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圓圈束縛了許多人的手腳,圈掉了許多人的時間。鄧小平曾批評過這類現象:“把文件傳過來傳過去,盡畫圈……有的事畫圈畫了半年還解決不了,究竟是贊成還是反對也不知道。”說到底,“盡畫圈”本質上就是一種為官不為。
“一份文件,三個圈圈。究竟該咋辦,誰也摸不清。”日前,某基層干部說,“該走的程序都走了,該圈閱的也圈閱了,但問題究竟怎樣解決,誰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近年來,黨風、政風明顯有一些新變化。但同時也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文件批示來了,各級干部層層轉手、個個圈閱,有的甚至成了專職“畫圈”干部。至于落實效果如何,很少有人問津。
領導干部處理公務時,為啥要在文件上“畫圈”
據了解,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共領導人閱覽電報、文件后會在前一頁打鉤,表示已閱或同意。不過,一份文件有時畫了許多鉤,分辨不出誰看了誰沒看。為此,人們想了一個辦法:送傳電報、文件前,先在上面署明領導名字,哪位領導看過了就在自己名字上畫一個圈。于是,“圈閱”制度就這樣形成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作為一種批閱方式,在文件上“畫圈”無可厚非。但什么事都一圈了之,既沒有明確表態,也拿不出解決辦法,無異于“打太極”“踢皮球”。有人曾這樣為“畫圈”干部畫像:看似忙忙碌碌,實則重復講些空話、套話;習慣做表面文章,具體方案卻一個沒有;不敢輕易拍板,大事小事都要請示……
還有一種情況是,上級已作出明確批示,但地市批給縣里,縣里批給鄉鎮,鄉鎮負責人再批給副職……層層圈閱、層層推諉,等批示到了基層,或走樣變形,或石沉大海,也就沒了下文。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面對兩家餐館違規修建的鋼架棚,中部地區某街道辦工作人員收到上級指示后,擔心采取強制拆除措施引發矛盾,沒有及時處理該問題,導致違規現象持續長達6年。
小小的圓圈束縛了許多人的手腳,圈掉了許多人的時間。鄧小平曾批評過這類現象:“把文件傳過來傳過去,盡畫圈……有的事畫圈畫了半年還解決不了,究竟是贊成還是反對也不知道。”說到底,“盡畫圈”本質上就是一種為官不為。
“盡畫圈”干部看似與世無爭,實則心里打著“小算盤”
去年年底,西部某縣一份通報顯示,當地供銷理事會主任、監事會主任因履職不力受到黨內警告處分。據了解,二人對所屬鄉鎮供銷社收取管理費、賓館出租費等工作不重視,履職不認真,部分鄉鎮供銷社多年拖欠費用。
“這是一起領導干部不擔當、不作為的典型案例。”一個參與該案調查的工作人員說,“他們擔心得罪人、惹麻煩,就當‘老好人。對待工作滿足于畫畫圈,貫徹落實卻沒了著落,結果讓國家資金受了損失。”在他看來,這種“太平官”經常遇見難題繞著走,碰到矛盾就溜邊,唯恐因積極作為給仕途帶來風險。
類似的為官心態,人們并不陌生。據報道,東部地區某市林業局局長李某某在任職期間,對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置若罔聞,甚至在手下已做好調查摸底并多次請示匯報的情況下,仍振振有詞:“這項工作容易引發爭議,我們不要積極推動。”
仔細分析,“盡畫圈”背后還有多種原因: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束手束腳”,沒有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或是吐槽“多干多錯”“少干少錯”,小事潦草應付,大事“擊鼓傳花”;或是把“官帽子”看得太重,遇到對提級提干有利的就擼起袖子,遇到難啃的“硬骨頭”就躲到一邊,認為反正出不了成績,還可能要擔責,何必花力氣?
“盡畫圈”干部看似與世無爭,實則心里打著“小算盤”。他們通過“畫圈”為自己閃轉騰挪留下充分余地:事情辦得好,就把功勞攬到自己身上;事情搞砸了,就把板子打到基層。總之,政績一點兒不落,責任一點兒不擔。
怎樣調動起“公堂木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清代政治家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如果不貪錢就是好官,那公堂中設一木偶,連水都不喝,豈不更清廉。如此看來,雖掛帥卻不出征、雖坐診卻不號脈的“盡畫圈”干部,不正像這“公堂木偶”嗎?
怎樣調動起“公堂木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據了解,大多數為官不為者并非始終如此。如果其思想認識有了提高,還是可以繼續有所作為的。“盡畫圈”干部得明白: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而不是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更何況,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利益不是唯一坐標、官位更非最高標尺。有基層干部曾感慨,每次為群眾解決了問題,成就感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
倡導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也離不開優勝劣汰的制度保障。尤其要不斷完善干部考核方式,形成一種讓為官盡責者受到重用、讓為官不為者難以過關、遇到錯誤“真容錯、敢糾錯”的機制。有了制度撐腰,面對應該做的事,干部方能頂著壓力干;面對應該負的責,干部才敢冒著風險擔。
還要看到,造成干部“盡畫圈”,既有作風上的痼疾,也有能力上的不足。有的干部長期不學習、不實踐,頭腦僵化、思維固化,陷入本領危機卻渾然不知。這樣的干部遇到問題常常發慌、發怵,只好將矛盾往上交、將責任往下移,最后“一圈了之”。從這個角度講,“盡畫圈”干部需要提高工作本領和能力素質。
“我們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應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應該予以嚴肅批評。”2014年10月,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的這段話依然振聾發聵。
(海外網)080E74EC-1A1B-4510-9581-E492F56D90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