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師竹

新四軍曾有這樣兩支英雄連隊,為堅守淮安的兩個村莊,面對10倍、20倍于己的日偽軍,全體指戰員抱定慷慨赴死的信念絕命拼殺,戰至最后一人一息仍不屈服,用鋼鐵意志和血肉之軀豎起了兩座巍巍豐碑——“劉老莊82勇士”“大胡莊82英烈”。
劉老莊、大胡莊,同為淮安兩個村莊,二連、四連,同是新四軍兩個分隊,時隔兩年,兩場血戰,同樣涌現82位勇士,這些數字的巧合說明什么?
清明前夕,筆者以崇敬英烈之心查閱相關史料,試從兩個82英烈群體比對的獨特視角,探尋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揭示新四軍鐵血忠勇對奮進新時代的重大作用。
A.1941,1943,同在抗戰艱辛歲月,相隔兩年的兩場血戰,以同樣的悲壯至極,凸顯了中國人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按照英烈犧牲的時間順序,得先說說大胡莊戰斗。
1941年4月23日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一營二連82名干部戰士進駐大胡莊執行游動警戒任務,團部為加強領導,明確由副營長鞏殿坤帶隊行動。
4月26日4時許,日軍五十四聯隊聯隊長沖靜夫指揮總數近900人的日偽軍對大胡莊進行“掃蕩”。面對十倍于己的強敵,鞏殿坤與連長晉志云毫無畏懼,帶領全連打退了敵人的第一次進攻。天亮后,敵人向新四軍陣地發起多輪瘋狂進攻,卻始終未能進入村莊,戰至晌午,敵留下了近百具尸體無奈暫時后撤,氣急敗壞的沖靜夫下令向二連陣地發射毒氣彈。當日偽軍沖到面前時,鞏殿坤一躍而起率先沖向敵陣,經過指戰員們的浴血死戰,敵人進攻再次被打退。隨即,敵發射燃燒彈,此時二連干部戰士已所剩無幾。中彈的連長晉志云和炊事班長將沒有子彈的機槍砸毀扔進大火中,等敵人沖到身邊時拉響最后一顆手榴彈沖進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鞏殿坤用最后一顆染著鮮血的子彈打死靠近面前的一個敵人后,被燃燒彈的熊熊烈焰吞沒。幾名重傷員怒目圓睜、拒不投降,最后被殘暴的日軍綁在樹棍上橫擔在山芋窖坑口用烈火活活燒死。
1943年3月18日凌晨,日軍十七師團師團長川島指揮日偽軍進攻劉老莊,敵先頭部隊被四連一頓痛揍。隨后,1600多名日偽軍將四連團團包圍。上午9時左右,日軍發起第一次總攻,剛前進30米,即被四連擊退。敵第二次沖鋒,又很快以失敗告終。在四連彈藥即將消耗殆盡之時,日軍又連續發動兩次進攻,都被四連指戰員打退了。川島惱羞成怒,命令所有火炮狂轟四連陣地,一時間濃煙遮天蔽日。夕陽低垂之時,日軍發起第五次進攻。身負重傷的連長白思才命令上刺刀,大吼一聲“殺!”“嚯”地躍出戰壕,指導員李云鵬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帶領僅剩的20多個傷員蜂擁而上,與敵人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白刃肉搏,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拼殺之后,82位壯士全部倒了下去。
大胡莊、劉老莊兩個82英烈群體的悲壯史詩告訴我們,偉大的抗日戰爭砥礪了偉大的中國人民,激發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面對兇殘無比的日本侵略者,中國人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前赴后繼,英勇戰斗,展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全民族偉大抗戰,在這場戰爭中,新四軍堅守華中戰場,作出了彪炳千秋的巨大貢獻。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要譜寫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未來的嶄新篇章,就必須始終賡續新四軍優良傳統,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B.劉老莊,大胡莊,同為淮安大地兩個普通村落,相距不遠的兩個戰場,以同樣的感天動地,演繹了人民軍隊赤誠為民的初心使命
關于當年的戰場景象,史料這樣記載:“待一切都復歸寧靜的時候,川島心驚肉跳地來到劉老莊陣地,連一支完整的槍也沒找到。川島仔細清點倒在血泊中的新四軍人數,發現與他的1600多名精兵決死奮戰了幾乎一個白天的,竟然只是新四軍一個82人的連隊,而他的部隊卻有170多人喪命、200多人受傷。川島拄著指揮刀,懊喪地連聲哀嚎‘新四軍!新四軍!”
