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燕 ,朱燕波 ,張千 ,趙心源
(1.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北京 102488)
中醫體質學認為,體質是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1]。體質秉承于先天,得養于后天,后天飲食習慣、運動鍛煉、作息規律、吸煙、飲酒等行為生活方式會對體質產生重要影響[2]。人們的后天行為生活方式具有可控可調性,個體體質在相對穩定基礎上也具有動態可調性[3],目前圍繞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產生了一系列研究。對這些研究文獻進行整理和計量學分析,有助于全面認識和把握該領域的研究情況。CiteSpace軟件是陳超美教授應用Java語言開發的知識圖譜可視化工具,通過可視化分析納入文獻的關鍵詞信息,演算某領域內的研究動向,探索學科發展前沿[4-5]。本研究擬對納入文獻的發表年份、研究類型、文獻來源、高發文的作者和地區、基金資助等進行計量學分析,利用CiteSpace軟件對關鍵詞進行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以直觀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發現研究熱點和前沿,為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文獻依據。
1.1 文獻來源與檢索 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以“中醫體質”和“行為生活方式”及其下位詞為檢索詞,采用“篇關摘”模糊檢索,檢索時間為建庫起至2020年12月7日。專業檢索式為TKA%=(“中醫體質”+“偏頗體質”+“體質辨識”+“體質分類”+“體質判定”+“辨體施膳”+“辨體調質”+“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瘀血質”+“氣郁質”+ “特稟質”)AND TKA%= (“健康行為”+“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日常行為”+“生活行為”+“生活習慣”+“行為習慣”+“飲食”+“膳食”+“藥食同源”+“運動”+“鍛煉”+“靜坐”+“久坐”+“睡眠”+“失眠”+“不寐”+“作息”+“起居”+“煙”+“酒”)。
1.2 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圍繞“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展開研究的文獻資料。2)國內公開發表的期刊論文和碩博學位論文。3)文獻類型及研究設計類型不限。排除標準:1)重復發表文獻。2)動物實驗類研究。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對檢索到的文獻題錄信息(如題目、摘要、關鍵詞等)逐條閱讀,排除明顯不相關文獻;對不確定的文獻下載并閱讀全文,做出研究是否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判斷;將納入文獻信息以Refworks格式導出,并下載全文。按照研究目的設計資料提取表,資料提取信息包括作者、發表時間、發表期刊、研究地區與機構、基金資助、研究類型、中醫體質類型、行為生活方式信息、關鍵詞、主要結論等。
1.4 文獻整理和數據分析 利用Excel軟件進行資料提取后,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納入文獻的發表時間、刊載期刊、作者、地區與機構、基金資助等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將納入文獻以Refworks格式導出,采用CiteSpace軟件的格式轉換功能完成數據格式轉換并導入CiteSpace 5.5.R2軟件;以關鍵詞為節點,時間跨度設置為1998年至2020年,采用1年分區法,演算時閾值(Top N%per slice)選擇為50,進行關鍵詞共現圖譜、聚類圖譜及突現圖可視化分析,探索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發展的特征及規律。
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和關鍵詞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時,對提取的資料進行標準化的整理,研究機構的曾用名和現用名統一整理為現用名,如“福建中醫學院”合并為“福建中醫藥大學”,“廣西中醫學院”合并為“廣西中醫藥大學”等;同義詞和含義相近的關鍵詞進行統一和合并,如“痰濕體質”合并為“痰濕質”“體育鍛煉”合并為“運動”“體質調理”“體質干預”“中醫體質調養護理”合并為“體質調護”“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生活質量”“生存質量”合并為“生命質量”,“飲食指導”“飲食管理”“食療”合并為“飲食調護”等。
2.1 文獻檢索結果 按照檢索策略,共檢索出文獻2 964篇,經逐條人工審閱,排除中醫體質不相關670篇、行為生活方式不相關1 081篇、其他不相關281篇、動物實驗14篇、重復文獻5篇、會議論文228篇、報紙4篇、成果118篇,最終納入文獻563篇。其中,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299篇(53.11%)、臨床干預研究 165篇(29.31%)、傳統綜述 71篇(12.61%)、理論探討13篇(2.31%)、古籍文獻研究 8篇(1.42%)、專家經驗分享4篇(0.71%)、APP設計研究2篇(0.36%)、醫案醫話 1 篇(0.18%)。
2.2 文獻年代分布 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的年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相關文獻自1998年出現,之后逐漸增加,尤其2007年至2015年呈快速增長趨勢,2016年至今發文量增長較為平緩。其中,調查類研究發文量在2009年至2017年呈上升趨勢,自2017年開始出現一定下降;干預類研究數量總體呈現一定的增長趨勢但近年發文量依然存在波動;傳統綜述類研究呈現小幅度的、相對穩定的上升趨勢;理論探討類研究自2000年出現至今,年發文量在0~3篇之間波動;另外,2015、2018年分別出現了古籍文獻研究、APP設計研究。見圖1。

