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以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本詩為《步出夏門行》的第四首,大約是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桓勝利回師途中所作,為作者詩歌中膾炙人口的名篇。詩人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哲理與詩情,具有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染力和強大的震撼力。全詩跌宕起伏,又肌理縝密,閃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抒發出奮進之情,振響著樂觀聲調。作為哲理詩,即物而論理,立象以寄意,盡管通篇都在說理,但仍覺意興盎然,毫無枯燥、晦澀之感。
詩分三層,前四句說生死。這里引用了兩個著名典故:《莊子·秋水篇》:“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韓非子·難勢篇》:“飛龍乘云,騰蛇游霧,云罷霧霽,而龍蛇與同矣!”詩人借助長壽動物靈龜和傳說能夠騰云駕霧的騰蛇也終有一死、骨化成塵的事實,闡明人既有生必有死,不可能長生不老的道理,揭示生死相互轉化的辯證法。
中間四句談老邁。通過老驥與烈士兩種形象,表達即便到了暮年,也要胸懷壯志,老有所為,絕不衰頹氣餒的積極人生態度,顯現出豪杰本色,壯士情懷。
后四句講養生。這是從前兩層意蘊衍生出來的——既然生死、老邁都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倡導老當益壯、志在千里,那么,就有一個如何過好老年這一關的問題。詩人認為,人的壽命長短(“盈縮”),不僅僅決定于客觀自然(“天”),也和主觀努力有直接關系,因此,應該注意調養,怡情悅性。這樣,就可以延長壽命,提高生命質量。收尾兩句,是配樂演奏時附加的,與正文內容無關。
當代學者宋曉霞指出:“漢末以后一百多年間,死亡使人們普遍感到困惑、苦悶和畏懼。延年不死或及時行樂,是當時一般人的遐想與追求。曹操這首詩則表現了一種更為積極的人生境界。聯系到這一社會背景,更能看出它的價值所在。具體地說,其價值就是:在生老病死這些人生重大課題上,堅持順應自然,不信天命,充滿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觀念;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發進取精神;強調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秉持樂觀向上的積極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