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嘉
(大慶鉆探工程公司鉆井二公司,黑龍江 大慶 163413)
大慶地區深層的開發區域主要分布于松遼盆地北部,包括徐家圍子區塊、安達區塊、英臺區塊,埋藏深度一般在3900~5200m不等。從上至下鉆遇的巖層特點為泉頭組(主要為砂巖)、登婁庫組(主要為砂礫巖)、營城組(安山巖、角礫巖、凝灰巖、流紋巖、礫巖)、沙河子組(灰白色砂巖、泥巖夾凝灰巖及煤層)。地層的硬度達到2500~5500MPa、巖石的可鉆性級值最高達到10級以上,地溫梯度可達3.75℃~4.15℃/100m、火山巖孔隙度達到6.4%~10.7%,滲透率為(0.5~119)×10-3μm2。登婁庫組以下地層的地層傾角最高可達65°,泉頭組和登婁庫組均有大量含水層,深部地層的巖性不均質性強,存在礫石掉塊、破碎帶和煤層等易發生井下事故的地層[1]。
由于地層的研磨性強、可鉆性差導致鉆進過程中鉆頭行程短、鉆速低。由于地溫梯度可達3.75℃~4.15℃/100m,4500m 深井井底溫度可達180℃以上,個別深井的井底溫度可達240℃以上,因此對鉆井液和完井液抗高溫要求高,一般需滿足抗溫180℃以上,此外由于高溫對隨鉆儀器電子元件和井下螺桿鉆具的損害大,導致儀器工作狀態不穩定螺桿鉆具易失效[2-3]。
徐深氣田的營城組裂縫較發育,存在煤層和破碎帶,井漏問題突出,尤其是水平井更是易發生漏失,曾經有多口井因為井漏導致提前完鉆和填井側鉆。
由于地層傾角大、地層非均質性強和泉頭組以下地層造斜能力強,空氣鉆井、液動旋沖鉆井、渦輪鉆井等提速手段都存在防斜糾偏和提速鉆進之間的矛盾。
由于登婁庫組以上非目的層的含水層較多、鉆遇含水層后出水量大,導致空氣鉆井施工受限,只適用于古深、鶯深等幾個地區,且空氣鉆井所鉆進井段比較短,使應用范圍受到大幅度限制。
大慶深部地層鉆井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代表性的井位有松基6井、芳深1井、朝深2井,總計完成40多口深井,通過實踐施工對深層地質情況有了基本認識。受技術能力限制,當時的鉆井周期平均在800d 以上。1963 年 3 月開鉆并于 1966 年 6 月完鉆的松基 6 井是當時國內第一口深井,完鉆井深達到4718.77m,為獲取地質資料和摸索深井鉆井經驗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為后續的深井超深井打下了基礎。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大慶油田先后在芳深6、芳深10等井開展了鉆頭優化、鉆具組合優化、鉆井參數改進和鉆井液體系研發等技術攻關,大幅度提高了鉆井速度,減少了鉆井周期,使4000m左右深井的鉆井周期降低到200d左右。
2000~2010 年開展了徐家圍子深井會戰,通過個性化鉆頭優選、欠平衡鉆井、氣體鉆井、霧化/泡沫鉆井等技術的綜合使用,進一步提高了機械鉆速,使平均鉆井周期降低到了150d左右,同比減少了50d,取得了明顯的降本增效效果。
2010年至今,大慶油田在鉆井提速方面增加了高效鉆頭、液動旋沖工具和渦輪鉆具等新技術的集成應用,進一步提高了深井鉆井效率。使深井的平均鉆井周期降低到了100d以內,同比上一階段又減少了50d以上。
將四層套管結構精簡為三層套管結構,表層套管封固地表松散地層,約下深至300m 左右;技術套管下深至泉一段—登婁庫組,通過減少套管結構,減少了固井作業次數并節約了等停時間和鉆井成本;技套淺下,著陸-40°左右,或只下到直井段,從而減少311mm 井眼造斜;減小井眼尺寸,直井段?311mm 到?215mm,水平段?215mm到?152mm。
通過與國內外鉆頭廠家及科研院所合作,針對大慶深層各區塊開展巖石力學和地層特性分析,得出鶯深、古深區塊巖石抗壓強度最高,其次為徐深、升深,而肇深、宋深、達深相對較低。尤其是達深區塊為所有區塊中最低,4000m抗壓強度僅為10000~14000psi[4]。依據巖石力學分析結果、PDC鉆頭吃入極限理論(抗壓強度不大于18000psi)和地層含礫巖情況,建立了大慶深層各區塊常規PDC使用極限深度,極限深度見表1。

表1 大慶深層區塊PDC使用極限深度分析
為解決極硬、高研磨地層鉆進難問題,在鉆具組合中加入了渦輪鉆具開展試驗。與渦輪配合的鉆頭經歷了PDC—牙輪—孕鑲金鋼石等多個階段,最終實踐證明,具有高轉速、高功率、耐高溫、動力輸出平穩的渦輪鉆具,配合孕鑲金剛石鉆頭,可解決研磨性地層鉆速慢的難題[5-6]。
為了進一步提高機械鉆速,解決PDC 鉆頭在深層使用時具有極限深度而牙輪鉆頭效率低鉆速慢的難題,開展了扭力沖擊器+螺桿的現場提速試驗。在宋深X井的現場試驗過程中,機械鉆速同比提高了2倍以上。
為提高PDC 鉆頭的破巖效率和使用壽命,開展了液動旋沖工具的研制與現場試驗。液動旋沖工具改變了PDC 鉆頭的破巖方式,每分鐘可沖擊2000 次以上,在鉆井液壓差作用下,鉆頭與井底間發生高頻切削,進一步拓展了PDC鉆頭在大慶深部地層的應用空間。
大慶鉆探在大慶不同深井區塊還開展了包括鉆井工藝研究、鉆井液體系研究、固井及水泥漿研究、鉆完井工具配套等多方面技術研究。形成了滿足不同地層和不同井型的鉆井提速技術,取得了良好的現場試驗效果,鉆完井配套情況見表2。

表2 鉆完井配套技術
(1)深井鉆井提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建立以首席專家和各級學術帶頭人為主的技術支持團隊,并需要多部門協同配合共同努力。
(2)應該與地質部門密切結合,深入研究深層巖石可鉆性、研磨性和硬度,分層建立特性剖面,為鉆頭優選提供依據,從而提高鉆進效率。
(3)應繼續開展高性能提速工具的研發及應用,加強設備儀器的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