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磊
摘 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中,兩類新鄉賢群體作為鄉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根據自身屬性與特點,在“五位一體”大布局下憑借自身組織優勢與外部資源優勢致力開發鄉村勞動力資源、商業資源、生態資源與文化資源,引領鄉村在開發自身資源的過程中激發鄉村自身發展核心驅動力與主體驅動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朝縱深推進。
關鍵詞:鄉村振興;“原生”鄉賢;“城歸”鄉賢;鄉村資源開發;新鄉賢群體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9-0026-03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及新時代兩類新鄉賢群體與各自的特征
(一)鄉村振興戰略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意義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事關重大,不僅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重要推進環節,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步。“因為在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的不充分。”[1]
在黨與全國人民不懈奮斗的四年里,“三農”問題引起的一系列問題被有效緩解,農業現代化迅速推進,鄉村各行各業迅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前景一片大好。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一方面是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不懈奮斗的重要肯定,另一方面則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巨大成就。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歷史起點上,在現有鄉村振興戰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如何將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推進,推動鄉村各產業蓬勃發展,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助力賦能成為新時代的一個重大命題。
(二)“原生”鄉賢與“城歸”鄉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新鄉賢群體作為助力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再次出現在人們的焦點視線內。新時代新鄉賢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在鄉村本土成長起來具有一技之長并為鄉村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原生群體”;第二類是具有“城歸”屬性的回歸精英,這類群體部分早年走出封閉的鄉村外出打拼,事業有成以后,因為心懷對家鄉深厚情感與感恩之心回鄉為自己的家鄉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還有部分人則是在城市打拼多年后厭倦城市的節奏生活,在強烈歸宿感的驅動下決心回鄉生活工作的群體。
相較于“城歸”鄉賢,“原生”鄉賢因為從小在鄉村長大,對于出生和成長的土地有著更深厚情感與更深刻理解,憑借親緣、學緣、地緣為基礎的鄉村淵源形成的強大凝聚力使他們在建設鄉村時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引領優勢,調動鄉村各種力量進行建設。但是“原生”鄉賢本身具備的能夠推動鄉村發展的外部資源較少,提供的推動鄉村轉型發展的外部驅動力較弱,再加之部分鄉村的保守狀態,使得“原生”鄉賢更難實現鄉村發展的外驅動。
而“城歸”鄉賢本身具備的拼搏精神與開拓精神決定了其機遇捕捉靈敏度與各類資源、各類要素的掌握。其對于各類外在資源與建設要素的掌握為其助力形成鄉村外在驅動力提供前提。但是由于“城歸”鄉賢在外多年,與“原生”鄉賢相比,其對鄉村熟悉程度相對欠缺,無法調動鄉村全方位發展的內驅動力。因此,想要推動鄉村各方面均衡發展必須“原生”鄉賢與“城歸”鄉賢合作,優勢疊加,短板互補,形成內外驅動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發展。
二、新鄉賢群體為鄉村勞動力資源開發賦能引航
(一)鄉村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困境
勞動力資源是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的核心資源,鄉村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可以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根本推動力。但是由于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部分鄉村依然存在勞動力流失嚴重、老齡化加劇等問題。同時,由于部分鄉村教育與個人發展理念較為落后,依舊存在輕視教育,“上學不如打工”等錯誤思潮與輟學務工的不良風氣,由此帶來鄉村青年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不足、技能水平較低、社會參與度不高等問題。由于鄉村勞動力資源優勢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導致部分鄉村產業升級緩慢,轉型困難,鄉村內部僅有傳統產業競爭激烈,內卷嚴重等問題裹挾了國家政策的利好,丟失了外部投資驅動的機會,滯緩了“鄉村振興”腳步等問題。鄉村勞動力資源開發困境的破解之道不僅在于強大的引領力去喚醒鄉村勞動力學習意識與自我培訓要求,也在于外部先進的學習資源與培訓要素。
