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園園
摘 要:“一帶一路“建設中產業合作新模式的探索具有時代意義,也具有實際意義。中馬“兩國雙園”項目已經推進了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典型性和科學性。基于中馬“兩國雙園”產業合作的現狀、遇到的難題,提出兩國未來產業合作建議,即應當在風險規避、企業跨國經營能力提升、政策落地和國際高端人才培養方面繼續努力,充分保證項目的順利推進。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馬來西亞;“兩國雙園”;產業合作
中圖分類號:F11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9-0139-03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于2013年提出,貫穿亞歐非大陸,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耙粠б宦贰背h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也為全球均衡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平臺。在我國與他國的國際合作中,東盟具有十分優越的區位優勢,成為“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的重要地區,我國近年來也積極推進與東盟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融合發展,積極培育區域產業集群?!耙粠б宦贰苯ㄔO高質量發展中,產業合作模式不斷創新,并發揮著積極引導作用。其中,中馬“兩國雙園”項目成為產業合作的新模式,也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產業合作標桿。這源于中國與馬來西亞深厚的貿易關系積淀,也源于世界經濟發展新階段的需求。本文以中馬“兩國雙園”項目為例,立足“兩國雙園”產業合作的現狀及存在的難題,希望為項目的未來發展提出科學建議,對于豐富國際產業合作相關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綜述
賈莉(2021)指出,中國國際合作園區建設應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經驗,建設模式主要分為三大類,主要從政府、園區開發公司和民營企業三個主體進行模式探討[1]。劉佳駿(2021)選取了43個代表性指標,構建了中國海外合作產業園區高質量評價體系,并對園區的高質量發展提出對策和建議[2]。
翟崑、潘強(2016)在“兩國雙園”項目建設前期就指出了中馬產業合作的重要意義,以及需要克服的問題[3]。林德順、廖博聞(2018)分析了“兩國雙園”模式的現狀,指出項目的機遇與挑戰,較為全面地分析了項目的總體情況[4]。毛薇、林千子(2021)將“兩國雙園”產業合作模式與新加坡模式進行全面對比,指出了“兩國雙園”項目未來發展中需要注意的事項[5]。
中馬“兩國雙園”項目已經進入到升級階段,之前的文獻或者闡述了項目的現狀,或者沒有提及相關內容。因此,本文從產業合作的現狀入手,發現問題并提出建議,對于促進項目升級建設具有參考價值。
二、中馬“兩國雙園”產業合作的現狀
“一帶一路”建設中,“兩國雙園”產業合作模式比較突出,從合作現狀來看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一)產業合作實現共贏
“兩國雙園”指中馬欽州產業園和馬中關丹產業園,一個設立在中國,一個設立在馬來西亞。中馬欽州產業園方面,經濟指標比較亮眼。2020年,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過4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超過123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9億元。總體來看,園區主要經濟指標表現出穩定增長趨勢。馬中關丹產業園方面,良好的地理位置優勢為園區建設提供了基礎條件。關丹港毗鄰關丹產業園,馬來西亞東海岸地區第一大港。在原有港口基礎上,不斷開辟新港區,新深水港碼頭建成之后整個港區總吞吐能力可達5 200萬噸。同時,關丹產業園的鋼鐵及有色金屬、石油化工工業等產業也成為重點發展的產業。兩個產業園區建設所取得的成效,充分說明中國與馬來西亞在“兩國雙園”合作中實現了雙贏。
(二)重大項目取得突破
欽州產業園內,2020年多個項目推進并落地,例如總投資超過100億元的泰嘉超薄玻璃基板深加工項目、川桂國際產能合作產業園項目、園區基礎設施項目、大型商業綜合體項目等。重大項目的推進,既完善了園區的基礎設施與配套設施建設,也為園區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關丹產業園內,110萬噸/年焦化工程項目迎難而上,面對各項難題也持續推進,力求打造精品工程,該項目成功入選2020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境外工程)。2021年,關丹產業園再獲中企175億元投資,用于“焦電鋁—錳”循環經濟項目。該項目建成后不僅能帶來巨額銷售收入,而且可以為馬來西亞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以及關丹港吞吐量的提升。
(三)招商引資取得新進展
