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楠
領導思維是指領導者基于獲取到的信息與資源,圍繞組織目標而產生的一系列價值判斷與行為邏輯。領導的思維能力中存在與生俱來的部分,同時也受其職級崗位、后天學習和實踐經驗的影響。領導者把工作和生活中自己常用的思路作為思考問題的習慣,最終形成了一種趨于穩定的、自我認同的決策傾向性,即“慣性思維”,從而使得領導者不愿或不能再從新的視角、使用新的辦法去思考問題,這一過程即是領導者思維的固化。領導思維是領導決策活動的關鍵,它直接影響著組織的路徑與績效,破解領導思維的固化對領導個人能力提升和整個組織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環境的日趨復雜,領導者面臨大量的社會、市場以及組織內部管理的問題。這要求領導者具備較為全面、完善的知識體系以及巧妙靈活的管理能力。領導者作為一個組織內最高級別的管理者,必須具備極強的概念化能力。所謂概念化能力,就是基于對全局的準確把握,通過運用自己特有的理解方式把組織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問題高度概括、總結成指導方針的能力,這對于領導者的知識廣度要求很高。而組織中的副手與具體執行者則要求具備足夠多的專業知識,同時具備一定的配合意識與分管能力。優秀的領導者需要相信專業,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領導者可以聘用專家作為自己的直接下屬或副職,也可以將這些專業人士組成一個智庫、智囊團來對組織決策提供專業性的建議。兼聽則明,這樣既能防止領導者思維的固化,又能避免領導者因“拍腦袋”而造成決策失誤。

構建跨學科知識體系突破思維固化。圖:新華社
經驗是實踐的產物,不論對于個人還是組織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但理論素養比較薄弱的保守型領導者,常將經驗作為決策的準繩和依據,因此很容易陷入“經驗主義”的窠臼。盲目迷信經驗會將認識與實踐割裂,忽視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作用。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問題交疊出現,領導者的很多決策和部署并無經驗和先例可循。在這樣的情況下,領導者放棄思考,迷信經驗無疑是“自廢雙臂”。
一直以來,中國的發展并沒有生搬硬套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模式,而是立足本國國情,探索出了一條全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因此,在思想上摒棄“經驗主義”傾向,以“實證”代替“盲從”,是對經驗的理性認識;在行動上超越“經驗主義”依賴,完成由“借鑒”到“創造”的飛躍,實質上是一種創新行為。
批判“經驗迷信”與“經驗主義”的目的不是去否定經驗本身,而是為了避免領導者將經驗膚淺地、形而上地套用在決策上。經驗是先前的智慧,是通往創造的必由之路,沒有現實依據作為準繩的“創新”就是“向壁虛構”“閉門造車”。領導者對經驗進行揚棄,目的是適應新的要求,能根據條件變化對經驗進行適應性調整,以敞開懷抱的姿態去面對改變。這種對于經驗的創造性吸收和運用,對于領導者來說,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論。
任何事情只要站在不同的立場,想法就會不一樣。領導者在組織中的立場決定了組織的價值取向。一個組織捍衛的核心價值是唯一的,但在錯綜復雜的現實社會,想要維持一個組織的長期存在與發展,也不能忽略其他價值,包括組織對內部成員的責任義務以及對整個社會的影響等。
組織的核心價值是組織全體成員所追求的目標使命、前途愿景和行為方式的集合,是組織提倡什么、批判什么、追求什么、避免什么的依據。核心價值是組織存在的理由,是組織成立時的“初心”。一切組織活動都要圍繞核心價值展開,理性的領導者需要讓組織成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領導者不應該只把下屬當成實現組織目標的“工具人”,而是要給予下屬充分的尊重,對他們合理的情感需求盡量滿足,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彼此間的信任與默契。“久居廟堂之高”可能會隔斷上級與下屬之間的聯系。一個領導者想要得到下屬的愛戴與擁護,必然要多和下屬溝通,了解他們的感受和情緒。
作為一名領導者,不僅不能對組織內成員的價值訴求熟視無睹,而且還要對目標對象甚至是外部非直接利益群體的價值訴求有所回應。領導者只有經過充分的溝通與調查,掌握足夠的信息,才能真正克服“本位主義”,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領導者作為組織的“舵手”,應該以更加長遠的眼光和更加包容開放的姿態,去平衡各方利益、未來發展、公平觀念、效率原則、物質分配、精神文明等一系列價值。因而,領導者需具備一定的人文關懷和對于更高社會責任的追求。
突破領導思維固化的另一個辦法是拓寬視野。視野與個人經歷緊密相關,履歷的豐富與否會對一個人的視野和立場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如果企業領導者既有一線銷售的經歷,又有做高級經理人的經歷,就會對消費者心理與產品定位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如果地方政府領導既有在貧困地區任職的經歷,又有在發達城市工作的經歷,就能夠通過對比地區間自然資源、營商環境、風土民情的差異,以更加敏銳的眼光去探尋地區發展的道路和方向。領導者豐富的經歷有助于他們獲取更高的站位和更廣闊的視野,從而避免立場的僵化及思維的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