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宇,王江敏,魏云鵬,應華清
本研究局限性:
(1)作為橫斷面研究,只能為因果聯系提供線索,而不能進行因果推斷;(2)本研究睡眠時間均是通過問卷調查基于調查對象回憶而獲得的數據,可能存在回憶偏倚,今后的調查可以通過加入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問卷、引入可穿戴設備、智能手機等工具對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等進行更客觀地測量;(3)有研究表明午睡時間過長可能增加高尿酸血癥的患病風險,所以在之后的調查中有必要細化夜間睡眠時間和午睡時間。
高尿酸血癥是現代社會常見的代謝性疾病,也是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中國疾控中心2015—2016年度和2018—2019年度的調查顯示,4年間中國居民高尿酸血癥患病率已從11.1%快速增長至14.0%,華北地區以北京患病率最高,對于高尿酸血癥的防控已刻不容緩[1]。睡眠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的睡眠時間約占其一生的1/3。機體在睡眠過程中會進行重要的代謝調節和激素分泌,良好的睡眠不僅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還會對人們的身心健康產生重要影響[2]。多項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均可能增加超重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風險[3-5],然而對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的研究較少,且結果也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利用2019年度北京市海淀區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數據,探討睡眠時間和高尿酸血癥之間的關聯,并評估其量效關系,為北京城區居民高尿酸血癥防控提供依據。
1.1 調查對象 采用2019年北京市海淀區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數據,以北京市海淀區18~79歲的常住居民(在海淀區居住6個月以上)為研究對象,采用多階段等比例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全區29個街鎮開展監測,每個街鎮隨機抽取2個社區,每個社區隨機抽取1個居民小組(每個居民小組100例),采用KISH表法確定調查對象,最終有5 812例完成此次調查。
1.2 研究方法
1.2.1 調查方法及內容 調查前對所有調查人員進行崗前培訓,考核通過后方可上崗。每天調查前對身高體重計、血壓計等監測儀器進行校準。調查結束后,通過核查原始問卷填補缺失值并修復邏輯錯誤,對于無法填補的數據予以刪除,以保證數據質量。調查方法包括問卷調查、體格檢查與實驗室檢查三個部分。問卷調查采用面對面詢問的方式收集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包括人口學信息(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等)、個人生活方式(吸煙情況、飲酒情況、身體活動水平、睡眠時間等)、慢性病患病情況(是否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等。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包括身高、體質量、血壓、血糖、血尿酸、血肌酐等。調查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指標定義 本研究中的睡眠時間通過問卷中“通常一天內,您睡覺累計有多少時間?(包括午睡)”來獲得。參照美國全國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s,NSF)對成年人的睡眠時間建議:18~64歲為7~9 h,≥65歲的老年人為7~8 h[6]。睡眠時間以7~9 h為參照分為三組:<7 h組,7~9 h組,>9 h組。血尿酸男性≥7.0 mg/dl(420 μmoL/L),女性≥6.0 mg/dl(357 μmoL/L)被定義為高尿酸血癥。吸煙指目前為止吸煙達到或超過100支煙或二兩煙葉。飲酒指過去12個月內至少飲酒一次。身體活動水平按照每周進行休閑性身體活動至少3 d以上、每次持續10 min以上者視為充足,否則為不足。高血壓指未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的情況下,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 Hg,或被二級及以上醫院診斷為高血壓,或正在服用抗高血壓藥物。糖尿病指空腹血糖≥7.0 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6.5%,或被二級以上醫院診斷為糖尿病,或正在服用降血糖藥物。BMI根據公式BMI(kg/m2)=體質量(kg)/身高(m2)計算,并將BMI分為4類[7]:偏瘦(BMI<18.5 kg/m2),正常(18.5 kg/m2≤ BMI<24 kg/m2),超 重(24 kg/m2≤ BMI<28 kg/m2),肥胖(BMI≥28 kg/m2)。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采用R 4.02軟件進行數據清洗、統計分析和圖形繪制。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之間的關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樣條回歸分析探討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患病風險之間的量效關系,結合赤池信息量準則(AIC)選擇最優模型。采用ggplot 2包繪制限制性立方樣條圖,forestplot包繪制森林圖。