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懷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目前,學校教育差距在不斷縮小,而家庭教育的差距卻逐漸拉大,這將進一步加劇未來學生的分化。只有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并重,轉變人們對家庭教育不重視的現狀,才能培養好學生,真正提高民族素質和人才質量。
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微而復雜的任務。學校通過環境育人,通過思政、人文課程和品德系列教育活動給予學生豐富的思想品德素養養成體驗,但這對學生的成長來說還不夠。初中生思想品德素養養成所提出的要求,還需要學校另辟蹊徑來完成目標。筆者所在學校三年來積極探索家校協同共育,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養成。作為親歷者和參與者,下面筆者對家校共育下初中生思想品德素養養成的有效途徑談幾點拙見,以饗同行。
一、當前中學生不良思想品德習慣的現狀分析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由此可見習慣培養的重要性。不良的社會現象、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因素,使中學生在學習和生活兩個方面存在著不良品行習慣。例如在學習方面,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生活方面,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培養良好的習慣是素質教育的歸宿,也是品德教育的核心和關鍵。基于新形式下的中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養成與提升,需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并重,在加強實效性、增強時代感的同時,還要不斷改進方法與創新思路,才能家校合力共同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
二、通過聯誼喚醒家長的家校共育意識
現代心理學指出,思想品德素養不是自發形成、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社會環境的不斷熏陶下,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雙重因素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在常規教育影響下,很多家長并未意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僅僅依靠學校教育而忽視了家庭教育。鑒于此,學校利用家校協同共育的方式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培養,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素養的養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筆者在實踐中主要采取線上和線下兩種家校聯誼方式。線上聯誼方式即通過家長微信群和QQ群,實現點對點個性化,一對一即時性的溝通交流,不間斷地給家長普及一些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從而拓寬家長的視野,讓廣大家長群體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
線下聯誼方式即通過家委會實現家長與學校的面對面聯系。筆者學校很早就組建了家委會,每學期利用家長會、家校聯誼活動對家長進行家校共育培訓。班主任針對班級每個學生的特點,制訂個性培養計劃和教育策略,通過家長會、家校聯誼活動對家長進行宣傳教育,喚醒家長們的家校協同共育意識。
家校聯誼活動上,筆者所在學校會對班主任和課任教師做出詳盡的聯誼家長工作要求,讓教師闡述學校“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施教理念和“讓每一朵花兒都開放,每一個孩子都成才”的施教目標,號召家長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優點,用發現美的眼光找到孩子的優點。活動中的親情互動環節,教師引導學生給父母鞠躬,感謝父母對他們的養育之恩,并把自己最想說的話寫在親情卡上,交給父母,家長也為孩子送上祝福和希望。最后學校對各類品優學生進行表彰獎勵,教師、家長與學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三、舉辦多樣的主題實踐活動
對思想品德習慣不良的學生,讓他們意識到錯誤之前,先讓他們感受不良思想品德習慣所帶來的后果,從而使他們產生改正的內在動力。再通過校本化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良好品德習慣帶給他們的愉悅和成就感。
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規范升旗制度,發揚愛國主義教育的育人作用,規范強化升國旗、奏國歌時師生要隨唱的制度,讓師生從內心對國旗產生敬畏之心。
多種方式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提升學生的精神世界 學校通過演講賽、辯論賽、校園廣播站、校刊《綠地》、文化墻和班級板報宣傳傳承中華美德,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教育,教會學生做人。
主題教育活動系列化 例如舉行新生軍訓活動、品德標兵評選表彰活動、行為規范月活動、詩歌朗誦會活動、愛國主義主題升旗活動、語言文字推普周活動、紀念經典主題活動等。
辦好家長學校,架起家校理解的橋梁 學校利用校本資源、地方課程對學生進行教育,通過不同形式的家訪,促進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理解互信,從而形成教育合力。
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助推品德素養和習慣養成 學校結合實際,組織學生開展大掃除、清理校園垃圾死角、掃雪、拔草等學生力所能及、實踐性強的勞動,并在校園中樹立勞動標兵,倡導“勞動最光榮”的理念,通過活動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意識和熱情,將品德素養和習慣養成貫穿于活動的始終,以責任教育激發學生的責任情感,喚醒學生的責任意識,總結和提煉培養學生品德素養和習慣養成的途徑和方法,進一步推動學生品德素養的提升和習慣的養成。
四、發揮信息技術優勢,開展家校協同教育
傳統的家校聯系方式存在制約性和局限性,微信、QQ等信息技術手段為家校隨時隨地溝通和聯系提供了便利。例如,學校可以通過微信群、QQ班主任語音專線與家長建立直接聯系,拉近距離,使之成為家校溝通的感情專線;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建立家校共育專欄,方便快捷地滿足教師、學生、家長的信息需求;等等。可以看出,信息技術在促進家校溝通上的優勢是傳統的家校聯系方式無法取代的。
實踐證明,開展家校共育工作,有利于發揮學校和家庭雙方的合力,有利于家長和教師對學生思想品德素養養成狀況進行分析,通過觀察學生在家、在校的表現,教師可以優化教育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養成。
【本篇文章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重點課題“家校合作的國際經驗與本土化實踐研究”子課題“家校共育下中學生思想品德素養養成的途徑”(課題編號為:AHA180015-01005)研究文章】9CB5F394-A36B-4E2A-B312-6079DE77D5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