(二)在賦能中開發鄉村勞動力資源
面對鄉村振興戰略中鄉村勞動力資源開發困境,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新鄉賢們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助力破解鄉村勞動力資源開發困境。“原生”鄉賢可以發揮他們基于鄉村淵源的強大的引領力優勢。因為“原生”鄉賢在鄉村成長,在鄉村發展,他們不僅是鄉村現代化嬗變的見證者與參與者,更是鄉村勞動力資源所公認的榜樣。“原生”鄉賢的榜樣認同來源于鄉村集體記憶,所謂鄉村集體記憶,是指在鄉村這個大背景下鄉民的鄉村生活內容,這些內容包括共享的土地與生活資源,公認的鄉民身份與生活情景,共同傳承的鄉村社會意識與生活方式。因此,“原生”鄉賢無論是置業、創業還是致仕都與鄉村發展脈絡貫通。所以“原生”鄉賢在鄉村開發勞動力資源的過程中具備強大引領力與內驅動優勢。“城歸”鄉賢,本身具備的拼搏精神與創新精神基于給予鄉村勞動力信心與對未來的期待。其敏銳機遇捕捉力,有助于加速現代化模式與鄉村發展的契合度,再加之其本身所掌握的學習資源、教育資源以及現代化發展培訓要素不僅增加了鄉村勞動力資源賦能提升的可能性,也賦予了鄉村現代化發展模式下勞動力資源開發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價值。
形成鄉村勞動力資源賦能開發的良性循環需要同為鄉村振興戰略強大推動力的“原生”鄉賢與“城歸”鄉賢共同合作、優勢互補。一方面,“原生”鄉賢應該發揮其身鄉村勞動力資源榜樣的作用,將自身對于勞動力資源的號召力轉化為引領力,引領鄉村勞動力,重視學習教育與自我提升,帶動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良好氛圍。為普及勞動力賦能面提供思想前提。另一方面,“城歸”鄉賢應該利用好自身掌握的教育培訓資源與賦能要素;在鄉村青年勞動力學習意識被喚醒,自我提升要求增強的時候,要使得其提供的教育與技能培訓能夠組織化、普及化、高效化。做到開發鄉村勞動力資源時邊開發邊賦能,形成“賦能—開發—賦能”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內生動力。
三、新鄉賢群體協助開發鄉村商業資源與生態資源
(一)鄉村商業資源與生態資源的開發困境
鄉村商業資源與鄉村生態資源都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發展資源,前者是鄉村經濟發展模式現代化轉型的潛在動力,后者的開發與保護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化解鄉村發展過程中各要素不協調的重要環節,更是鄉村現代化建設、鄉村振興健康推進的重要保障。
商業資源一般是指包括自然與社會資源在內的各類有形和無形的商業資產價值組合,而鄉村商業資源是指在鄉村中潛在的有形或者無形的可以給鄉村帶來投資環境與經濟效益,拉動鄉村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資源組合。由于部分鄉村存在勞動力流失、勞動力素質不高等問題,部分鄉村的商業資源未能得到很好開發,甚至某些特色商業優勢被掩蓋。導致錯失內部開發條件與外部投資機遇。信息化時代如果鄉村商業經濟發展只禁錮于一元的傳統行業發展模式而跟不上“大數據”“融媒體”“物聯網”的發展大趨勢很容易出現行業內卷,商業資源內耗等問題導致鄉村商業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的經濟要求產生落差。
生態資源一般是指一切被社會和人類生存、繁衍所利用的物質、能量、信息、時間和空間,包括水、空氣、動植物、礦物以及他們的組合形態。鄉村生態資源一般是指鄉村所特有的,水源、土地質量、特色生態鏈等組合形態。近年來,由于鄉村勞動力資源未能得到很好開發,鄉村現代化發展模式未能完成健康轉型,部分區域傳統產業內耗嚴重,其特有的生態資源不僅沒有得到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成為拉動鄉村現代化轉型的重要保證,甚至還被破壞。基于新時代綠色健康的發展新模式,如何保護好并合理開發鄉村生態資源就成了鄉村振興戰略健康推進的重要保證。
(二)鄉村商業資源的優勢定位與開發
地域環境與特色優勢作為地方商業資源的重要基礎資源,決定著該地區商業發展方向與發展趨勢,更是外來投資力量決定投資程度與投資方向的重要指標。每個地區勞動力資源特點與優勢也較大影響該地區商業發展空間與發展方向,也是外來投資力量是否選擇投資的重要參考依據。鄉村本身可以通過自身發展特點與地域環境定位自身商業發展優勢,在此基礎上根據商業發展前沿趨勢,不斷更新自身的勞動力要素、資源要素與商業環境要素,以實現鄉村商業經濟發展的現代化轉型。
“原生”鄉賢作為在鄉村本土練就較強本領或非凡技藝的群體,可以通過自身成長經歷幫助鄉村審視其地域環境與特色優勢以此幫助鄉村做好自身商業資源與商業優勢的準確定位。另一方面,“原生”鄉賢作為鄉村勞動力資源的榜樣,在找準鄉村商業優勢定位的基礎上將其組織起來,以個人為單位提高與鄉村特色商業相匹配的各方面素質,做到及時學習、及時更新,為更好開發鄉村特色商業資源打好基礎。“城歸”鄉賢可以結合鄉村商業發展特色優勢的定位,捕捉符合其特色商業發展的前沿理念,協助引入相應的外界同特性商業資源的投資。提供先進的科技要素與生產要素,幫助鄉村根據自身特色更好的開發自身的商業資源。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鄉村商業資源開發與鄉村商業經濟現代化轉型。