所有檢驗為雙側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一般人口學特征 本研究共納入5 380例調查對象,平均年齡為(46.9±16.0)歲,平均睡眠時間為(7.24±1.16)h;男2 430例(45.2%),平均年齡為(44.0±16.3)歲,平均睡眠時間為(7.32±1.15)h;女2 950例(54.8%),平均年齡為(49.3±15.3)歲,平均睡眠時間為(7.17±1.17)h;男性平均睡眠時間多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713,P<0.001)。3組高尿酸血癥患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381,P<0.001)。其中<7 h組高尿酸血癥患病率高于7~9 h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653,P<0.001);>9 h組高尿酸血癥患病率(27.4%)高于7~9 h組(2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920,P<0.001)。3組間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BMI水平、高血壓、糖尿病、血肌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3組間吸煙、飲酒、身體活動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睡眠時間組的基線資料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of participants by sleep duration
2.2 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關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患高尿酸血癥為因變量,睡眠時間為自變量,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的關系,各變量賦值情況詳見表2。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與睡眠時間7~9 h組相比,睡眠時間<7 h組和 >9 h 組患病風險增高〔OR<7h(95%CI)=1.30(1.12,1.51),OR>9h(95%CI)=1.48(1.15,1.89)〕。調整年齡和性別后,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患病仍有關聯(模型1)。在模型1的基礎上調整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吸煙情況、飲酒情況、身體活動水平、BMI水平、高血壓、糖尿病、血肌酐后,與睡眠時間7~9 h人群相比,睡眠時間<7 h和>9 h的人群高尿酸血癥患病風險較高〔OR<7h(95%CI)=1.37(1.17,1.62),OR>9h(95%CI)=1.39(1.07,1.81)〕,見表3。進一步分層分析后,男性〔OR(95%CI)=1.68(1.33,2.12)〕、18~44 歲〔OR(95%CI)=1.47(1.11,1.93)〕、60~79歲〔OR(95%CI)=1.39(1.06,1.83)〕、未患肥胖〔OR(95%CI)=1.37(1.13,1.67)〕人群中,睡眠時間<7 h的人群高尿酸血癥患病風險高于睡眠時間7~9 h(P<0.05);45~69歲〔OR(95%CI)=2.34(1.31,4.07)〕睡眠時間>9 h的人群高尿酸血癥患病風險均高于睡眠7~9 h者(P<0.05);在患有高血壓〔OR<7h(95%CI)=1.79(1.43,2.25),OR>9h(95%CI)=1.61(1.06,2.43)〕、糖尿病〔OR<7h(95%CI)=3.05(2.14,4.38),OR>9h(95%CI)=2.97(1.47,5.87)〕、肥胖〔OR<7h(95%CI)=1.48(1.10,1.99),OR>9h(95%CI)=1.87(1.17,2.99)〕的人群中,睡眠時間<7 h和>9 h的人群高尿酸血癥患病風險均高于睡眠7~9 h者(P<0.05),見圖1。

圖1 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患病關系的亞組分析Figure 1 Subgroup analysis of sleep duration and hyperuricemia

表2 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關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賦值情況Table 2 Assignment of sleep duration and other factors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hyperuricemia in adult populations in Haidian District i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表3 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關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leep duration and hyperuricemia
2.3 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患病風險的量效關系 采用限制性立方樣條回歸分析探討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患病風險之間的量效關系,當模型中引入3個節點時AIC(AIC=5 124.50)最小,所以最終節點個數為3個。在調整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吸煙情況、飲酒情況、身體活動水平、BMI水平、高血壓、糖尿病、血肌酐后,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患病的關聯強度呈“U”型分布(非線性檢驗χ2=27.530,P<0.001)。睡眠時間約7 h時,高尿酸血癥患病風險最低,隨著睡眠時間增加或者減少患病風險均逐漸升高(圖2);進一步按性別分層后,結果與總人群相似(非線性檢驗 χ2男=20.318,P<0.001;χ2女=8.737,P=0.003),見圖3。