隨著“兩國雙園”項目的推進,中馬兩國企業發展獲得更多機遇,兩個園區在招商引資方面采取了多項措施。欽州產業園內,2020年園區共簽訂投資、意向或框架合作協議61個,簽訂投資協議59個,招商引資合同投資額517.8億元,新簽工業項目合同投資額 54.03億元。同時,園區管委會投資建設馬來西亞中小企業集聚區,以便推進跨境產業鏈建設與完善。關丹產業園內,主要通過政策導向提升投資者的信心。例如,延長為投資者設立的優惠措施,設立投資者協調中心,拓展商品輸華渠道,通過網絡平臺讓企業參展增加產品銷量等。隨著兩個產業園區相應設施的完善以及各項利好政策的落實,“兩國雙園”項目的招商引資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并逐步邁上新臺階。
(四)產業合作已經步入升級階段
目前來看,中馬“兩國雙園”已經進入自貿新時代,這也說明“兩國雙園”的產業合作進入了升級階段?,F階段,“兩國雙園”項目的合作機制不斷深化,這在政策與統籌發展方面具有良好體現;產能合作規劃不斷升級,表現在欽州產業園支持馬來西亞優勢產品貿易方面;金融創新試點改革也實現新升級,資本可以在兩個產業園之間自由流動和自由兌換。未來,升級版建設主要圍繞“1+2+3”特色產業體系,即現代服務業為引導,兩大支柱產業為加工貿易和東盟特色產品,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得以培育。相信隨著產業合作升級的推進,“兩國雙園”項目一定可以取得更加明顯的效果與成績,從而帶動中馬兩國貿易額的提升,并為兩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三、中馬“兩國雙園”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產業合作中體現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中馬“兩國雙園”發展中也有一定體現。雖然“兩國雙園”項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合作過程中也遇到一些難題。
(一)一些風險難以避免
有些風險是國際產業合作中難以避免的風險,只能降低風險,很難完全消除。第一,政治風險。雖然中馬一直維持友好的外交關系,并且馬來西亞各自內部不存在大規模的沖突,但是國家內部總有一些敵對勢力和情緒,容易引發政治風險。第二,經濟風險。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任何國家自身均存在經濟不確定性,雖然我國經濟復蘇整體情況良好,但是馬來西亞的相關情況我們無法充分把握,這就為“兩國雙園”項目的發展帶來一定風險。第三,文化差異帶來的風險。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具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習慣,如果相應的文化差異擴大化則容易引發文化沖突。如果相應風險未能妥善解決,則會為中馬“兩國雙園”項目帶來風險和阻礙。因此,相應風險把控在過去和未來一段時間內都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企業跨國經營能力有限
中馬“兩國雙園”項目發展中,需要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吸引兩國企業入駐產業園區,企業也成為推動園區發展的主體之一。但是,企業的跨國經營能力參差不齊,容易影響項目發展進度。第一,有些企業缺乏國際化治理能力。無論是中國的企業還是馬來西亞的企業都可能存在這一問題,在入駐產業園區后,由于內部制度、治理能力等不能與國際化發展需求相匹配,導致企業未能發揮主體作用,甚至形成一定阻礙。第二,有些企業缺乏國際化經營理念。一些企業管理層的經營理念與“兩國雙園”項目的發展理念不匹配,導致企業發展中一意孤行,既浪費資源,也不利于企業職能作用的發揮。因此,良好的跨國經營能力是判斷企業能否成功“走出去”的重要標準。
(三)政策落地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在中馬“兩國雙園”項目推進過程中,中馬兩國各自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欽州產業園和關丹產業園的建設與完善,但是政策效果有待考量。第一,政策的具體落實涉及多方主體。在兩個產業園區內,一項政策的落實既涉及園區管委會等部門,也涉及具體的執行部門,特別是在園區內項目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有些政策的具體落實過程比較復雜,導致政策被打折扣,違背政策初衷。第二,政策有時不能馬上產生效果。在“兩國雙園”項目推進過程中,有時需要相應政策的支持,以便保證項目建設的推進。但是政策制定需要時間,落實同樣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樣政策落地后就存在滯后性,政策效果缺乏及時性。因此,政策出臺的初衷是好的,但能否落地產生效果還需要相應機制保障。
(四)高端國際化人才缺乏
中馬“兩國雙園”項目的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支撐,但目前來看人才需求與供給存在不匹配問題。第一,專業型高素質人才缺乏。兩個產業園建設過程中,需要依據每個產業園的產業集群,配備相應專業型人才,例如新能源、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同時,相應人才需要具備國際化思路與技能,而現實中這樣的專業型國際化人才一直處于緊缺狀態。第二,高端國際化人才交流平臺需要完善?,F有高端人才中,可能只是專注于自身領域,人才之間的交流學習機會比較少,導致人才單一化發展,綜合技能水平有待提升。這種情況下,“兩國雙園”項目發展中人才需求得不到滿足,自然會影響項目的發展效果。
