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每到清明時節,我們馬上就能想起來的唐詩,是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而在清明時節我們馬上就能想到的宋畫,則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著名的風俗畫長卷,讓我們今天仍能真切感受到北宋汴京撲面而來的繁華。
我這幾年再三把玩《清明上河圖》,深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原畫還沒有機緣觀摩到,好在通過網絡資源,可以搜尋到超大、高清圖像,仔細觀察那些放大的圖像細節,再參照《東京夢華錄》等宋人筆記的記載,我們可以一窺鮮活而生動的宋人生活。
1.馱炭毛驢
《清明上河圖》的開端,是清晨時分,兩名山里人趕著幾頭小毛驢,馱著木炭,往城里販賣。木炭是宋朝市民的常見燃料,不過有個信息圖畫沒有表現出來,那就是,在北宋汴京,煤碳已經被大量使用。南宋初年,莊綽在《雞肋編》中回憶說:“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石炭,即今日的煤碳。汴京居然是家家戶戶用煤碳而不用木炭。
2.客船
汴河上的客船非常龐大,船艙至少有三層:底艙大約裝貨;中間那層船艙載人,提供臥鋪;頂層則應該是船工、水手休息的地方。宋人熱愛旅游,寄情于山水的士大夫自不待言,尋常百姓也有出游的興致。比如洛陽的牡丹天下聞名,花開之時,“士庶競為游遨”,“都人士女傾城往觀,鄉人扶老攜幼,不遠千里,其為時所貴重如此”。在汽車、火車與飛機發明之前,乘坐客船無疑是最為舒適、快捷的出游方式。
3.表木
在汴河虹橋的四角,立有四根木桿。這些木桿是干什么用的?這叫作“表木”,是一種市政管理標志。宋代城市商品經濟非常活躍,小販可以自由經商,于是難免出現亂擺攤位、占擠街路的情況,宋政府想出了一個治理辦法:在街道兩旁測量距離,豎立“表木”,“表木”之間連線之內側,允許設攤、開店,但不得侵出連線之外。我們看圖上虹橋兩邊,小商販開設的攤位,都在“表木”的連線之內,中間留出通行的過道。這樣,既照顧了商販的生計,也不致妨礙了公共交通。
4.測風儀
虹橋四角的“表木”頂上,都有一個鳥形之物。這又是什么?這叫作“五兩”,因為是五兩重的雞毛所制。它不是用來裝飾的,而是古代的測風儀。只要看鳥頭朝向哪個方向,便可知道風向。宋代水運發達,船只主要靠風力行駛,辨清風向對于船運而言非常重要。
5.送外賣
酒店的伙計不知正往誰家送外賣。——宋朝時候就有送外賣的活計嗎?沒錯,當時的飲食店已經開始提供“逐時施行索喚”“咄嗟可辦”的快餐、叫餐服務了。汴京餐飲業極為發達,“處處擁門,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宋代都市的小白領、小商人,跟今日的城市白領一樣,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
6.燈箱廣告
虹橋附近的“腳店”是一家酒店,門口設置了一個燈箱廣告,上書“十千”“腳店”四字。由于這種廣告牌應用了照明技術——內置蠟燭,夜間明亮照人,特別引人注目。燈箱廣告在現代商業社會不過是尋常事物,但許多人未必知道宋朝已出現了燈箱廣告的形式。
7.茶坊
這是開設在汴河邊的一家茶坊。跟現代人愛喝咖啡一樣,宋朝人愛飲茶,宋代城市中茶坊到處可見,如同今日的咖啡館。這些茶坊名字非常有個性,如俞七郎茶坊、朱骷髏茶坊、郭四郎茶坊、張七相干茶坊、黃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大街車兒茶肆、蔣檢閱茶肆。名字都起得很酷,很抓眼球,很有廣告效應。
8.轎子
《清明上河圖》上,騎驢、騎馬的人比乘坐轎子的要多。這是因為,宋人出行,習慣坐馬,不習慣乘轎。《東京夢華錄》說:“尋常出街市干事,稍似路遠倦行,逐坊巷橋市,自有假賃鞍馬者,不過百錢。”租馬很方便。北宋士人以乘轎為恥,他們認為,轎子“以人代畜”,乃是對人的尊嚴的侮辱。他們不允許自己將他人當成牲口來使用。可見宋人的價值觀,極富人道主義精神。
9.豬
