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巧
孕期是女性生命中最敏感階段,初產婦在妊娠過程中需面對多種生理變化,加上其無任何經驗、分娩知識缺乏、角色轉變及生活方式改變等綜合性因素影響,其生理、心理狀態極敏感[1]。分娩恐懼是以焦慮、緊張、睡眠障礙、情緒失控為主要表現的消極心理體驗,主要體現在擔憂胎兒健康、分娩疼痛、分娩不良影響及并發癥等方面。有研究證實,分娩恐懼程度與產后抑郁癥、創傷性應激障礙等發生率密切相關,且還會影響孕產婦分娩自我效能,增加不良分娩事件風險,累及妊娠結局與新生兒健康[2]。因此,掌握初產婦心理體驗現狀,分析其心理壓力來源并提供積極身心支持性護理具有積極意義。冥想放松減痛法是以正念療法與行為認知療法為依據,通過轉移注意力影響神經生理機制,幫助大腦消除不良情緒與生理感知的身心調節方式,能有效刺激大腦皮層來平衡自主神經系統,提高身心自主控制感來減輕疼痛[3]。多模式分層心理干預是通過多角度評估和掌握個體心理現狀與需求后,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針對性提供多形式干預對策的心理療法[4]。為探究其應用效果,本研究將冥想放松減痛法聯合多模式分層心理干預應用于初產婦中,觀察對身心應激、分娩恐懼及分娩結局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產科124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歲;具備正常理解能力并能配合完成問卷測評工作;無其他器質性疾病;配合研究要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具有剖宮產指證者;存在精神障礙者;合并妊娠綜合征者;服用過抗抑郁藥物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按抽簽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2例。對照組年齡20~42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26例,專科及以上20例;孕周37~42(40.11±0.54)周。觀察組年齡20~4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25例,專科及以上23例;孕周37~41(40.37±0.20)周。兩組初產婦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主要包括常規分娩知識宣教、產前準備、產前放松訓練、分娩全程護理、產后衛生護理、飲食護理、出院指導及院外隨訪工作等。觀察組在此基礎實施冥想放松減痛法聯合多模式分層心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成立護理小組 由具備豐富臨床經驗與護理經驗的產科醫生1人,護士長2人,以及高資質3名護士共同組成該小組,明確組內成員護理工作,強化組員間配合度。通過科室內學習、講座、PPT案例分析等方式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培訓。內容包括初產婦心理特點、分娩知識、冥想放松減痛法、多模式分層心理護理的內容、流程與臨床應用意義。同時包括與產婦溝通技巧、資料收集方法、問卷使用方法等在培訓結束后經系統考核均為合格方可正式加入該小組。
1.2.2 冥想放松減痛法
1.2.2.1 正念訓練 產婦采取平臥位,將右手放在胸部位置,左右放于腹部,張口用力深吸一口氣,關注呼吸中感覺最明顯的地方腹部,待腹部逐漸膨脹上抬至最高點后屏氣2~3 s后將口唇縮成圓形,再緩慢呼出氣體,期間注意自己注意力有沒有游移。
1.2.2.2 冥想放松 分娩過程中護士利用蘋果、葡萄為冥想物品,引導產婦觀察物品顏色、紋理、形狀、質地及味道,囑其閉眼回憶剛剛的過程;結合輕松舒緩音樂開展冥想放松訓練,配合緩慢且規律的呼吸完成眼部肌肉、臉部肌肉的緊繃與放松;引導其想象自己在一片花園里、草地上或大海邊,引導其發揮想象去冥想那些場景中的人物、景色與物品,促使其達到身心合一,注意力集中的狀態,以此降低分娩疼痛感知,緩解疼痛。
1.2.2.3 呼吸減痛 第一產程采取胸式呼吸,引導其用鼻子深吸氣并使其到達胸腔,胸腔擴張后呼氣,胸腔回位后復位,每次8 min;第二產程采取淺快胸式呼吸法,產婦取臥位,雙手放于兩側,經鼻吸氣維持3 s后經口呼氣,保持吸氣手臂緊繃,呼氣雙臂放松,每次3 min。
