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玉平
當前,學生在核心素養層面尚存在短板。全國家校(園)社區共育先進經驗推廣指導辦公室主任劉強認為,這些短板一是學生的人文底蘊不足,即信念和信仰的缺失;二是科學精神薄弱,創新和創造的意識及能力不足;三是社會學習較少,很少參與社會學習;四是健康生活不夠,學生的體質或體能已經成為家長擔心的主要問題;五是責任擔當較少,影響性格與品格的形成;六是實踐創新欠缺,能力與毅力不足。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不少家長和教師在教育方式、教育內容和教育評價上經驗不足、方法偏頗,補強以上短板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發力,更新教育理念,實現教育突破。
在信息社會背景下,鄒城市田黃中學積極探索研究“互聯網+家校共育”,利用教育部和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的“家校(園)共育”數字化試點校的契機,走出了一條借助家校共育數字平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新路子。
一、組建平臺
依托教育部和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的家校共育數字平臺,校長、班主任、學生家長及其全體學生分層、分類注冊。同時,學校建立微信群、釘釘群等輔助數字平臺進行家校溝通和教育宣傳。學校平臺具備教師發布活動、指導家庭教育、反饋學校生活、查詢使用教學資源、展示作業、評價成果六大功能,從而暢通了家校共育、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數字化“高速路”。
二、構建機制
成立校長任組長、年級主任和部分師生參加的“家校共育數字化”領導小組;重新審核家長學校成員,優化、精簡骨干成員,家長教育率達到90%以上,家長掌握家庭教育知識率達到80%以上;重組家長委員會,七、八、九年級分別組建了家長委員會。學校領導小組、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年級組和班主任精干有為、線上線下互動,形成“五位一體”的家校共育機制,成為家校共育數字化合力育人的“生力軍”。
三、專家引領
知道才能做到,為提升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指導能力,平臺邀請全國知名教育學、心理學專家每周三網上授課,供家長和教師限時免費收看,專家和家長互動交流、答疑解惑。講座內容重在改變育人觀念和教育方法藝術,聚焦青春期溝通、家風家教、學習品性能力、心理健康、增值評價等熱點難點,回應回答家長的關切和需求,家長把觀看心得體會分享到班級微信群,形成家校共育數字化合力育人的“智囊團”。
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出真知,生活即教育。家校共育數字平臺結合重要節日每周推出實踐活動,提出實踐活動目標、流程、要求和評價,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活動,完成目標任務。學校也根據當地資源、結合教學進度,指向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素養目標,設計了一系列特色實踐活動。學生做中學、玩中學,學中思、學中樂,學生參與,家長協助,教師引導,形成家校共育數字化提升素養的“實驗田”。
五、組建志愿者服務隊
建立“閃閃紅星”志愿者服務隊,骨干教師、學生和家長志愿參與,開展幫助學困生、情感驛站、心理疏導、扶貧扶志、科技創新等一系列志愿者服務活動,加強了學校與社會、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暖心交流。志愿者幫了別人、快樂自己,成為家校共育數字化合力育人的“先鋒隊”。
六、成立小記者站
學校按照年級、班級組建小記者服務站,李昊宇、田倍雪、陳曉彤、王連靜、王現琴、劉奧翔等記者站站長深入到教室、宿舍、餐廳、運動場,去家庭、社區、種植園、養殖場調查訪問,收集信息,通過家校共育數字平臺反饋建議。小記者成為家校共育數字化合力育人的“觀測員”。
家校共育數字化的運行,使師生之間、家長與學生之間、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逐漸由對立到對話、互信、和諧,越來越多的學生由厭學到有趣、主動、自主,仁愛大同的人文情懷、求善求美的責任擔當、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以及堅持、刻苦、感恩等適應未來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得以生長和發展。
家校共育數字化助力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教師不理解、家長難接受、學生懶散慢、評價機制不完善等困惑和問題,需要社會、學校、家長共同研究。教師為國育才,家長為國教子,應該成為新時代教育教師和家長的初心使命和歷史擔當,田黃中學將持續探索,貢獻家校共育數字化賦能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田黃中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