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順達 陳 瑤
當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正面臨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退化等多重危機。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呼聲和行動彌足珍貴。
從南美的森林山脈到中東的沙漠地帶,從東非的草原曠野到中亞的河谷雪山……中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古老智慧和豐富實踐越過山海,為其他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力量。
智利,納韋爾武塔山脈,綠樹成蔭,清泉潺潺。這里擁有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是美洲豹、普度鹿、臭鼬等野生動物的天堂,同時棲息著一種智利特有的珍稀動物——達爾文狐。
智利的環保組織“森林之道”創始人貝爾納多·雷耶斯介紹說,達爾文狐被視為具有高生態保護價值的“傘形物種”,因為它們處于食物鏈中段,是生態鏈中的關鍵一環。生物學家能通過該物種來了解其所在生態系統是否健康,并據此來指導更廣泛的自然保護工作。
然而,近年來由于盜獵等原因,自然界中達爾文狐數量驟減,科學家估計目前已不足1000只。2020年,中國華為公司聯合“森林之道”等多個環保組織,將一套基于云和人工智能的生態聲學監測平臺帶到了納韋爾武塔山。這個名為“自然守衛者”的平臺全天候運行,如“順風耳”般識別達爾文狐等不同動物的叫聲,為科學家提供它們的分布和行為數據,有助于更好地制訂保護計劃。
在中國技術人員心中,森林中動物的聲音是那么純粹、可愛,是他們跨越半個地球的距離也要去守護的“交響樂”。
肯尼亞,內羅畢國家公園,風吹草低,碧空如洗。長頸鹿、羚羊、犀牛等野生動物在這片蒼茫大地上和諧共生,自然野趣不時映入眼簾。
不遠處,一條“鋼鐵長龍”蜿蜒前行,這便是中非共建的“旗艦工程”——蒙內鐵路。偶有列車駛過,動物們抬頭瞥一眼,便又低頭覓食,仿佛只是同“老朋友”打了個照面。
由中國路橋公司承建的蒙內鐵路,由于鐵軌路線需穿越自然保護區,從建設之初便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基本理念。在調研野生動物生活習性和遷移路徑的基礎上,蒙內鐵路全線共設置大型野生動物通道14個、橋梁79座。所有橋梁式動物通道凈高均在6.5米以上,長頸鹿不用低頭即可通過。內羅畢國家公園的特大橋橋梁還通過采用聲屏障等方式,降低列車噪音,最大限度減輕對動物的影響。
野生動物成群結隊,在茫茫草原上悠然漫步、無憂無慮,這是遠在非洲大地的中國建設者心中最值得守護的畫卷。
伊拉克,巴格達近郊一處實驗林區,遮陽棚里滿目青翠、綠影婆娑。伊拉克國家荒漠化防治委員會專家薩馬德·卡米勒·阿里和同事剛剛照料完檸條的幼苗,又忙不迭去檢查沙柳的長勢。這些抗旱植物用于修復植被,并逐漸恢復荒漠化的土地。
這里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伊拉克國家荒漠化防治委員會數據顯示,該國高達90%的國土面積受荒漠化威脅,45%的農業用地面臨干旱和荒漠化風險。
8年前,阿里來到中國學習防沙治沙技術。在寧夏沙坡頭,阿里看到一望無際的麥草方格在沙漠中筑起綠洲,一下子就被奇妙的麥草方格固沙法吸引住了。他將中國的“治沙魔方”帶回伊拉克,改進本國通用的治沙手段。
過去幾年,伊拉克為實現可持續固沙不斷努力,已固定住數百平方公里的移動沙丘。在阿里心中,有一個點沙成“綠”的夢想。從遙遠的中國學來的經驗和技術,正逐漸使他的夢想成為現實。
中國之道,幫助世界勾勒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中國正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經驗帶往更多國家,共同守護美麗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