圖1 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年發文量變化趨勢圖Fig.1 Trend chart of annual number of papers on TCM constitution and behavioral lifestyle
2.3 期刊論文來源分布 563篇納入文獻中有402篇期刊文獻,發表于166個期刊,其中只刊載1篇文獻的期刊有84個,占期刊總數的50.60%,刊載文獻量占期刊文獻總數的20.90%。刊載文獻量≥5篇的期刊有20家,見表1。發文累計百分比為38.31%,從期刊類型來看,有19本為中醫類期刊,1本為綜合類期刊;從期刊級別來看,有11本是CA(化學文摘)或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期刊,13本是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或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目錄來源期刊,2本被評為卓越期刊。

表1 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文獻發表期刊(刊載文獻量≥5篇的期刊)Tab.1 Publication journals of papers on TCM constitution and behavioral lifestyle(journals with more than 5 articles)
2.4 學位論文來源分布 563篇納入文獻中142篇碩士學位論文,19篇博士學位論文。161篇學位論文來源于32所高校,其中18所中醫藥大學,發文量占83.85%;文獻量超過5篇的高校有10所,見表2。

表2 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學位論文高校分布情況(文獻量超過5篇的高校)Tab.2 The university distribution of dissertations on TCM constitution and behavioral lifestyle(universities with more than 5 papers)
2.5 文獻高發文作者分布 563篇相關研究中,共有497位第一作者,462位通訊作者。發文量≥3篇的第一作者有10位,通訊作者有13位,見表3。根據文獻計量學中的普賴斯定律,某研究領域是否形成了核心作者群,可以依據計算公式進行分析,nmax是統計時段內發文量最多的作者所發表的論文數量,發文量>N篇的作者稱為核心作者[6],核心作者的發文量應該達到論文總量的50%。本研究以通訊作者發文量進行核心作者群的分析,其中,最高發文量為24篇,通過公式計算可以得到N=3.669,取整為N=4,發文量≥4篇的作者為核心作者,共有6位核心作者,發表論文總量為60篇,占納入文獻總數的10.66%。

表3 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發文量≥3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Tab.3 The first author and corresponding author of more than 3 papers on TCM constitution and behavior and lifestyle research
2.6 文獻高發文量地區及機構分布 563篇納入文獻的第一作者所在地區分布于104個省市,發文量超過15篇的地區及其代表機構,見表4。其中,北京、廣東廣州地區的相關研究發文量分別為88、75篇,高于其他省市,代表機構分別為北京中醫藥大學(49篇)和廣州中醫藥大學(42篇)。