“當晚,十九團三連連長霍繼光率部到劉老莊收殮埋葬四連戰士遺體。只見硝煙尚未散盡的陣地上,四散著被砸壞的槍支,很多戰士是和日本士兵抱在一起死的。打掃戰場時,他們發現有一名戰士還活著。但這名24歲的戰士傷勢太重,身上有3處彈眼、十幾處刺刀的傷痕,右臂也被炸斷。他斷斷續續地講述完慘烈的戰斗經過后,還沒等得及人們詢問他的名字就斷氣了。霍繼光說,四連在劉老莊犧牲的本來是82人,最后收葬的卻是84具尸體,因為有兩位烈士把敵人抱得太緊,實在分不開,只好將他們一起下葬了。”
“大胡莊戰斗結束當天,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政治處主任李少元帶領政工人員在地方群眾的協助下打掃戰場,發現勇士們沒有一具完整的遺體。連長晉志云因最后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遺體已無法尋找。副營長鞏殿坤全身燒焦,僅剩一只穿著鞋子的腳可以辨認。全連只有一名叫劉本成的戰士被毒氣熏昏倒在戰友遺體下得以幸存,其余82人全部壯烈犧牲。”
在這兩場血戰中,面臨10倍、20倍于己的強敵,兩個連的干部戰士本可以及時撤退,然而那樣做群眾就不能安全撤離,主力部隊就會面臨危險。生死關頭,他們毅然選擇絕命抵抗,凸顯的是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和勇敢擔當。兩組82英烈鑄就的巍巍豐碑,彰顯的是人民軍隊赤誠為民的初心使命和鐵血軍魂。歷史證明,新四軍將士即使瀕臨絕境,命懸一線,也始終恪守為民族、為人民雖死猶榮的堅定信念,哪怕戰至道盡途殫,也絕不辜負革命軍人血戰到底的錚錚誓言。難怪一位軍史學家這樣說,在劉老莊、大胡莊兩場戰斗中,兩個連隊的82英烈慷慨赴死,悲壯至極、慘烈絕倫,所覽中國近現代戰史戰例,可謂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比對劉老莊、大胡莊兩組82英烈群體,令人真切感受到新四軍赤誠為民的崇高境界。在生死抉擇的關鍵時刻,鐵軍英烈舍身取義,用血肉之軀和英雄氣概鑄就了震天撼地、蕩氣回腸的壯麗篇章。兩組82勇士展現的英雄壯舉,是中共精神譜系的一個縮影,必將有力地激勵新時代的中國人民,奮進新征程,逐夢新未來。
C.二營四連,一營二連,同是新四軍兩個連隊,建制不同的兩個方陣,以同樣的82忠魂,宣示了鐵軍將士絕境制勝的鋼鐵意志
在兩場血戰中,新四軍指戰員宣示的人民軍隊絕境制勝的鋼鐵意志,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針對劉老莊戰斗,偽淮海省省長郝鵬舉曾向他的日本主子獻計說,“與共軍作戰不能四面合圍,因共軍意志頑強,必遭猛烈反抗,圍攻者必遭重大傷亡而得不償失。”
劉老莊82烈士的英雄事跡受到了八路軍總部和新四軍軍部領導人的高度贊揚。朱德總司令在《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主義》一文中指出,“全連82人全部壯烈殉國的淮北劉老莊戰斗,是我軍指戰員的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新四軍代軍長陳毅盛贊“82壯士浴血劉老莊是驚天地而泣鬼神的壯舉”,他在《新四軍在華中》一文中寫道:“烈士們殉國犧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勵來茲”。
當時,“大胡莊連”每人只有1支老套筒步槍、1把刺刀、4枚手榴彈和少量的子彈,全連僅有2挺輕機槍。而當時侵華日軍3個日軍步兵中隊的標準配置是,除每人1支三八式步槍,還擁有27挺歪把子輕機槍、27個擲彈筒;1個步兵炮分隊配有2門平射炮;重機槍分隊擁有4至8挺重機槍,且彈藥充足;日軍還攜帶大量毒氣彈和燃燒彈,再加上偽軍1個大隊的武器裝備,“大胡莊連”根本無法與其相比。然而,大胡莊連83名指戰員面對10倍于己且武器裝備占絕對優勢的強敵,仗劍挺身,毫無畏懼,顯示出中國人民敢同一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敵人的猖狂進攻下,干部戰士一個接一個倒在血泊中,但勇士們英勇頑強、前赴后繼,機槍手犧牲了,炊事員頂上去。在彈藥耗盡,敵人又使用毒氣彈,大部分戰士犧牲的情況下,面對沖到面前的敵人,傷員們奮勇躍起,殊死血戰,這種英勇頑強、慷慨赴死的戰斗精神,正是鐵軍將士絕境制勝鋼鐵意志的生動寫照。