1.2.3 多模式分層心理干預 入院時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5]與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6]評定產婦心理狀態,經組內成員查閱妊娠分娩心理護理相關文獻、組內討論并結合臨床經驗,制訂多模式分層心理干預方案,見表1。

表1 分級心理護理內容
1.2.3.1 分娩宣教 ①動畫視頻宣教:小組成員廣泛收集自然分娩動畫視頻素材或圖片,對視頻內容進行剪輯、整理、銜接后構成涵蓋分娩方式類型、自然分娩優勢、分娩流程、分娩期護理重點及分娩后自護方式等內容的小視頻,時長控制為5~10 min。入院后通過一對一交談掌握其文化程度與分娩認知,并創建微信群,針對分娩認知薄弱環節借助微信群推送相應視頻內容,實現針對性宣教、重點宣教。②分娩手冊宣教:根據動畫視頻內容提煉重點知識點,配合多彩圖片和文字將其制作成分娩知識教育手冊,手冊排版為:觀看日期、知識內容、閱讀情況(完成、未完成)、閱讀人簽字。在產婦入院后發放,由護士定期檢查產婦閱讀有效性,幫助其全面提高分娩認知。
1.2.3.2 人文關懷 入院當天通過病房探視、相互介紹培養良好關系,鼓勵家屬、親友及同事等為其提供主動性情感支持,盡可能滿足其心理、精神需求,多理解、鼓勵和陪伴產婦,引導產婦表達自身情感、宣泄情緒。利用榜樣激勵效應邀請成功自然分娩的初產婦現場分享身心經驗、身心調節方式,增強分娩自我效能、分娩信心。
1.2.3.3 認知行為干預 ①貓式伸展呼吸:指導產婦取跪立位,雙膝保持兩拳寬度,大腿垂直于地面,腿背與手掌和地面充分貼合,保持背部放松;鼻子緩慢吸氣,頭胸逐漸抬起,尾椎提升,后腦與脊椎接近后呼氣,維持4次呼吸練習后復位。鼻吸氣,尾椎放低使脊椎與背部拱起呈貓弓起狀,頭部往臍部彎曲后呼氣,維持4次呼吸后復位,于生產前干預。②肌肉放松訓練:產婦取仰臥位,雙腳屈曲與肩同寬,隨著呼吸完成會陰肌肉緊繃與放松訓練各5 s,共3 min;取跪立位,雙臂伸直后頭部緩慢抬起,背部放松并向下彎腰,腹部肌肉緊繃后保持5 s后復位。
1.2.3.4 互動式導樂分娩 ①分娩體位訓練:采用分娩球進行坐、站、跪立位分娩訓練。坐式訓練,即宮縮期產婦雙腿分開,雙臂自然下垂坐于分娩球,在護士口令引導下完成搖擺、跨步、上下彈坐等動作,有助于增大宮頸開放程度。站式訓練,即產婦站立將分娩球環抱于胸前,在護士幫助下完成前、左、右傾斜動作,助于肢體舒展。跪式訓練,即產婦跪立在分娩球前雙手環抱分娩球并將頭胸部貼近分娩球,配合壓力幫助會陰部用力。②分娩模擬演示:借助仿真模型為產婦實施分娩模擬訓練,結合口頭講解與實物演示幫助產婦掌握新生兒分娩流程,包含銜接—下降—俯屈—內外旋轉—仰伸—復位及肩娩出等,期間講解各產程產婦體位、用力與呼吸方式,并現場演練,提高產婦分娩期間自我護理能力與分娩配合度。
1.3 觀察指標
1.3.1 身心應激反應 選用HAMD和HAMA量表評定兩組初產婦干預前后身心應激反應,HAMD量表有24個條目,0~7分為正常,8~20分輕度抑郁,21~35分為中度抑郁,>35分為嚴重抑郁。HAMA量表共有14個條目,總分0~7分為無焦慮,8~14分為輕度焦慮,15~21分為中度焦慮,>21分為重度焦慮。得分越高表明初產婦應激反應越嚴重。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0~0.89,具有良好信效度。
1.3.2 分娩恐懼 采用分娩恐懼測評量表(Childbirth Attitude Questionnaire,CAQ)[7]對兩組初產婦分娩恐懼程度進行測評,該問卷共有16個條目,包括胎兒健康、產痛傷害、自我控制和醫療護理4個維度,每個條目采用1~4分評分法,總分16~64分,得分≥51分為重度恐懼,40~50分為中度恐懼,≤39分為輕度恐懼,得分情況與分娩恐懼程度成正比。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4~0.88,具有良好信效度。
1.3.3 分娩結局 觀察比較兩組初產婦干預后剖宮產、早產、自然分娩、產后出血等分娩結局情況。


表2 兩組初產婦干預前后身心應激反應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初產婦干預后分娩恐懼程度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初產婦分娩結局比較 單位:例(%)
