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歐盟國家中,法國和德國無疑是最“受傷”的。兩國從千年仇家到當代盟友,一路走來,恩怨情仇。同為歐洲一體化的奠基者,面對“統一成果”可能毀于一旦的危局,情何以堪?如何面對當下的俄烏沖突,將是一場更嚴峻的考驗。
本是同根生,奈何相煎急
法國與德國之間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歐洲法蘭克帝國時期。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建立了囊括西歐大部分地區的“查理曼帝國”(又稱法蘭克帝國或加洛林帝國),其領土西至埃布羅河、比利牛斯山和大西洋,東迄易北河,北至北海和波羅的海,南迄意大利,包括了現今的整個法國和歐洲中部國家。
819年,查理大帝之子路易去世,加洛林帝國被一分為三,長孫羅退爾保留皇帝頭銜,兼領意大利國王,其領地為“中部法蘭克王國”;次孫路易統治其兄羅退爾領地以東地區,成為“東法蘭克王”,這成為后來德國的前身;幼孫查理為“西法蘭克王”,領土在其長兄領地以西的地區,邊界輪廓近似中世紀的法國。這是意、法、德三國在歷史上的淵源。
法蘭克帝國的不同部分漸漸衍生出獨立的封建國家。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揮兵意大利,進入羅馬城,成為羅馬帝國皇帝。雖然該帝國的后繼者們一直高舉西歐統一的大旗,但事實上,這些后繼者沒有能力維持強大的王權,只是急于與法國就兩國交界處的地盤反復爭奪。隨著德皇權力的不斷萎縮,諸侯實力的日益增強,整個國家逐漸成為一盤散沙,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近代。
與德國相反,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蘭西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日漸凝聚,百年戰爭后的法國實現了民族國家的統一,并建立了西歐最典型的絕對君主制。
法德雖同出一脈,中途卻分道揚鑣。雙方對意大利這塊“肥肉”的執念,以及德意志分裂所激發的法國擴張之野心, 讓二者之間的敵意與仇怨進一步生根發芽,由此進入“冤冤相報”的怪圈,再也無法回到真正統一的帝國時期。
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的戰爭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由拿破侖統帥的法國軍隊先后打敗了奧地利和普魯士軍隊,攻占了維也納、柏林。1806年8月6日,在拿破侖的強迫之下,奧地利皇帝兼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放棄德意志皇冠,羅馬帝國就此覆亡。法蘭西第一帝國在拿破侖的帶領下,逐步統一了歐洲的廣闊區域,面積一度達到86萬平方公里。
欲奪歐洲霸權,必先統一自身。1862年,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開始施行“鐵血政策”,德國統一的征程由此開啟。在統一戰爭的最后階段(普法戰爭)中,德國人俘虜了拿破侖,攻陷了巴黎,法蘭西第二帝國也因此被推翻,成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德意志的統一大大推動了其現代化進程。之后的30年,德國在經濟、軍事、科學方面取得重大成績,一躍成世界強國,擁有了和歐洲大陸其他強國叫板的資格,進而間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聲稱,要讓德皇在法國的領土上閱兵。
但德國未能如愿。戰爭促使德國國內爆發了民主革命,德意志帝國被推翻。1918年11月11日,德國臨時政府代表團來到法國和談。
一戰結束了,法德的恩怨卻遠沒有了結。1919年6月28日,法國所在的協約國與德國所在的同盟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該條約激化了德國的民族復仇情緒,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禍根。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帷幕。隨后,德軍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占領了法國首都巴黎。1940年6月17日,遷都波多爾的法國新政府宣布投降。
截至1942年,納粹德國幾乎統一了整個歐洲。除蘇聯和英國保持主權獨立,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瑞士保持中立之外,其余歐洲領土全部淪陷于法西斯政權之下。然而,這個建立在血腥屠殺和殘酷戰爭基礎上的帝國,根本無法引領歐洲成為強盛的統一聯合體,注定了其走向瓦解的命運。
放下仇怨,攜手推動歐洲一體化
近代以來,戰爭的破壞性越來越強,造成的災難越來越大,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昔日稱雄世界的歐洲列強紛紛降為二三流國家,整個歐洲已是支離破碎。不論是重奪國土的法國,還是被分區占領的德國,雙方都認識到不可能通過征服對方而獨霸歐洲。當然,化解千年積怨,并非一朝一夕。法德最終能化干戈為玉帛,促成戰后歐洲一體化,源于國際形勢的變化。
20世紀40年代后期,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冷戰局面日漸形成,西歐各國由于日益依賴美國馬歇爾計劃所提供的經濟援助,不可避免地被納入美國陣營中。但是,美國的“小伙伴”并不好當。來自美國的經濟滲透和政治控制讓歐洲政治家們清醒地認識到,如此下去,“歐洲將不再是歐洲人的歐洲”,歐洲人開始發出了“歐洲統一”的呼聲。這一次絕非某一國的獨霸稱雄,而是整個歐洲實現聯合,共謀和平發展。
1963年1月22日,聯邦德國與法國簽署了《法德友好合作條約》。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法德兩國長達千年敵對狀態的結束,在國家制度層面達成了和解與互信。法德和解與歐洲一體化的緊密結合,使得該條約直接推動了歐洲聯合的進程。
經過各方的努力,歐洲聯盟終于在1993年11月1日宣告誕生,歐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當然,歐洲的聯合并非總是一帆風順。冷戰結束后,德國的經濟和政治地位不斷提升,漸漸渴望在歐盟體系內與法國擁有同樣的話語權。這讓法國危機感倍增,也讓法德關系再次進入到一個較為緊張的階段。不過,雙方雖有矛盾分歧,但是兩國關系始終保持在《法德友好合作條約》的框架下,通過協商達成妥協。
當代法德關系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下不斷磨合,隨著歐洲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包括法德在內的歐盟國家之間也再無發生戰爭的可能。不過,他們依然要共同面對各種現實問題,比如,頭疼的難民問題、當下的俄烏沖突、努力讓“歐洲大家庭”能夠維持下去,等等。對歐盟各國來說,前路艱險。
(《中國國家歷史》)080E74EC-1A1B-4510-9581-E492F56D90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