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虹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鄉村建設的文化領域逐漸滯后于經濟發展,且派生出一系列新問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為切入點,探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意蘊,剖析鄉村文化振興在制度結構、文化供給、文化理念、鄉村人才等方面面臨的突出挑戰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的振興策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振興的實現路徑既要注重建立一套常態化、長效化的保障機制,也要注重豐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鄉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同時也要塑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鄉村文化理念,更重要的是健全鄉村文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促進鄉村社區的全面發展,更有效地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
關鍵詞:鄉村文化振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策略
中圖分類號:G12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9-0038-04
在鄉村全面發展的進程中,政治、經濟、文化相互融合,政治是保障,經濟是基礎,文化是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結著中華兒女共同的價值追求,所倡導的價值目標與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在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中,應加強鄉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解放農民,喚起農民積極進取的意識,激發農民追求幸福美麗生活的愿望,動員和掌握農民群眾,從思想上和行動上解決制約鄉村文化發展的瓶頸性問題。因此,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優勢,更好保障和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是我們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意蘊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隨著每一次社會秩序的巨大歷史變革,人們的觀點和觀念也會發生變革?!鄙鐣髁x核心價值觀是我黨新時期的理論創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時期主流的價值觀,在文化層面處于統領和核心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鄉村意識形態工作的精神紐帶和方向盤,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思想道德基礎,指引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文化的靈魂是價值觀。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精神、集體精神和個人精神的統一,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要求,在整個價值體系中起支配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振興,是使鄉村文化符合時代需求的必然之路。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共性又蘊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個性,既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又張揚了鮮明的時代特征,能夠發揮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強大的思想保障。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精神動力
馬克思曾詳細闡述了人的活動與動物的活動的區別,認為人相較于動物而言是有意識地從事生命活動。這種有意識使人們明確自身的需求,從而產生實踐動力,最終推動具體實踐活動的展開。當前我國普遍的需求是盡快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這一需求集中體現在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它明確了建設什么樣的國家、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等需求。關于理論為什么能產生力量,即證明精神動力的存在,馬克思有過一段經典的論述:“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鄙鐣髁x核心價值觀作為整合性的精神動力,既不是由無數個體精神動力隨機相加而成,也不是無數相斥精神動力的有機組合,而是無數精神動力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形成的產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大于個體精神動力之和的新的整體的精神動力,對社會的實踐活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行動指南
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內容具有內在統一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引領鄉村文化振興目標的構建,使得這一目標更加具體且有據可循,才能不偏離其發展方向。首先,鄉村文化振興宏觀目標的構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價值倡導為根本遵循。國家層面的價值倡導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總體目標高度吻合,體現了國家目標與鄉村目標的有機統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一目標的提出,既豐富和發展了鄉村文化建設的戰略思想,又符合鄉村文化振興實踐發展的新要求。把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融入鄉村文化振興內容之中,使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農民自覺行動,農民素質顯著提高,鄉村精神、鄉村價值、鄉村力量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影響力和推動力。其次,鄉村文化振興微觀目標的構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價值倡導為基本導向。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價值觀念日益呈現出多樣化、歧異化、激蕩化等特點,集中體現為對價值關系的不同傾向。新時代要堅持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振興,引導農民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問題,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為行動指南,助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突出挑戰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鄉村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式微