四、“一帶一路”建設中中馬“兩國雙園”產業合作建議
基于上述中馬“兩國雙園”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題,筆者提出以下產業合作建議。
(一)規避風險,推進產業合作進程
中馬“兩國雙園”項目要想順利推進,需多措并舉,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相關風險。第一,加強分析與預測,降低相應風險的損害程度。產業園內相關部門要建立相應的風險預警機制,對政治風險及經濟風險等進行提前分析與預測,以便在風險發生時及時采取科學措施。第二,借助政策支持和引導,規避相關風險。不斷加強政策的引導作用,盡可能降低風險對“兩國雙園”相應項目建設的影響程度,借助政策支持規避相關風險。第三,加強文化交流與融合,避免文化沖突。雖然中馬兩國有深厚的合作基礎,但是仍需加強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我國可以通過在馬來西亞設立大學分校、園區內舉辦文化交流會等形式,加強中馬兩國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文化交流,避免因文化沖突帶來的風險。
(二)持續提升企業跨國經營能力
第一,企業管理人員要具備國際化經營理念。中馬“兩國雙園”產業合作的推進,需要企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因此企業自身能力提升必不可少。無論是中國還是馬來西亞的企業,相應管理人員都應培養國際化思維,構建國際化經營理念。第二,持續提升企業國際化治理能力。入駐園區的企業要從企業戰略、組織體制和經營管理等多個方面來提升自身國際化治理能力,從而提升自身在產業合作中的競爭力。第三,從制度、文化等方面輔助企業跨國經營能力的提升。企業要不斷完善自身制度,以適應國際化發展需求。同時從文化層面影響員工的思維方式,為企業發展構建良好的氛圍。這樣,企業才能在“兩國雙園”項目推進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
(三)切實保證政策落地
政策是保障,也是中馬“兩國雙園”項目順利實施的基礎。第一,指定園區內專門的部門負責政策落實工作。近年來,中馬兩國為了保證“兩國雙園”項目的積極推進,在稅收、金融等方面均出臺了諸多政策和措施。接下來,應當由園區內相關部門負責政策的落地工作,避免政策形同虛設,切實保證政策落實到位。既不能在落實過程中打折扣,也不能“做減法”。第二,建立監督機制,保證政策及時落地。政策如果不能及時落實,則會失去實際意義,也無法實現政策的初衷。因此,需要通過監督機制的建立,定期對政策落地的及時性進行檢查,避免中間環節時間過長,導致政策時滯性問題發生。中國與馬來西亞均需要意識到政策的重要性,并充分發揮政策在“兩國雙園”建設中的引導作用。
(四)培養高端國際化人才
第一,打造國際化人才合作與交流平臺。目前來看,兩個園區的管委會共同參與建設了海外人才合作站,這是值得推崇的人才輸送模式。未來一段時間,中馬兩國均需要提供更多的國際化人才交流平臺,雙方取長補短,不斷提升人才綜合素質。特別是對于一些懂技術、懂專業知識,又懂國際貿易相關知識的高端人才,要加強引進和培養。第二,通過高校培養、機構輸送等方式,為園區輸送高端國際化人才。根據“兩國雙園”建設的進度要求,以及人才需求變化,即使調整人才戰略,借助校企合作、機構合作等方式,為“兩國雙園”項目建設輸送真正需要的高端國際化人才。
結語
“一帶一路”建設中,產業合作模式形式多樣,其中中馬“兩國雙園”項目較為典型。良好的合作模式不僅有利于產業合作的順利推進,而且對于產業鏈的融合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從“兩國雙園”產業合作現狀來看,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重大項目和招商引資方面均實現了突破,也表明產業合作已經進入升級階段。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難題,這是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中會遇到的問題,也是中馬“兩國雙園”項目中需要改善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風險、企業經營能力、政策落地和人才稀缺方面。本文通過深入分析,提出了“兩國雙園”在下一階段的合作建議。借此,希望不斷提升中馬兩國產業合作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賈莉.“一帶一路”沿線中國國際合作園區發展模式探討[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202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4區域規劃與城市經濟),2021.
[2]? 劉佳駿.中國海外合作產業園區高質量建設評價體系研究[J].國際經濟合作,2021,(3):59-67.
[3]? 翟崑,潘強.中馬“兩國雙園”:“一帶一路”戰略的先行探索和重要實踐[J].閱讀,2016,(22):10-13.
[4]? 林德順,廖博聞.“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馬“兩國雙園”模式:現狀、機遇與挑戰[J].亞非研究,2018,(1):263-284.
[5]? 毛薇,林千子.中馬“兩國雙園”產業合作研究——與新加坡模式的對比[J].經濟論壇,2021,(4):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