表4 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高發文量地區及機構分布(發文量超過15篇的地區)Tab.4 Regional and institutional distribution of papers on TCM constitution and behavioral lifestyle(published more than 15 papers)
2.7 基金資助標注情況 納入文獻中,標注基金資助的期刊論文有222篇,占期刊論文總數的55.22%。資助基金以省部級基金資助為主,有106篇(47.75%),國家級基金資助58篇(26.13%),市級課題資助41篇(18.47%),校級課題資助 11篇(4.95%),院級課題資助2篇(0.90%),其他基金資助4篇(1.80%)。國家級基金資助中,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29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14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基金資助9篇,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基金、國家衛生計生委保健局基金、國家種子基金、日中醫學會合作基金、全軍重大臨床攻關基金、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基金各1篇。
2.8 關鍵詞分析
2.8.1 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分析 高頻關鍵詞表現的研究主題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以關鍵詞(Keyword)為網絡節點,運行得到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由805個節點、2 223條連線組成,見圖2。圖中可清楚地展現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領域中的熱點。該領域每年出現頻次≥10的高頻關鍵詞,見表5。

表5 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的高頻關鍵詞(每年出現頻數≥10次的關鍵詞)Tab.5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of papers on TCM constitution and behavioral lifestyle(Keywords with frequency≥10 every year)

圖2 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的關鍵詞共現圖譜Fig.2 Keyword co-occurrence knowledge map of papers on TCM constitution and behavioral lifestyle
2.8.2 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分析 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展現了該領域的知識結構情況,圖譜中每個色塊代表一個聚類,聚類標簽通常采用對數似然比(LLR)算法從標題、關鍵詞和摘要中抽取得到。模塊值和平均輪廓值是評估聚類網絡整體結構性能的兩項指標,模塊值取值范圍為0~1,通常>0.3代表該聚類有效;平均輪廓值提示聚類的同質性,取值范圍為-1~1,值越大說明聚類的同質性越好,通常>0.5說明聚類合理,>0.7說明聚類可信[7]。本文關鍵詞聚類圖譜的模塊值為 0.615 8,平均輪廓值為 0.818 3,表明該聚類有效可信,共形成18個主要聚類標簽,前6位聚類標簽依次為痰濕質、中醫體質、體質辨識、藥膳、相關性、危險因素,見圖3。

圖3 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圖譜Fig.3 Keywords clustering map of papers on TCM constitution and behavioral lifestyle
2.8.3 關鍵詞突現分析 關鍵詞突現分析,呈現的是某時間段內出現次數急劇增多的關鍵詞,從圖中可以直觀看到關鍵詞突現的突現強度、起始時間及終止時間。根據關鍵詞突現的始止時間,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在2007年至2016年間的熱點主要體現在陽虛質、預防、亞健康、中醫調護方面,失眠和氣虛質分別在2011、2013年出現短時間的突現,睡眠質量、飲食調護、健康管理分別于2017、2018、2019年開始突現、突現強度較強、且延續至今,體現了近幾年的研究熱點和前沿,見圖4。

