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振峰
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題,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實現共同富裕問題進行了持續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實現共同富裕之路。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重重壓迫,中國共產黨人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救亡圖存斗爭中催生了共同富裕的萌芽。根據當時的中國國情,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如何讓廣大農民盡快擺脫貧困和解決他們的生活溫飽及富裕問題,成為當時的迫切任務。正因為如此,我們黨不論在井岡山時期、延安時期還是西柏坡時期,都把“打土豪、分田地”作為實現農民生活溫飽及富裕的重要手段,把“耕者有其田”作為實現農民生活溫飽及富裕的必要條件。
毛澤東同志在1943年就對未來社會必須走集體化道路進行了大膽設想,他指出,“克服這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地集體化;而達到集體化的唯一道路,依據列寧所說,就是經過合作社”,這是“由窮苦變富裕的必由之路”。后來,毛澤東同志對如何實現人民富裕和國家富強作過多次重要論述,他指出:“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實現生產力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廢除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些偉大歷史性成就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鋪平了道路。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過的《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明確提出,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1955年10月29日,毛澤東同志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明確提出:“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他還針對農村開始出現“新富農”和貧農分化的現象強調,要“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不僅明確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深刻認識到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對于推進共同富裕的極端重要性,而且極大地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共同富裕問題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
早在1985年3月,鄧小平同志就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他特別強調:“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內容,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對于如何實現共同富裕,他指出,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1990年12月,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
在鄧小平同志之后,我們黨繼續對共同富裕問題進行了持續探索,不斷豐富和發展共同富裕的時代內涵,探索中國特色的實現共同富裕之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推進共同富裕進行了大膽的探索,明確提出了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強調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強調“必須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從改善民生和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角度,提出了關于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從2020年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實現共同富裕提出了更為具體的目標要求,強調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但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努力。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對實現共同富裕進行了新的規劃部署,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出,“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夠領導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更大勝利”。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的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實現共同富裕,
但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漲船高、各得其所,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廣大脫貧群眾的真誠笑臉,是對脫貧攻堅的最大肯定。圖:“希望的田野——脫貧攻堅共享小康全國攝影展”
回顧中國共產黨人對共同富裕理論與實踐的探索歷程,總結黨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寶貴經驗,對推進新時代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具有重要啟示。一要堅持黨對推進共同富裕的全面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堅持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就是不斷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人民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主體力量,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不斷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新進展。三要持續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這是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要求。四要全面深化改革。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是推進共同富裕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