意志是精神的支柱、勝利的基石。從兩組82英烈慘烈犧牲細節的比對中,我們清晰地看到,逆境制勝鐵的意志,是新四軍面對艱難困苦不屈不撓,即便遭受皖南事變這樣的重大挫折也能鳳凰涅槃,成為所向披靡勝戰之師的力量之源。在全面抗戰中,新四軍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頑強斗爭,英勇殺敵,成功抗擊了16萬日軍和23萬偽軍,涌現出塘馬戰斗、小沙東海戰、朱家崗戰斗等無數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依靠這種絕境制勝的鋼鐵意志,在整個抗戰期間,新四軍將士無畏流血犧牲,包括團以上干部350多位在內的8萬余傷亡將士,每一位英雄豪杰都是新時代堅定逆境制勝鋼鐵意志的楷模。
D“.劉老莊連”“大胡莊連”,同為人民軍隊兩個功勛團體,英名不同的兩百壯士,以同樣的不屈不撓,樹起了新時代再創百年輝煌的光輝典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胡莊82烈士犧牲不久,按照劉少奇指示,中共淮安縣委組織全縣人民向“大胡莊82烈士”學習,掀起了全民支持抗戰的熱潮。全縣參加新四軍的青年總數超2000人,民兵超萬人。黨員隊伍,由1941年初的100人左右,1942年初發展到400余人,1943年初發展到1500余人,大多數鄉建立了黨支部。按照“三三制”原則建立健全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淮安很快成為新四軍抗日反頑的堡壘地區。
榜樣的淵源在紅色傳承。“劉老莊連”所在的新四軍十九團,前身源于北伐時期的葉挺獨立團和八路軍的一一五師六八五團,1941年四連編入十九團。“大胡莊連”,是原冀魯豫游擊隊和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部分基層指戰員組成的戰斗連隊,干部戰士大多是土地革命時期入黨的老紅軍。“劉老莊連”連長白思才是走完長征的老紅軍,參加過平型關戰役,直到犧牲時還親自擔任連隊重機槍手。兩個連的指戰員大多為20歲左右的青年,最大的30多歲,來自內黃縣六村鄉溫邢堌村的戰士王書方,結婚不到1周就隨部隊南下,最后犧牲在大胡莊戰斗中,其妻張鄉果從此終生守寡,直到2000年去世。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始終銘記當年在劉老莊、大胡莊為國捐軀的先烈們。2009年9月,2014年9月,“劉老莊連”先后入選全國“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國家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1987年1月,在黃克誠將軍的關心下,淮安地方政府籌資建設的大胡莊82烈士陵園落成,2012年,江蘇省又對大胡莊烈士陵園實施改造重建工程。2012年,經發掘清理的烈士遺骸,在園內重新安葬,新建了烈士公墓。2016年,當地政府又在大胡莊戰斗遺址上新建了紀念園,如今前來悼念祭掃的人群絡繹不絕。
當年由于戰爭的原因,最初“劉老莊連”82烈士中只有17位留下姓名,65位是無名英雄。2011年3月,《淮安日報》啟動“尋找劉老莊連無名烈士大型新聞采訪活動”,沿著劉老莊連當年行軍戰斗的路線,歷時10個月行程1.5萬余公里,找到了40多位疑似劉老莊連烈士的珍貴線索,經黨史專家反復研究辨析,最終確定其中9位為劉老莊連82烈士。如今,烈士尋訪工作仍在繼續進行。
同強敵決斗,是物質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對壘。回眸兩組82英烈的戰斗征程,令人清晰地看到,新四軍在斗爭中誕生、發展、壯大,敢于斗爭的品格早已熔鑄在鐵軍將士的紅色血脈中。當年兩個82英雄群體鑄就的巍巍豐碑,蘊藏著無窮的精神偉力,永遠值得我們賡續傳承。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中國人民,要在斗爭中求得生存、謀得發展、贏得勝利,將面臨繞不過的一個又一個“婁山關”“臘子口”。未來,只有以兩個82英雄群體為代表的鐵軍將士為榜樣,以寧死不屈的斗爭精神迎難而上,才能在再創百年輝煌的新征程上譜寫新的篇章。(責任編輯 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