圖2 基于限制性立方樣條回歸分析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患病風險的量效關系Figure 2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the risk of hyperuricemia based on 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egression analysis

圖3 基于限制性立方樣條回歸分析不同性別人群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患病風險的量效關系Figure 3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the risk of hyperuricemia in male and female adult populations in Haidian District based on 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egression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睡眠時間與多種慢性疾病相關,然而有關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關系的研究較少且結果不一致。因此,本研究基于2019年北京市海淀區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數據探討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的關系,結果顯示,在調整混雜因素之后,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均與高尿酸血癥患病風險存在統計學關聯,限制性立方樣條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的患病風險呈“U”型分布,睡眠時間約為7 h時高尿酸血癥患病風險最低。亞組分析結果顯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人群的睡眠時間也與高尿酸血癥患病存在相似的關聯。
本研究結果顯示,睡眠時間<7 h的人群患高尿酸血癥的風險是睡眠時間7~9 h人群的1.37倍。YU等[8]采用2009年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選取年齡為≥18歲的成年人8 289例,結果顯示,與睡眠時間為5~6 h的人群相比,睡眠時間為7~8 h的人群患高尿酸血癥的OR值為0.808,95%CI(0.667,0.980)。在調整相關混雜因素后證實,睡眠時間為7~8 h為成人高尿酸血癥患病的保護因素。一項調查≥18歲臺灣成年人的研究表明,以睡眠時間正常組(7~9 h)為參照,睡眠時間過短(<7 h)與血尿酸水平高呈正相關[9]。而2018年在西南5個省份開展的一項多民族人群的橫斷面研究結果顯示,睡眠時間不足與高尿酸血癥患病無關[10]。可能是由于地域不同,導致人群年齡結構、民族、生活習慣等因素產生的結果差異。本研究在進行亞組分析時也發現女性睡眠時間<7 h雖會提升患高尿酸血癥的風險,但該關聯無統計學意義,但限制性立方樣條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以睡眠時間7 h為基準,睡眠時間<7 h的OR值95%CI范圍在1之上,提示睡眠時間過短有可能是女性患高尿酸血癥的危險因素,但還需前瞻性研究進行驗證。
本研究結果顯示,睡眠時間>9 h的人群患高尿酸血癥的風險是睡眠時間7~9 h人群的1.39倍。LEE等[11]采用第七次韓國國民健康和營養調查數據,分析≥20歲的6 151例韓國女性睡眠時間與血尿酸水平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睡眠時間與血尿酸水平呈“U”型關系,睡眠時間為8 h時血尿酸水平最低;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中,與睡眠時間7~8 h相比,睡眠時間≥9 h與高尿酸血癥有統計學關聯〔OR=1.94,95%CI(1.27,2.96)〕。一項基于2005—2008年NHANES數據的研究顯示,與睡眠時間7 h相比,長時間睡眠(8 h和≥9 h)與高尿酸血癥患病無統計學關聯[12]。雖然≥9 h組OR值大于1,但可能由于不同的診斷標準和樣本數量的關系,從而使結果無統計學關聯。
睡眠時間與高尿酸血癥關聯的生物學機制目前仍不明確,可能涉及睡眠剝奪或睡眠紊亂相關的交感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引起兒茶酚胺水平升高,增加核苷酸周轉率,從而增強內源性尿酸生成[13-14]。睡眠時間不足會引起瘦素和褪黑素的減少、皮質醇和胃促生長素水平的增加,這些激素的變化可導致糖代謝受損、肥胖、高血壓、代謝綜合征等疾病,而這些均是高尿酸血癥的常見危險因素[15-17]。而且,肥胖和代謝綜合征會使機體內環境疏水性增加,從而使親水性高的尿酸減少代謝,進而使體內血尿酸水平增加[18]。睡眠時間過長可能引起體內炎癥標志物水平升高,并且睡眠障礙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會通過全身低水平的炎癥機制作用增加高尿酸血癥的患病風險,而睡眠時間過長則是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和炎癥狀態的一種代償反應[19-21]。此外,一些未確診的疾病會導致睡眠時間的增加,從而伴隨著血尿酸水平增高,雖然在模型中已經考慮到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但還有可能和其他慢性疾病相關。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北京市海淀區人群調查研究發現,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均會增加高尿酸血癥的患病風險。因此,每天控制適當的睡眠時長對本區居民高尿酸血癥的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貢獻:劉振宇負責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統計學處理、結果的分析與解釋、論文撰寫;劉振宇、王江敏負責數據收集、整理、錄入;劉振宇、魏云鵬負責論文的修訂;應華清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