復。有條件的養殖場區可利用生態渠道、水生動植物混養、人工生態膜組、增氧曝氣及施用微生態制劑的綜合處理法,經檢測后水質合格的尾水重新成為肥水,通過預先埋設的水管將凈化好的水重新抽回養殖小棚,實現循環再使用。
4 結束語
南美白對蝦是國內水產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在某些地區甚至可能帶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傳統的養殖模式采用開放式水體進行池塘養殖,由于養殖方式粗放,對病害難以進行有效的控制,容易發生污染使該區域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對水產品質量安全也造成諸多不利影響。東營地區近年來開展的小棚養蝦極具自身特點,發揮了地區資源稟賦優勢,吸收了先進經驗和養殖技術,在投資少、易上手的基礎上實現了生態可持續;實現了由粗放型向集約式的轉變;實現了有效的綠色生態養殖,因此有很大的推廣及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邵夢亭,車斌,孫琛,等.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成本收益分析——以山東省為例[J].海洋開發與管理,2021,38(9):15-23.
[2] 王華生.淺談南美白對蝦養殖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9(10):172.
[3] 萬夕和.南美白對蝦健康養殖技術(上) [J].科學養魚,2021(9):24-25.
[4] 劉俊杰,朱丹,江守銘.南美白對蝦養殖模式探討[J].科學養魚,2018(9):33.
[5] 葉麥,童家歆.海水對蝦養殖尾水處理技術與發展趨勢[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21,40(5)241-252.
[6] 何俊,趙敏芳,李強,等.南美白對蝦養殖尾水處理技術[J].科學養魚,2021(5):34-35.
[7] 李活.對蝦養殖新模式與尾水無害化處理技術[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0,32(1):34-36.
Discussion on green culture mode of Penaeus vannamei in small shed in Dongying City
DONG Jun
(Shandong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Jinan 250013,China)
Abstract:It is found that the? farming mode of the shrimp Penaeus vannamei in the shed in Dongying area in recent year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spects of input control, aquaculture environment transformation, aquacultur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tail water recycling,it was elaborated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 endowment in this area, to absorb advanced experience and breeding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less investment and easy to use, to explore for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farmers to operate the green shrimp farming mode. This model not only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water fetching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ut also achieves remarkabl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Key words:Penaeus vannamei;shed;cultivation mode
(收稿日期:202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