圖4 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關系研究的關鍵詞突現圖Fig.4 Keywords burstmap of papers on TCM constitution and behavioral lifestyle
從年度發文量來看,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數量整體呈增長趨勢,尤其2010—2012年漲幅最大,這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既往多項研究顯示[8-10],2005—2007年中醫體質量表的編制和性能評價研究,以及2009年《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正式被中華中醫藥學會認定為學會標準后,中醫體質相關研究發展迅速,并在全國范圍內呈現出研究熱點趨勢。但本文相關研究2016年至今年發文量呈平緩態勢,按照研究類型看,發文量占比最大的流行病學調查類研究數量自2017年出現一定下降,干預類研究2015年至今的發文量存在波動,這提示在進行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時應注意尋找某些新的突破,兼顧和銜接好通過后天行為生活方式進行中醫體質調攝的實際臨床應用。另外,2015、2018年分別出現了古籍文獻研究、APP設計研究,表明近年該領域的古籍文獻和現代技術應用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11-12]。
某學科專業領域的研究要形成核心,有兩個重要條件:1)開辟一個相對持久、穩定的論壇。2)促使形成一個較“權威”的多產作者群體[13]。就刊載文獻的期刊而言,發文5篇及以上的20本期刊中核心期刊有13本,占65.00%,這是開展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高質量研究的有利條件;從高發文作者來看,朱燕波教授、王琦教授在該領域具有明顯的帶頭作用[14],但本研究領域的作者分布較為分散,核心作者群的發文總量僅占納入文獻總數的10.66%,提示該領域核心作者群的形成依然有待加強;從高發文地區及代表機構看,本研究104個相關省市以北京市和廣東廣州地區發文最多,代表機構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及其附屬醫院和廣州中醫藥大學及其附屬醫院,表明其具備開展該領域科學研究所需的研究人員和科研基礎等。另外,納入文獻中標注基金資助的期刊論文占55.22%,且以省級和國家級資助為主,提示該領域的研究資金支持相對充足,也體現了國內學術領域對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視、認可和研究熱度。
通過對關鍵詞進行共現知識圖譜、聚類圖譜分析,可以發現領域的研究熱點。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熱點有痰濕質、體質辨識、藥膳、危險因素、氣虛質等的研究。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提高、運動的減少,現代人體內更易多濕多痰,痰濕質與好吸煙、缺乏鍛煉、喜飲酒、偏嗜油膩等特定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15],而痰濕質存在多種易患疾病,對健康十分不利,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從行為生活方式角度提出體質的調攝建議。中醫體質辨識是中醫體質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當今醫學已逐漸從以疾病為中心的群體醫學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個體醫學,通過辨識個體體質類型,根據體質特征尋找發病規律,進而指導臨床防治疾病,與當今醫學發展趨勢是一致的[1]。藥膳是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寓醫于食”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保健、且相對易于人為管控和實施調護,探究藥膳與體質的關系對個體體質調攝具有重要價值[16]。一直以來,中醫體質理論在治未病領域有著獨特優勢,明確偏頗體質或某些不健康狀態的危險因素,尤其行為生活方式相關危險因素,是中醫體質治未病研究的重要一步。氣虛質與睡眠質量差、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密切相關[17],尤其隨著人們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加,越來越多人出現氣虛體質,這也成為該領域的體質研究熱點之一。
本研究關鍵詞突現分析顯示,睡眠質量、飲食調護、健康管理是該領域的前沿趨勢。近年人們日益嚴重的睡眠問題已成為國內外醫學研究的前沿選題,生理學家認為睡眠質量的高低與人體各項身體機能水平有關[18]。中醫體質作為個體相對穩定的一種健康狀態,與睡眠質量也存在相互作用和影響[19],睡眠質量自2017年突現成為該領域的前沿選題且延續至今。飲食是個體重要的日常行為之一,且中醫藥領域有一定的藥食同源的食膳[20],這為中醫體質的飲食調護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一研究主題也是當前的研究熱點。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的健康問題,中醫體質在健康管理領域具有悠久獨特的經驗和思想內涵,關鍵詞突現分析表明健康管理成為該領域的前沿趨勢,且突現強度較強,對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研究而言,從健康管理角度進行深入研究,探尋更實用、易于開展的體質干預方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文獻計量與可視化分析借助于CiteSpace軟件以直觀地呈現關鍵詞圖譜信息,由于軟件中文文獻僅支持對CNKI數據庫的文獻記錄進行分析,部分發表于萬方、維普網等數據庫的文獻資料未能被統計分析,造成數據來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本文研究對象來自CNKI 1998年至2020年期間發表的有關“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的文獻,雖然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檢索與篩選,但研究樣本依然可能存在一定漏檢,使得可視化結果具有一定偏差。
本文系統整理了中醫體質與行為生活方式領域的文獻,通過科學計量分析與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初步展現了該領域研究現狀,可以看出學術界對該類研究的關注和研究熱度,但也可發現該領域研究尚有較大提升空間,核心作者群有待加強,體質影響因素研究的瓶頸有待突破,調體方案的臨床應用尚需進一步加強。睡眠質量、飲食調護、健康管理研究是目前該領域的熱點和前沿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