(三)鄉村生態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鄉村生態環境資源作為在鄉村現代化建設中無法被定價的生態積淀,是新時代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更是鄉村振興深入推進的重要保證,因此無論是“原生”鄉賢還是“城歸”鄉賢在開發鄉村生態資源時要做到既保護又開發。在信息化時代只有實現生態環境開發方式的創新才能夠完成鄉村經濟發展模式轉型與鄉村振興戰略健康推進。目前仍有部分鄉村產業結構過于傳統,其“農業”概念成為其“工業”概念的下位概念,即鄉村的生態環境資源只為了鄉村傳統工業發展提供水、工業原料等,生態環境的凈化功能只是為了解決工業殘余。如何讓生態資源在保護中合理開發成為鄉村健康現代化的重要推進力量與鄉村振興戰略健康推進的重要保證。
“原生”鄉賢作為鄉村勞動力資源的領隊,應主動發揮好自身在鄉村現代化建設中的地緣血緣優勢,主動在建設中看齊“環保、綠色”的目標。引領鄉村發展的過程中要使得村民從思想上認識到,綠色發展與生態資源保護的合理性、重要性與必要性,培育村民鄉村生態資源有度開發意識與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形成在合理開發鄉村生態資源的基礎上促進鄉村現代化建設綠色轉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的思想保證。“城歸”鄉賢應主動發揮好自身資源中的科學技術優勢與生態理念優勢。在科技返鄉、科技反哺的過程中推進鄉村勞動力資源培訓綠色取向的科學技術化轉型,實現以鄉村新興綠色高科技產業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模式的現代化轉型。
四、新鄉賢們助力開發鄉村文化資源
(一)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困境
鄉村振興是鄉村全方位的振興,既要致力于塑性,也要致力于塑魂[2]。因此如何在開發鄉村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實現鄉村文化資源的創新型發展與創造性轉換就成了鄉村全方位振興的關鍵因素。隨著城鎮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城市生活方式與生活觀念不斷向鄉村滲入,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的鄉村文化不斷被消解,同時以鄉村文化為核心的鄉村文化資源也遭受到忽視性頹廢與建設性破壞。城鄉“去元化”一方面是鄉村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加劇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地區鄉村文化資源的忽視與被拋棄,使得該地域處在邊緣地帶的鄉村文化資源形態更加破碎。“因此如何建設好作為鄉村關鍵基礎的鄉村文化,保護與利用好鄉村文化資源成了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鑄魂之舉。”[3]
(二)新鄉賢們引領開發鄉村文化資源
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有兩個重點,首先是實現鄉村集體記憶的喚醒與重構,在喚醒與重構地從過程中形成鄉村文化記憶,以此重塑鄉村文化的基本形態與鄉村文化資源的基本形態。另一方面要以新鄉賢文化為先導,推動鄉村文化融合現代化因素與現代化理念實現傳統鄉村文化到新鄉村文化的演進。
“原生”鄉賢應發揮好自身重建鄉村情感共同體的優勢,努力喚醒鄉村集體記憶,使之為鄉村文化記憶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礎。也為鄉村文化資源的整合與發覺提供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城歸”鄉賢應該在鄉村集體記憶的重構過程中注入現代化理念與現代性因素使得重塑后的鄉村文化記憶帶有現代化基因,以實現鄉村文化資源在現代性文化資源開發的視域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增值,在實現文化資源價值增值的基礎上助力全方位的鄉村振興。
結語
“新鄉賢作為參與到鄉村振興緩解鄉村人才短缺難題、充實鄉村發展的建性力量。”[4]在其發揮自身作用的過程中將實現自身價值與鄉村現代化建設價值相統一,無論是“原生”鄉賢還是“城歸”鄉賢都體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鄉賢的內涵,即對于鄉土有著深厚情感與獨特理解,擁有良好道德品質并兼具優勢技能與非凡本領的鄉村群體。新時代新鄉賢不僅是鄉村中的優秀人才,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杰出貢獻者。他們利用自身屬性優勢與資源,引領開發以鄉村勞動力資源、鄉村商業資源、鄉村生態資源、鄉村文化資源為代表的各類鄉村資源,助力激發鄉村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核心驅動力與主體驅動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健康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 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徐麗葵.新時代鄉村文化資源的流變與形塑[J].青海社會科學,2020,(4):82-90.
[3]? 胡洪斌,柯尊清.鄉村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的三重維度[J].理論月刊,2020,(10):99-107.
[4]? 李歲科.新鄉賢參與鄉村振興的價值、困境與優化路徑[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1,(4):26-3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