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祥秀,王 潔
近年來,隨著圍產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醫護人員以及新生兒父母對新生兒的健康關注意識增強,新生兒出生后常規測量血膽紅素值,并對母親破水時間長等高危新生兒常規化驗血常規。對體檢、化驗有異常的新生兒需轉入新生兒科進行觀察、治療,這雖然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新生兒身體健康,降低了新生兒期患病率,然而也增加了產后母嬰分離率[1-3]。通常,產婦分娩后通過情感鏈接、肢體觸碰等因素會逐漸形成母嬰依戀關系。母嬰依戀關系有助于促進新生兒認知功能和大腦發育[4-6],并可以影響新生兒成年后的社交能力,促進新生兒共情能力的培養,調節新生兒發育過程中的性格和語言能力[7-8]。但是,母嬰分離的產婦與新生兒母嬰依戀關系的形成過程受到一定的阻礙,母嬰接觸減少[9-11]。在此情況下,產婦與新生兒母嬰依戀關系如何尚未可知。因此,本研究旨在調查分析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關系現狀,以期為制定母嬰依戀關系干預措施提供參考。
1.1 調查對象 以2021年1月—2021年8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患兒母親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患兒入住新生兒科;患兒母親溝通無障礙;患兒住院時間>48 h。排除標準:患兒患其他心腦肺等重要器官并發癥。
1.2 調查方法 本研究借助問卷星平臺收集所需問卷。新生兒科設計調查員1人,培訓合格后上崗。若調查期間患兒母親仍在院內,則由調查員當面向患兒母親解釋本研究目的后由其本人掃碼填寫。若調查期間患兒母親已出院,則通過患兒其他家人添加患兒母親微信,通過微信獲得知情同意后由患兒母親掃碼填寫。
設置問卷星首頁為知情同意書,調查對象知情同意后方可進入正式答題。將一般資料以及量表調查部分全部設置為必答題,減少數據缺失。問卷最后添加頁面“是否認真回答本問卷”,選擇“否”則可從頭檢查問卷,以提高調查數據準確性。根據問卷填寫IP限制調查對象答題次數。根據問卷填寫時間進行最終有效問卷篩選,填寫時間在99%可信區間外的問卷視為無效問卷。
1.3 調查工具
1.3.1 基本情況調查表 自行編制基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年齡、職業、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家庭年收入、產次、分娩方式、計劃帶養方式。
1.3.2 母嬰依戀量表 該量表由Müller編制,Chen等[12]漢化,包括愉悅感、認同感、愛嬰兒和理解嬰兒4個維度,共26個條目,采用1~4分評分法,得分越高說明母嬰依戀水平越高。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82。
1.4 質量控制 研究設計階段邀請公共衛生學專家、護理管理專家對研究申請書進行審查。資料分析階段數據直接從后臺導出,避免數據錄入階段的誤差。資料分析階段由公共衛生學專家負責(碩士學歷、公共衛生專業工作3年)。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不同特征母親母嬰依戀水平采用t檢驗或ANOVA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關系現狀 本研究共回收問卷250份,5份因填寫時間過長或過短被排除,有效問卷245份,有效率98.0%。本研究結果顯示,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關系得分為(74.51±11.35)分,各維度得分見表1。

表1 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關系現狀 單位:分
2.2 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關系單因素分析(見表2) 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家庭年收入、分娩方式及計劃帶養方式是影響母親母嬰依戀水平的因素(P<0.05),見表2。

表2 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關系單因素分析 單位:分
2.3 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關系多因素分析 將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得分作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3。多因素分析顯示,年齡、家庭年收入以及計劃帶養方式為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的影響因素(P<0.05)。詳見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4 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關系多因素分析
3.1 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關系處于中等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關系得分為(74.51±11.35)分。該結果與雷莉等[13]對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早產兒母親的調查結果一致。說明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關系處于中等水平。新生兒因黃疸、感染等原因入住兒科后,采用封閉式管理,導致新生兒與其母親無法接觸,影響了新生兒母親角色適應。一方面,新生兒母親會擔憂新生兒,影響其產后心理健康,導致母親自我效能感降低,產生無力感、疾病不確定感,妨礙了母嬰依戀關系的建立[14-16]。另一方面,新生兒母親與新生兒接觸減少,導致母嬰互動減少,母嬰依戀關系形成過程中的“接觸”因素減少,導致母嬰依戀關系形成受阻,母嬰依戀水平較低。提示醫護人員應積極協助母嬰分離母嬰建立溝通[17-19]。目前,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各醫院多取消了家屬探視環節。然而,新生兒母嬰情感接觸的需求依然存在,因此建議有條件的醫院開展視頻探視,積極加強新生兒母親信息支持,降低其心理壓力,鼓勵引入新生兒母親聲音、視頻等干預方式,提高新生兒母親參與感,促進母嬰依戀關系的形成與發展。
3.2 不同特征的母嬰分離母嬰依戀水平存在差異 較為年輕、家庭年收入較高、剖宮產以及計劃他人帶養的母親母嬰依戀水平較低,較為年輕的母親母嬰依戀水平較低,該結果與雷莉等[13]研究結果一致。可能是因為較為年輕的母親多為一胎母親,照顧新生兒的經驗較少,對與新生兒接觸的經驗較少,不知如何形成親子依戀關系。當新生兒出生后不久,新生兒入住兒科后母嬰分離,中斷了母子接觸,導致母嬰依戀水平較低。提示醫護人員應關注年輕母親,詢問其心理需求,針對性制訂干預計劃。
計劃他人帶養的母親母嬰依戀水平較低,該結果與呂雪[20]研究結果一致。本研中“獨自帶養”指產婦與配偶共同帶養。這可能是因為獨自帶養的產婦對她們協助照護新生兒的依賴性較低,為提高自身新生兒照顧能力,需不斷深入對新生兒的了解,以促進自身照護角色的建立與適應,提高了母嬰依戀水平[21]。
家庭年收入較高的母親母嬰依戀水平較低,該結果與雷莉等[13]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家庭收入較高的母親日常工作、生活事務較為繁忙,這可能分擔了部分母親對新生兒的關注。然而,具體原因仍待進一步探索,建議今后的研究者開展質性研究。
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關系處于中等水平,護理人員應引起重視,積極探索有效干預措施。不同特征的母嬰分離母親母嬰依戀關系水平存在差異,較為年輕、家庭年收入較高以及計劃他人帶養的母親母嬰依戀水平較低。本研究關注國內學者較少關注的母嬰依戀關系,研究結果對于促進母嬰依戀關系形成、提高母嬰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然而,本研究僅納入母親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對相關變量的探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議今后的研究應引入更多可能的變量,如社會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