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郜 陽
攜千百年的滄桑滾滾而來,長江似一道歷史性必答題橫亙在我們面前:今天,該怎樣對待長江?“不能愧對長江的哺育之恩啊!”無數人意識到,保護生態等于拯救自己,珍視長江就是善待人類。
2021年1月1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始正式實行“十年禁漁”——這是人們給出的回答之一。長江禁漁以來,20多年未見的鳤魚在洞庭湖被重新發現,刀魚能夠上溯到長江中游和鄱陽湖水域,多個江豚群體在兩湖和中下游江段頻頻現身……
刀魚每年2~3月間由海入江,逆流而上,在淡水中產卵。很多上了年紀的漁民都能憶起這樣的畫面:一網下去,撈上來撲騰撲騰的滿是刀魚。據記載,刀魚年產量曾高達近4000噸;到20世紀90年代,年產量也有1000多噸;可進入新千年后,產量可憐到不足百噸……
回歸,來得那么悄無聲息——2021年3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崇明管轄的長江水域開展魚類監測時,一網下去捕撈到近200公斤的刀魚,這在前幾年不可想象。科研人員甚至暢想:“經過十年休養生息,船開過去大魚就要跳進船艙了!”
在長江口,上海海洋大學魚類研究室主任唐文喬多次調查研究后發現,河豚回來了,刀魚變多了,中華絨螯蟹資源恢復跡象明顯。“長江口生態功能正煥發出新的活力!”唐文喬強調,“當前還處于關鍵期和攻堅期。禁捕之后的變化,得用更長的時間來檢驗。”“水上不捕,市場不賣,餐館不做,群眾不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十六個字還會繼續,長江刀魚也將只是母親河的孩子。
去年夏天,科研人員在南縣茅草街水域“南洞庭湖草龜中華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監測到2尾鳤魚,全長分別為34厘米、33.8厘米。要知道,上次在洞庭湖監測到鳤魚,已是20年前了。與很多“初聞已是永別”故事的主角一樣,由于堤壩造成的江湖阻隔、棲息地生境退化,以及水域污染、過度捕撈等原因,鳤魚一度銷聲匿跡,從經濟魚類“淪落”為湖南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好在,“十年禁漁”的實施,讓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得以休養生息。鳤魚的現身,讓人們對長江魚類的保護與種群恢復多了一份信心。數據顯示,2021年洞庭湖水域監測到的水生生物種類較2018年增加了近30種。
“現在長江江豚明顯比前幾年多了,也胖了。”唐文喬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天生長著一張萌萌的笑臉,生性活潑的長江江豚是長江流域僅剩的鯨類動物,被親切地稱為“水中精靈”“微笑天使”。此前,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僅約為1012頭,呈下降趨勢;2021年2月5日,調整后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正式向公眾發布,其中,長江江豚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升為國家一級。
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禁漁第一年,江豚屢屢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湖北武漢,長江城區江段多次出現江豚蹤影;在江蘇南通,江豚一家翻滾追逐的場景惹人駐足;在安徽安慶,江豚群體不斷擴大……“隨著江豚的生存環境改善,過去一年,江豚成群出游、江豚母子同游、懷孕江豚獨游的畫面都出現了。”唐文喬表示,江豚是長江的指示性物種,它的頻繁現身反映出長江禁捕工作帶來的生態環境改善。他進一步解釋,“十年禁漁”后人們不再“豚口奪糧”,使得江豚餌料增多,為江豚回歸提供了保障。
2021年底,農業農村部印發《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2021—2025年)》。這是我國首個針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出臺的專項實施方案,對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和流域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方案提出,到2025年,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珍稀瀕危物種資源保護將取得階段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