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灰
戀愛結婚,已經納入單身青年的人生規劃。每當在朋友圈刷到領證照、婚紗照和曬娃照時,“社會時鐘”仿佛重重擊打在自己的天靈蓋上,“歲數到了,再不戀愛結婚就孤獨終老了”。
明確了脫單目標,“如何結識異性”成為靈魂問題。
995打工人每天接觸人員除了同事,只剩外賣快遞小哥和滴滴師傅,日常邂逅的希望扼死在“早出晚歸”“兩點一線”的宿命中。
在2021年《年輕人戀愛報告》中,六成20~30歲受訪者有“圈子小,難脫單”的同感。
有人認為相親是最高效且靠譜的婚戀手段。唯有資深型相親選手輕蔑一笑:想多了,相親99%的結局是微信里又多了一位靜靜躺尸的聯系人而已。
沒空社交、相親受挫的年輕人終于開竅:我沒對象,是因為我不用交友軟件嗎?據調查,三成“90后”/“95后”和四成“00后”會選擇線上交友脫單。
現實中隔很久才認識兩三個人,而打開軟件,小哥哥小姐姐用戶數量資源極大豐富,只管挑選自己喜歡的就完事了。
這種“談戀愛也不難嘛”的虛假繁榮,持續到一周后發現根本沒人匹配自己為止。
沒有輕言放棄的單身狗們,在時間的憐憫下,終于也在線上收獲一些互相匹配的異性。
然而由“線上潛在約會對象”發展至“線下可見面對象”,又是一個異性庫存大批量脫落的過程。先排除一些錯誤選項,比如匹配后始終閉嘴的、剛聊十句話就喊“寶”的、聊出對方有三歲娃的……手機上聊出的感情,就讓他留在手機里好了。
如果APP上的打卡式聊天,升級為現實中的見面,那么恭喜已經闖入下一關。真人翻車是常見的。見面后,熱拿鐵隨著氣氛慢慢變涼。

與傳統相親方式一面定生死,非黑即白的模式不同,脫單軟件順應了“年輕人交友進可攻退可守”的趨勢。可“脫單”,可“交朋友/拓展人脈”,可“只談戀愛不瞎聊”,也可“只交朋友不談戀愛”。
你永遠想不到眼前這個長著初戀臉的文靜女孩,微信里置頂著四個正在約會的男生。她的約會一直在繼續,約會對象時而自然脫落、時而緩慢增加,但沒有與任何人有質的突破。“接觸一兩周就不聯系很常見,持續約會一個月已經算比較久。”
這也代表了年輕人的感情狀態:多接觸多約會是OK的,但確認戀愛是要通過全方位評審和謹慎考量后才能做出的決定。
由社交軟件上的陌生人轉化為潛在婚戀對象是有風險的,因此也多了幾分防御、戒備、試探和猜忌,在種種狀態的疊加下,凝結成一場田忌賽馬式的博弈。
我知道你同時在聊其他人,你知道我還在繼續刷交友軟件,但作為不露聲色的成年人,我們把對彼此的審時度勢和觀望深埋心底,依然默契地繼續保持約會。
如果約會對象中有人突然沉默、斷聯、消失,也根本不必奇怪——在接力式約會中,TA暫時上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