21世紀以來,國家全面推進健康美麗鄉村建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展的脫貧攻堅戰,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生態環境等方面積極作為,實行“資源、人員和思想”等進村,伴隨相關資源所帶來的各種福利促使先前所忽視的國家意識形態建設開始回歸農村,重新嵌入農村社會治理現代化中。但一些單位和個人對國家下鄉資源的侵蝕和腐敗行為給鄉村文化建設帶來了消極的影響。長期以來,農村基層干部在農村工作中“重經濟輕文化”,只注重農村經濟建設,卻忽視了農村思想文化工作。他們認為發展經濟是硬任務,而思想文化建設是軟任務,實際上這種觀點是片面和錯誤的。列寧曾經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鞭r民群眾意識形態工作事關農村的長治久安,先進的思想文化一旦被農民群眾掌握,可以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武器。農村思想宣傳工作者欠缺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沒有遵循實際、遵循規律做好農村輿論導向工作,存在凌虛蹈空、脫離實際等風險。在宣揚主流價值觀時,行動上沒有重視做好農民的思想工作,價值觀要達到入耳入腦入心的目的,就要與人連接、與人融合。
(二)鄉村公共文化短缺
伴隨著改革開放,鄉村公共文化發展出現嚴重的失衡。傳統鄉村公共文化呈現逐漸萎縮的趨勢,新的適應現代化農村社會發展、滿足農民群眾娛樂需求的公共文化尚不成熟。同時,鄉村公共文化活動平臺普遍缺位,農民自發形成的文化活動缺乏制度性保障和長效的組織引導。從具體的實踐情況來看,政府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鄉村的全覆蓋,卻脫節于農民缺少進行科學的調查與了解,在進行鄉村公共文化建設時,往往由非需求主體進行發聲和提案,導致政府的供給與農民的需求并不對稱。鄉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從上至下,沒有實現草根性和主導性的良性互動,很難激起農民群眾產生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呈現大覆蓋、大建設局面,但卻陷入了文化發展上的“表面結構”。一些地區,為了完成任務,掛個牌子、添張桌子、加些電腦書報就算是鄉村基層綜合公共文化服務站,更有甚者,一些公共文化場所常年都是“鐵將軍把門”。在意識形態的意義層面上,農民群眾不能公平地享有公共文化資源與權利,即不能實現依托鄉村公共文化凈化鄉村的文化生態,難以確保鄉村的文化振興走上正軌。
(三)鄉土文化被邊緣化
在全球化、市場化、工業化的沖擊下,城市文化不斷“潮”起來,而鄉土文化被盲目地批判,淪為長期需要被幫扶的對象。他們衡量文化價值的標尺是文化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卻忽視了鄉土文化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鄉土文化在市場環境下被扣上“封建”“落后”“無用”的帽子。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鄉村空間得到進一步開放,人在城際之間的頻繁流動,鄉村遺產逐漸失去傳承者和延續者。一些古遺址、富有價值的村落、傳統技藝等承載著鄉土記憶的文化遺產被損毀、破壞甚至消失,附著在這些載體上的鄉土文化也隨之銷聲匿跡?;鶎痈刹吭诠ぷ髦?,存在照抄照搬其他地區鄉村文化重塑經驗,個別地區甚至以經濟因素為第一考量,不考慮鄉土文化特色,隨意破壞自然村落、古遺址等,鄉土文化沒有真正“活起來”,鄉村文化振興也只能流于口號。
(四)基層文化人才匱乏
總體來看,我國農村地區文化人才緊缺現象依然嚴峻。首先,“聚”人才的舉措有待全面加強。鄉村文化振興的人才主要來自兩支隊伍,一是當地的鄉賢和精英,二是外來人才。鄉賢和本土精英作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鄉村文化建設力量,由于缺乏內部組織和激勵機制,并沒有主動自覺擔當起鄉村文化振興的責任。同時,外來力量的注入由于缺乏相應制度和政策的扶持,導致懂宣傳、懂技術、懂文化的專門實用人才不愿意到農村來,不能很好地發揮人才聚合效應,也就很難解決鄉村文化振興“引擎”問題。其次,人才“用”錯了的現象有待及時糾正。由于基層缺乏人才,在工作部署的時候,并沒有做到因事擇人、因才施用,而是哪里需要人就往哪填充。尤其在文化層面上,“人崗不適”情況更為明顯。農村人才管理機制不完善,文化領軍人才極度匱乏,導致鄉村文化活動難以開展。最后,人才“留”不住的形勢依然嚴峻。鄉村和城市在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受到環境、政策、待遇等因素影響,基層文化人才難以在農村扎根。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振興的策略
(一)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振興的制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摸索中得出的最新的理論成果,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在精神文明領域處于統領地位,符合中國農村建設的要求,是鄉村文化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指南。從制度層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振興條款化、法律化、形式化,將其制度化的融入貫穿于鄉村社會的文化治理體系中,才能避免“文化軟實力”永遠只能是“文化軟約束”,解決鄉村文化振興該走向何處的問題,獲得農民的價值認同和自覺踐行。因此,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鄉村文化振興的引領作用,要用法律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社會至高無上的地位,用制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貫穿滲透于鄉村文化振興的全過程、全方位,對凡是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行為要予以嚴懲。
制度起到指明方向、規范行為的作用,同時要重視制度的具象化表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三個層面的倡導,以直觀具體、鮮活生動的面貌呈現出來,具體可以表現為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嵌入基層準則、農業規則、鄉規民約之中,引導農民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價值準則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要使制度上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才能真正“用活”制度。同時,制度最終必須落實到實踐。日常生活主體對核心價值觀產生感知、認同并最后去實踐要經歷漫長且復雜的過程,但只有實踐了價值觀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引領鄉村文化振興時,要不斷創新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渠道和載體,在方式方法上不斷創新,持續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化機制。
(二)豐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鄉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
