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 季全保
清明美食探源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而又隆重的春祭節,又稱為踏青節、行清節、祭祖節,前一天也稱為寒食節。屬于慎終追遠、禮祭祖先、弘揚孝道的傳統文化節日。清明節各地的習俗很多,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存在許多差異,但是掃墓祭祖、踏青尋春是共同的風俗主題。
清明節是人們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的節日,也是風俗與節氣融為一體,天人合一的和諧統一。在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人們只知道清明前要吃青團,而不知道為什么要吃青團。何謂寒食?其實就是舊時有風俗在清明節前一天禁開火燒飯或吃冷食。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公介子推,高風亮節,寧愿隱居山林,拒絕封賞,后來朝廷在他遇難的這天,舉國上下“寒食禁火”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冷食。吃青團的習俗隨寒食節的習俗流傳至今,也成為清明節的一部分。
古時候同樣和寒食節一樣重要的踏青節,又稱“上巳節”,為農歷三月初三,也稱“修禊日”。據傳,早在春秋時期本邑人文始祖季札封邑延陵時,老百姓在春暖花開的三月三到戶外的溪水邊祭祀,并焚香湯沭浴。《周禮》中并有“掌歲時祓除畔浴”的記載。《風俗通》載:“三月三上巳節,人們于溪水之上,執簡招魂祓除不祥”。祓除即“修禊"之意,最初是人們在河邊舉行招魂消災、溪水祛病的儀式。后來逐步演變成百姓迎著和煦的陽光在河邊洗滌祛污,將修禊與踏青春游結合起來,放松心靈,溪邊郊游,雅聚吟唱的一種聚會。清明景和,風和日麗,人們在這種情景下放松愉悅,追尋快樂。
清代詩人洪亮吉有詩云:“二月二過三月三,薺菜黃遍穿單衫”,民向也有“三月三穿件單布衫”之說。說明春二三月的確“春風得意”了。隨著時光流逝,上巳節也慢慢地被人們淡忘了,演變成清明節合二為一的傳統節日了。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也有“修禊事也”的介紹,會稽郡蘭亭和延陵縣同為屬地,那時,延陵地區每到農歷三月三上巳節,人們舉行除災祛病儀式也很盛行。而古人將“修禊”作為“禊飲”“春禊”。會稽的“蘭亭敘”、延陵的“春禊飲”都是上巳節的重要項目。然而“祓禊”是當時社會習俗的重要形式。“踏青無窮已,時逝焉可追。斗酒修禊樂,才思多豪放”。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我們常州古時候上巳節的民俗和風情。
過了上巳節,就是清明節了,該節相傳起源于西漢。載:“物至此時,昏以潔齊而清明矣"。我們常武地區清明節時興掃墓、踏青、插柳條、桃花枝、放鷂子、蕩秋千、喝祠堂酒、吃煎團子等習俗。至今為止,掃墓、上墳、祭祖仍然是主題。
清明節,常武地區有兩種祭祖的方式,俗稱“過節”。其一,家祭。就是清明隔夜在家祭祖宗,高明節早晨要吃油煎大團子(年糕),將臘月里做的大團子浸在水缸里,為的就是清明節(寒食節)食用。其二,掃墓。吃了油煎大團子然后上祖墳掃墓、拔雜草、堆墳帽、化紙錢、焚錠箔、設酒祭、供祖墳,中午在祠堂里喝祠堂酒,以示傳家業興旺。然后在野外放“斷線鷂”、蕩千秋、戴柳帽,祈求風調雨順,合家平安。
清明祭掃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并被國家定為傳統的節日。清明節不但祭祀祖宗,緬懷先烈以示悼念。寒食與清明又以源遠流長的傳統風范給予了人們無限豐富的情思。清明節俗里的食俗也很多,吃青團、吃油煎大團子、薺菜馬蘭拌豆干,吃祠堂酒、春筍春卷春餅等。民間農諺曰:“龍城閑望愛晴天,何處風光在眼前,寒食楊柳千樹開,清明日出萬家煙”。
只此青綠 藏味春天
如果說有一種食物,能夠讓春日蘇醒,能夠把江南綠透,想必非青團莫屬。一口青團,一口春,春風拂綠柳,青團正當時,讓你能感應到春天來臨的希望與熱情。來自四川綿陽的新鮮蜂巢,多道工藝手工炒制的紅豆沁香綿甜,蜂蜜與紅豆相融合,十分細膩,甜度適中,天然健康。
經典黑芝麻青團
黑芝麻香氣濃郁,入口都是甜香,咀嚼之中都是滿滿的幸福感。
咸蛋黃肉松青團
翡翠的青皮,透出蛋黃的金色,鴨蛋黃油脂豐滿,金黃起沙,夾雜著如絲如絮的肉松,入口豐富,給人大大的滿足。
繽紛青團,芳菲春天
出品/南京景楓萬豪酒店
艾草清香,口感軟糯,輕咬一口,仿佛擁抱整個春天。恰逢萬物芳菲時刻,繽紛六色的青團,秀色可食,攜之賞花游園、郊游踏青,感受春日里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