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遠飛
信息爆炸時代,獲取知識的途徑多元且自由。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其教育不應僅關注課堂上的知識傳授,還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非正式環境中進行有效的科學學習。
一、科學非正式學習的核心
非正式學習是指發生在學校、課堂之外的其他時間和空間中的學習。筆者團隊研究的小學科學非正式學習,是指在傳統小學科學課堂學習之外,在沒有教師的安排、指揮下,在非正式學習環境中進行的自發的科學學習。這種源于問題、基于學生興趣、偶發性的家庭非正式科學學習具備多元化特征,實踐方式多樣,價值獨特。
二、科學非正式學習的價值
1.順應未來人才發展需求
國際教育改革共同的價值取向是對完整的人的關注,這一價值取向在科學教育領域的反映便是重視科學技術與個人、社會的關聯。面對未來多元化世界,學生們更需要具有個性化的興趣專長和圍繞興趣追求極致的專注精神。
2.回應核心素養的落地
新課程標準立足學生核心素養,提出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以“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為綜合表現,并以此為依據融入新的課程模塊。但是這些很難在傳統科學課堂中一一實現,迫切需要非正式學習來補充。
3.響應學習時空的拓展
傳統科學課堂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里無法滿足學生無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難幫助學生學會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而這些都可依托于科學非正式學習,不斷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延伸學生學習的時間,讓無意識的、自發的學習成為促進學生學習和能力發展的補充,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和素養。
三、科學非正式學習的實踐
1.兒童研究院
學校兒童研究院在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的同時,也起到了輔導者、組織者、實施者以及激勵者的作用。我們鼓勵批判性思考,每一個研究項目都需要接受學生評審團的答辯。學生們在一次次唇槍舌劍中學習批判性思考,學會理性分析,經歷一次次元認知過程。
2.科學課程基地
我們鼓勵學生在自然和生活的真實場景中去體驗、發現和探索。依托學校豐富的科學課程資源,結合學校生命課程基地和家庭實驗室平臺,我們為學生搭建了很多平臺,如“寒假空城計”“瓶子花園”“你不了解的孔雀開屏”等,鼓勵他們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又通過復雜多元的自我學習最終實現自我成長與發展。
3.家庭實驗室
從學校正式的課堂學習轉為家庭非正式的發現學習,關注學生在家庭環境中自發產生的問題,關注學生在此基礎上個人的思考和分析,關注學生在家中與家庭成員合作研究、共同建構的理論體系。
(1)從“小問題”到“小課題”,讓科學學習從點到面
家庭中的很多科學問題都是學生自發提出的偶發性問題,具有不可預測性、學科交叉性等特點,比學校里的非正式學習更為復雜。因為沒有固定的方法和標準化的答案束縛,所以更易引發學生的發散性思考,提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和多樣化的觀點。
(2)從“興趣”到“熱愛”,讓探究學習由淺入深
大膽提問,鼓勵天性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優秀的發現者、探究者,生活中的各種新奇事物和現象很容易引起學生們的關注。他們從小細節中發現問題,受到啟發,展開探究,進而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研究,不斷完成知識的進化。
自由思考,尊重個性 家庭實驗室關注每一個學習個體,尊重其差異,發展其個性。在家庭實驗室中,學生作為問題的初始生成者,經常積極地和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員構建家庭社區知識體系,協同研究與認知。家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兒童非正式學習的同伴。
勇敢探索,鍛煉韌性 學生是天生的探索者,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不斷探索。任何科學探索都要經歷曲折上升的過程,家庭實驗室在滿足學生探索求知欲望的同時,也在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究潛能和韌性,并在此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