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漸寒,雪將至,又是一年小雪時。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古人對大自然善于觀察和總結,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其中小雪的候應為三候:“初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這是說此時美麗的彩虹不見了,陽氣下藏地中,陰氣閉固而成冬,萬物蕭索,一片肅殺,冬季降雪即將拉開大幕。
小雪節氣不一定下雪,而是指氣溫越來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程度。農諺云:“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此時,莊戶人家開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盤扎入窖儲藏了。小時候,母親常帶著我們,踏著薄薄一層小雪,到菜園里采收青青紅紅的雪里蕻、大頭大腦的辣菜疙瘩。雪里蕻又叫“霜不老”“雪菜”,似乎它就是專為霜雪而生的,即使被打壓得蔫巴巴的,一旦見了陽光照樣挺立起來,精神抖擻。
“小雪飄,羊肉俏。”冬令進補,最美的莫過于吃羊,最好的形式是涮羊肉。圍爐品羊是冬天里最愜意的事,五六至交圍著一只咕嘟咕嘟作響的火鍋,羊肉的鮮香一波波飄滿溫暖的小木屋。白居易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當然要有酒了,圍爐品酒夜話,守一窗寂寂雪影吟古詩,等待風雪夜歸人望見此處溫馨之光,前來叩響寂靜的長夜。
小雪,是莊戶人盼豐年的樂章。農諺道:“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里有三層意思:一是小雪節氣落雪,來年雨水均勻,無大旱澇;二是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蟲,開春農作物少有病蟲害發生;三是積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機物分解,增強土壤肥力。
小雪,也是詩人的,那種輕盈飄逸、天馬行空,那種晶瑩剔透、白潔無瑕,總令古代文人墨客們吟誦贊美。盛唐的戴叔倫守著木格小窗讀書,抬頭望雪,吟道:“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晚唐的高駢被庭外的白雪映青竹所感染,詩云:“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岐。”五代的徐鉉感嘆又是一年將盡時,光陰如梭,韶華易逝,誦曰:“寂寥小雪閑中過,斑駁輕霜鬢上加。算得流年無奈處,莫將詩句祝蒼華。”南宋的陸游則幻想乘著雪花輕盈的羽翼,在冬日的夜波里遨游,“匆匆身如夢,迢迢日似年。會當乘小雪,夜上剡溪船”。
(本文入選2021年云南省中考語文試卷,文章有刪減)
劉琪瑞,資深文學愛好者。已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曾獲中國散文學會全國散文大獎賽一等獎。
《意林》:對中學生閱讀,有什么建議?
劉琪瑞:首先,要有好的閱讀習慣。每年可訂閱一些易于接受、適合閱讀的書刊,增加閱讀量。可選讀一定量的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但不惟名著是論。其次,要有正確的讀書方法。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現在叫“不點手機文檔不讀書”。要建立讀書筆記或知識卡片、文檔,最好養成寫心得體會和書評的習慣。
《意林》:經常在報紙雜志上看到您發表的文章。請問您如何選擇寫作素材?
劉琪瑞:我們的日常生活大多是碎片化的,看似簡單平常,毫無美感,只要你找準了切入點,哪怕小切口,總會有動人心弦的細節可入詩入文。打個比方,就像一個出色的木匠,別人丟棄的一段枯木,山間遺落的幾叢斷枝,都能俯首撿來,幾經打磨,作為一件家具的重要木料。
《意林》:您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給讀者帶來什么感觸?
劉琪瑞:一篇文章總要給讀者帶來一些美好的感受,《小雪將雪》這篇寫節令的散文也是這樣。首先,能體味節氣之美。其次,能感受民俗之美。最后,能品味古詩詞之美。古代文人墨客對每個節氣都十分敏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意境優美的詩詞歌賦,總有打動我們心扉的詩行或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