政府要從公共文化產品“有沒有”向“對不對”推動農村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自上而上”的文化產品輸送形式變成“自下而上”的反饋機制。要讓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真正根植于農民的需求,精準對接農民群眾需求,防止出現同質化、低水平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導向的前提下,充分聽取農民群眾的聲音,由農民需求、偏好等內部因素決定供給的產品種類和內容。政府大力鋪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農家書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等作為鄉村公共文化場域,是鄉村文化精神面貌的“培養皿”,但是卻常常無人問津。要盤活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將其作為鄉村社會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例如,可以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文化墻”,以及在這些地方開展“好婆婆、文明家庭、種植達人”等衡量個人品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的評比活動。在新時代,農民群眾對電影、電視劇等數字化媒體產生了新的興趣點。結合鄉村有關的紅色資源,選取主旋律電影在公共文化空間露天播放,通過這些媒介更容易使農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共鳴,進一步認同并遵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內容。豐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鄉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要不斷創新文化形式,并注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元素,使鄉村公共文化產品成為其閑暇時間的“第一文化消費品”。
(三)重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從根本上來說,中國社會的本質是鄉土性的。鄉村作為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道德規范和人文精神等不斷滋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更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重視挖掘和重塑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魅力,是推進鄉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筑牢鄉村文化振興根基的重要舉措?,F階段的中國鄉村社會意識形態多元化、思想觀念碎片化,當前迫切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指引鄉村文化的建設,賦予鄉村文化新時代的內涵,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我們不僅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好、闡釋好,更要學會吸收時代的新價值,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走下去、走出去,不斷增強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在當代的價值表達,是使我們的民族精神在世界文化激蕩中能夠保持精神獨立的重要支撐,符合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潮流,因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進行創造性發展和表達優秀鄉村傳統文化,既是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然要求,又是農民追求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傳統文化的各方面是其中必要的一環。依托傳統節日紀念日,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農民的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例如部分地區會定期舉行廟會,在廟會上會有地方戲劇表演,可以將地方戲的劇本充分融入弘揚熱愛以及愛崗敬業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象化層面的內容。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沃土不斷滋養著先進文化,而先進文化作為傳統的延續,應該自覺承擔對傳統鄉村文化的新時代建構,最終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戰略目標。
(四)健全鄉村人才發展機制
人才是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力量,對鄉村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入鄉人才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對鄉村文化發展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思考。因此,應建立健全鄉村人才發展機制,“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為鄉村文化振興不斷賦能。一方面,優化資源配置,切實解決入鄉人才子女升學和家屬就業等實際困難,給予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傾斜。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構建外來人才共享鄉村振興紅利的機制和模式。創新鄉村文化人才評價機制,推進職稱評定、工資待遇雙向認定機制,最大限度吸引人才入鄉。同時,基層黨員干部是鄉村工作的“領頭雁”,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時,基層干部要敢于擔當、勇于斗爭。在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基層干部要堅定立場、真抓實干、化解矛盾,順利推進各項工作,確保國家大政方針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另一方面,加強鄉村文化振興人才隊伍建設。采取“對接能人鄉賢、抓好基層干部、培養鄉土人才”等辦法,推進組建組織化、體系化的鄉村文化振興人才隊伍。大力提升鄉村文化振興人才隊伍的素質能力,采取城鄉交流、精準培訓、實踐鍛煉等方式,著力培養一批講政治、有能力、懂文化的人才隊伍。立足鄉村文化實際需要,堅持人崗相適原則,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把最合適的人用在其適合的崗位上,把人才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資源優勢。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53.
[2]? 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3]? 列寧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64.
[4]?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6.
[5]?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6]?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72.
[7]? 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N].光明日報,2014-02-18.
[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6.
[9]? 沈壯海,段立國.習近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戰略思想研究[J].東岳論叢,2017,(6):12-22+2.
[10]? 龍文軍,張瑩,王佳星.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解釋與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19,(12):15-20.
[11]? 陳波.二十年來中國農村文化變遷:表征、影響與思考——來自全國25?。ㄊ小^)118村的調查[J].中國軟科學,2015,(8):45-57.
[12]? 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