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學問、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謂立言、立功、立德。而所能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資、命運、努力。學問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運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要成大學問家,必須有天資,即才。俗話說:“酒有別腸,詩有別才。”一個人在身體機構上有了能喝酒的底子,再加上練習,就能成為一個會喝酒的人。如果身體機構上沒有能喝酒的底子,一喝就吐,怎樣練習得會呢?作詩也是一樣,有的人從未學過作詩,但是他作起詩來,形式上雖然不好,卻有幾個字很好,或有幾句很好,那種人是可以學作詩的,因為他有作詩的才。有的人寫起詩來,形式整整齊齊,平仄合韻,可是一讀之后,毫無詩味,這種人就不必作詩。一個人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幾分就只有幾分,學力不能加以增減。譬如寫字,你能有幾筆寫得好,就只能有幾筆寫得好。學力只不過將原來不好的稍加潤飾,是可以陪襯你的好的,它只能增加量不能提高質。不過諸位不要灰心,以為自己沒有才,便不努力。你有沒有才,現在還不曉得,到時自然能表現出來,所謂“自有仙才自不知”,或許你大器晚成呢!既有天才,再加學力,就能在學問上有成就。 至于事功的建立,則是“命運”的成分居多,歷史上最成功的人是歷朝的太祖高皇帝,劉邦因為項羽的不行而成功。如果項羽比他更行,他絕不會成功。學問是個人之事,成功則與他人有關。康德成為大哲學家,并不是因為英國沒有大哲學家。而希特勒能夠橫行,卻是英國的縱容和法國的疏忽所致。歷史上有些人實在配稱英雄,可是碰到比他更厲害的人,卻失敗了。有的人原很不行,可是碰著比他更不行的人,反能成功,所謂“世無英雄,遂令豎子成名”,所以事功方面的成就靠命運的成分大。“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我們不應以成敗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