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青
在“雙減”背景下,學校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為學生實施“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教育,讓學生的關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如何更好地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呢?教師要最大化地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教學水平,同時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差異性原則,優化課后作業設計。
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轉變教學理念
1.設計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素材
創設和諧、自由的教學情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和掌握數學。同時好的素材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基礎,熟悉典型素材有助于學生充分經歷觀察、分析、抽象、總結等步驟。部分貼近生活的好素材則富有現實意義,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
(2)研讀教材,分析學生特點
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熟悉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在備課時,不但要分析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調動其學習的熱情,而且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他們都參與到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加強課堂交流
交流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對話的形式也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有效的課堂交流應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強調教學過程的探索性,學生應是積極主動、富有好奇心的。教師在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時,既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又要有群體的互動分享,在課堂中讓學生有話可講,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重視課后反思
教師要注意抓住學生的閃光點,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同時,教師也要允許自己犯錯,用心設計的課堂上也會出現突發事件。教師要及時記錄課堂上出現的或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為以后的教學研究積累素材,這樣有利于今后調整教學策略,使自身的教學水平得到提升。
二、遵循差異性原則,優化作業設計
傳統教學中,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作業都是一模一樣的,結果是成績優異的學生“吃不飽”,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吃不消”。尤其是過分強調題海戰術,大大超出了學生學業負擔能力,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1.作業設計要多樣化
教師要減少書面作業的數量,重視實踐性和操作性的作業,如在教學知識點“角”時,可以讓學生做一個可以活動的角,讓其通過做角熟悉角的特點。又如在教學“100以內加減法”時,可以讓學生自主購物,將數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2.作業設計要有層次
作業的布置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應該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作業布置分為三檔:一檔為必做題,面向全體;二檔為提高題,要求班上90%的學生完成;三檔為開放題,有興趣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自主完成。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的同時,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3.作業設計要具開放性
由于每個學生學習能力和年齡存在差異,因此在作業設計上要具有開放性,給學生選擇作業的權利。如在學習平面圖形時,可以設計“一個正方形去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的思考題,又如在學習乘法分配律時,可以設計“17×(17+18)×18”的題目,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得到表現的機會。
“雙減”政策之下,數學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想學、會學、樂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強化其對數學知識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