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
摘要:新時代條件下,我國農村地區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各種新媒體蓬勃發展,互聯網工具的使用也在農村青少年當中逐漸普及,農村青少年所接觸到的信息內容呈現廣泛化、多元化的特點。本文將對新時期甘肅農村青少年接受的國家認同教育現狀進行客觀分析和全面呈現,并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個人建議,從而給廣大農村地區的學校如何有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農村;青少年;國家認同
農村地區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陣地,青少年是作為價值觀念形成關鍵期,是具有特殊代表意義的群體。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备拭C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師生對于信息獲取的途徑相對單一,因此甘肅農村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現狀有待進一步改變,予以解決。
一、農村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概述
認同,即主觀感受和精神世界內在化的歸屬。在人們日常生活行為中,因為所屬群體不同,所屬環境差異,造就了認同的多元化。國家認同教育,就是學校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與方法,潛移默化的培育受教育者的國家認同感,打造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提升公民民族自豪感的一項教育活動。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明確要求,作為農村青少年,一方面在家庭環境中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機會少,另一方面在農村初級中學,升學的這個終極目標一定程度上占據了國家認同教育工作,因此只有增加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視程度,才能增強他們的愛國感情,使他們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時刻體現出對于祖國的深厚感情,更好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民族精神這一寶貴精神財富得以傳承與發揚光大,得益于每一代人的言傳身教,以及教育事業對于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視。今天,當農村青少年在學校這個基本的教學單位中,系統地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各項內容,通過日常教育行為的一種灌輸,潛意識之中便會對祖國多一份熱愛與認同,當這種對于國家的情感演化為一種行為的自覺,就會擁有努力奮斗的動力,激發出身處農村地區渴望走出大山的夢想,并且為這個夢想不懈努力,在這一系統過程中無形提高了素質,有利于農村青少年自身的成長成才。將國家認同教育貫穿于農村青少年日常思想道德教育修養教育的全過程,是宣傳教育和繼承發展中國夢的實際行動與表達。加強國家認同教育,能進一步激發農村青少年的國家情感、民族自信和社會責任感,使其在面對國家民族大義,社會大是大非之時,能夠從大局出發,共同為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二、加強甘肅農村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的途徑
(一)創新農村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方式
1. 借助重大節日慶典儀式進行愛國教育
儀式,作為一種典禮過程中的秩序和形式,儀式教育體現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化功能。觀看閱兵儀式、慶祝祖國華誕、舉行升國旗儀式等種種活動,皆為進行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時刻,每一次聲臨其境的參與,讓青年一代產生精神上的共鳴,進而激發國家自豪感,自覺地產生國家認同的效果。甘肅省作為革命老區,天然具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文化教育實踐基地,應當充分發掘、保護和利用。
2.嘗試家庭學校社會的三方聯動教育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發揮著重要作用,嘗試家庭學校社會的三方聯動教育,在整個國家認同教育過程中顯得十分必要。課堂上的老師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社會為國家認同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和環境引導,再由家庭將三者協調聯系起來發揮合力作用,讓國家認同教育更好的深化。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大量西北地區農民工不再選擇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兒童也增加了一份與家人相處,受到家庭教育的機會。
3.依托互聯網等新媒體時代的教育工具
在“互聯網+”基礎上融合發展的教育形式,也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作為一種新的科技與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多媒體手段可以加強吸引力,激發學習探索的積極主動性,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入腦入心,幫助他們增長知識、啟迪智慧和開闊視野。網絡扶貧工程也在農村地區快速發展,農村“三通工程”的推進,讓有線寬帶進入尋常百姓家,使得網絡教育成為可能。
(二)提高對于農村地區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視
1.加強鄉村思想政治教師專業化隊伍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進行國家認同教育的主體之一,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農村地區因為自身經濟文化水平不高,在整個義務教育鏈條中處于末端位置,硬件設施的匱乏和軟件設施的落后,很難吸引優秀的教育人才加入鄉村教育的進程,也很難留住已有的優秀青年教師。扎根西部留守鄉村的往往是久經磨練的老教師,卻跟不上新時代教育前進的步伐。甘肅地區公職人員工資待遇普遍不高,教師行業尤其是鄉村教師的困境與尷尬時常被媒體報道提及,因此,無論從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方面,還是對于農村教育的重視度而言,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2.更新關于國家認同教育的認識觀念
愛國,本身就是可放大化又可縮小化的,在實際情況中,更多的是泛泛而談,以至于讓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略顯空洞。農村所處教育環境的偏僻,因教師自身知識結構和年齡的客觀限制,讓國家認同教育停留在說教和被動灌輸的層面。如何讓國家認同教育成為如同到校早讀這樣一件簡單又自然的事,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更新改變關于國家認同教育的認識觀念是必要前提。思想觀念的貧窮落后比經濟物質的匱乏更為可怕,所謂“要扶貧,先扶智”。
(三)理論灌輸與實踐活動相統一
1.提高理論教學的質量
理論灌輸,原本為一種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方法,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擁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但在實際的農村教育過程中,理論灌輸的一個負面影響是越來越看重分數而非能力。如果課堂只是一味的進行灌輸教育,只會讓學生產生反感排斥心理。其實,對于初中生而言,培育內心深處對于國家認同的接受程度,遠遠比掌握多少關于愛國的知識更重要,因此,怎樣跟隨時代特點,結合學生自身,創新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才是問題所在。
2.加強校園文化活動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所學校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方式之一,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長遠影響。可以看到采訪時,校園里的文化墻上,已經出現了國家認同教育的相關標語,應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讓更多的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活動走進校園,以此來讓校園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提高學生的國家認同感?;谵r村文化資源,應該主動地去尋找和傳承,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內容。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習近平.習近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趙菁,廖健太,宋秉武.甘南藏族自治州農牧村青年的國家認同現狀研究——以合作市、夏河縣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5(07):56-60
[4]尹東江,劉鐵.農村青少年國家認同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7(19):23-26.
[5]陸秀青. 初中生國家認同教育研究[D].湖南大學,2018.
[6]鞏剛軍,馬進.西北地區高?!拔鍌€認同”[M].民族出版社,2013.
[7]王瑞萍,趙國軍,董捷.高校國家認同教育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8]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9][美]塞謬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10][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扼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