在城郊的柳蔭處,張擇端畫了幾頭豬,這里應該是汴京城郊的一處養豬場。汴京是一個常住人口超過100萬的超大城市,市民每日對肉類的消費量非常驚人,肉鋪遍布街市,每一日從南熏門趕進城內的肉豬,多達數萬頭。據《東京夢華錄》稱:“民間所宰豬,須從此(南熏門)入京,每日至晚,每群萬數。”汴京內的“殺豬羊作坊,每日擔豬羊及車子上市,動即百數,可見市民消費之旺盛。
10.賣鮮花
這個小攤,看起來好像是在賣花。宋朝市民以插花為生活時尚,汴京的春天,“萬花爛漫,牡丹芍藥,棠棣香木,種種上市,賣花者以馬頭竹籃鋪開,歌叫之聲,清奇可聽”。愛花的時尚,使宋朝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鮮花消費市場,有的花農,“一早賣一萬貫花錢不啻”。沒有一個朝代的市民像宋人這么熱愛鮮花了,今日的城市“小資”大概也莫過于此。
11.紅梔子燈
這是“孫羊正店”大門掛著的紅梔子燈。宋朝的酒店,門首通常都懸掛著紅梔子燈,以為標志。如果這紅梔子燈不論晴雨都蓋著竹葉編成的燈罩,則表示這家酒店還提供色情服務,有點類似于今日某些國家和地區的“紅燈區”。《都城記勝》記載,有一些酒店,“謂有娼妓在內,可以就歡,而于酒閣內暗藏臥床也。門首紅梔子燈上,不以晴雨,必用箬蓋之,以為記認”。
12.小夫妻
在“孫羊正店”大門前,有一對小夫妻正在買花,小嬌妻親昵地將她的胳膊搭到丈夫的肩膀上,跟現代情侶沒啥區別。從“孫羊正店”門口經過的一頂轎子,轎夫的眼睛盯著這對親昵的小夫妻看,結果路都走彎了。我們以為古時男女人前不可有親熱之舉,否則就不合禮教。其實在宋朝,小夫妻之間表現出親親熱熱,是比較尋常的。有一首宋代民間女子寫的詩為證:“月滿蓬壺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小夫妻元宵出門看花燈,是手牽手的。
13.客店
這塊“久住王員外家”的招牌,又是做什么生意的?是宋朝的客店,又叫邸店。“久住”是宋時旅店業的常用語,這家旅店大概是一個王姓富戶開設的,因此叫作“久住王員外家”。宋朝流動人口多,自然是“邸店如云屯”。宋政府對客店立有一條極富人道主義的規定:旅店如發現住店的客人得病,不得借故趕他離店,而是要就近請大夫給他看病,并報告縣衙,由政府報銷醫藥費。
14.小吃攤
這是汴京街市上尋常可見的一處小吃攤子。汴京可以說是美食家的天堂,《東京夢華錄》載,宮城朱雀門外,“當街(賣)水飯、熬肉、干脯”,是飲食一條街。宋人對飲食非常講究,尋常的飲食攤子,也很注意干凈、衛生,“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凈盤盒器皿,車檐動使奇巧,可愛食味和羹,不敢草略,……稍似懈怠,眾所不容”。
15.飲子
這個路邊攤,掛著一個招牌,上寫“香飲子”。“香飲子”是什么呢?就是飲料。宋人以喝飲料為時尚,市場上當然就有各色飲料出售。如果是六月天,還有冷飲解暑。《東京夢華錄》說,六月時節,汴梁的“巷陌路口、橋門市進”都有人叫賣“冰雪涼水、荔枝膏”,“皆用青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
16.匹帛鋪
這塊招牌,寫的是“羅錦匹帛鋪”。宋朝的匹帛鋪,不僅僅銷售綾羅綢緞,通常還兼營金銀兌換、交引交易。交引,指鹽引、茶引、香藥引等有價證券。因此,匹帛鋪又叫“交引鋪”,類似于今天的證券交易中心。《東京夢華錄》載,汴京的“金銀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宋朝貨幣經濟之發達,由此可見一斑。
17.醫館
《清明上河圖》結尾處,是“趙太丞家”醫館。張擇端其實畫了好幾處藥鋪、醫館,從街邊藥攤到“楊家應癥”,再到“趙太丞家”,構成了一個多層次的醫療服務體系。《東京夢華錄》里面提到的醫館也很多,如專治兒科病的“柏郎中家”、產科病的“大鞋任家”,還有“國太丞”“丑婆婆藥鋪”“熟藥惠民西局”。其中“惠民局”是政府開辦的醫藥鋪,帶有公益性質,以市場價的三分之二售藥,政府給予財政補貼:“每歲糜戶部緡錢數十萬,朝廷舉以償之。”因此,宋人說生活在汴京的人有“病福”。
(林冬冬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生活在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