3.1 對初產婦實施有效護理干預的必要性 妊娠分娩作為孕齡期女性自然生理過程,但對初產婦而言屬于一次巨大而復雜的心理應激與生理變化過程,初產婦因在一系列生理變化過程中,心境狀態面臨不同程度的改變,使產婦心理活動失衡或失調,導致機體激素代謝水平失衡,加重心理負荷與身心應激[8]。身心應激反應過度可導致產程延長,增加難產、早產與緊急剖宮產概率,提高產后抑郁、失眠、記憶力減退等后遺癥風險與不良分娩結局風險,危及母嬰健康。妊娠晚期是孕產婦情緒與精神調節的重要階段,針對初產婦圍產期護理,可在循證基礎上強化基礎護理服務,深化護理專業內涵,提供全程心理行為干預,幫助初產婦提高正性態度和自我減壓行為,正面影響初產婦妊娠期與產褥期心理情緒和自我效能尤為重要[9]。傳統護理多以普適化為主,內容和實施階段也較局限,缺少對產婦心理體驗的重視與圍產期身心行為的干預,導致護理效果欠佳。
3.2 冥想放松減痛法聯合多模式分層心理干預后可改善初產婦心理狀態 冥想放松減痛法作為精神預防性鎮痛法,通過幫助個體建立新的刺激反應模式,轉移其全身注意力,使腦組織形成全新興奮中心,從而抑制神經系統中能自行活動部分,達到有意識地身心控制來降低疼痛感[10]。多模式分層心理干預是通過深入剖析病人心理特征,運用分級心理護理理念,針對病人不同程度的心理狀態實時相適宜的心理支持,將心理學與醫學醫療策略進行綜合,以滿足個體差異性需求,減輕其內心壓力負荷的積極心理療法[11]。相關研究表明,該護理充分利用個體認知、心理及行為因素間的關系,能有效增強和拓展個體心理靈活性,減輕負性心理情緒,幫助個體穩定心境,促進其心理健康與應對策略的改變[12]。本研究對初產婦實施冥想放松減痛法聯合多模式分層心理干預后,結果顯示觀察組初產婦HAMD、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其原因為:多模式分層心理干預依據產婦心理現狀,明確其需求與心理干預重點,充分利用個體認知、心理及行為因素間的關系,提供分層級心理護理內容。其中分娩宣教、人文關懷、認知行為干預、互動式導樂分娩均為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及認知行為因素共同參與的措施,利用三要素相互影響的內在機制,積極進行干預和改善,有效增強和拓展個體心理靈活性,進而減輕負性心理情緒。
3.3 冥想放松減痛法聯合多模式分層心理干預后能降低初產婦分娩恐懼,改善分娩結局 分娩對個體影響來源于多維度、多層面的相互效應,孕產婦精神狀態和心理因素對產婦分娩方式的決策將起直接影響作用[13]。分娩恐懼是指孕婦從妊娠期到產前內心所產生的害怕、煩躁、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過度分娩恐懼將加劇產婦身心應激,導致產婦皮質醇和兒茶酚胺濃度升高,神經內分泌功能發生紊亂,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甚至有意愿終止妊娠或抵制下一次妊娠[14]。圍產期孕產婦良好妊娠結局和新生兒結局是婦產科妊娠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大量實踐指出,分娩恐懼與身心應激反應形成的惡性循環是影響產婦分娩方式與產程延長、產后出血的常見因素[15]。本研究實施冥想放松減痛法聯合多模式分層心理干預后,結果顯示觀察組初產婦分娩恐懼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初產婦剖宮產、早產、產后出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該護理能有效降低產婦身心應激反應,維持心理健康,減輕分娩恐懼程度,進而促進良好分娩結局。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冥想放松減痛法作為臨床新型減痛分娩輔助手段,通過正念訓練、冥想放松、呼吸減痛等形式滿足產婦個性化需求,使其在沉思冥想作用下實現心理情緒的轉移,促進產婦分娩時排除雜念,減少因精神緊張、恐懼產生的宮頸痙攣、產程停滯等問題。此外,多模式分層心理干預能有效幫助個體穩定心境,促進應對策略的改變,為獲取良好分娩結局提供基礎。
綜上所述,冥想放松減痛法聯合多模式分層心理干預的應用,通過提供以心理疏導為主的多階段、多形式、多內容的綜合性干預,能有效降低初產婦身心應激反應,促進健康行為改變與身心自我調節,維持自身心理健康、分娩結局與新生兒健康,可成為圍產期初產婦有效的輔助干預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