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劍

哈佛大學旁的查爾斯河。
位于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的波士頓,是馬薩諸塞州首府和最大的城市,1773年12月發生在這里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最終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此后,世界上第一條電燈街道、第一條電話線……均是出自波士頓。即便擁有如此多的頭銜,這里最出名的還是兩所學校。我也不能免俗,到達波士頓,便直奔傳說中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
哈佛大學位于波士頓西邊的劍橋市,距離市中心五六公里的樣子,有直達的地鐵和公交。若不是和公交司機再三確認,下車后我很難相信自己已置身于這所久負盛名的學校中。這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大學,校園和城市交錯在一起,很難分清腳下走的是校園小路還是市區的街道。分散在四周的教學樓大多是紅磚建筑,俗稱“哈佛紅”,古典素雅的建筑風格頗有幾分英倫小鎮的影子。這里的街道被命名為劍橋路、牛津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大洋彼岸英國的那兩所名校。據說當年英國傳教士來到這里建造的小鎮叫“紐敦鎮”,他希望此鎮能成為跟英國劍橋一樣的大學城。沒想到早已成為優等生的哈佛人,心中仍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劍橋夢。
雖說哈佛校園沒有圍墻,其校區中心本部所在的哈佛園卻是有圍墻的。當時正值6月,剛好趕上哈佛的畢業季,原本對外開放的哈佛園限制游客入內。入口處,有位高個子黑人保安正在嚴查通行證件,不少游客都被拒之門外。我只身一人,背著一個學生包,抱著試一試的心度,徑直向校園內走去。黑人保安只是看了我一眼,毫無阻攔的意思,他把我當成了哈佛的學生。進入哈佛園內,東亞面孔的學生不在少數,難怪我可以蒙混過關。
園內的圖書館前熱鬧非凡,幾百名畢業生和老師們在臺階上站成了七八排,聽從攝影師的指揮,準備拍大合影。畢業生膚色各異,年齡多在三十歲上下,還有人帶著小朋友直接坐在第一排的地上,這些畢業生大多是來自美國以外的世界各地,此朝分別后不知會各自奔向怎樣的人生,說不定未來會影響世界的大人物此刻就站在我的眼前。
哈佛園的面積不大,主要由辦公樓、圖書館、教學樓及宿舍組成。大概是沒有游客的緣故,園內清凈而悠閑,學生躺在隨處可見的草坪上沐浴陽光,也有學生在草坪上歡暢地打羽毛球,偶爾還會蹦出一兩只野兔子,東張西望,完全感受不到嚴肅、古板的學術氛圍,倒像是一座鬧中取靜的市區公園。
一棟紅磚樓旁的一座孤零零的漢白玉石碑吸引了我的注意。三米多高的石碑下是一個大赑屃,碑的上部有龍形雕飾,正面碑文滿載歲月的痕跡。看了下面的石碑介紹才知道,這塊碑是哈佛畢業的中國留學生1936年為慶祝母校成立300周年籌資修建的,碑文由胡適撰寫。碑文顯示,早在80多年前,哈佛大學就已有近千名中國留學生學成歸國。陳寅恪、竺可楨、趙元任……這些如雷貫耳的大師們,年少時曾在這里度過青春歲月,只是不知道那時的哈佛在他們的眼中是怎樣的模樣。
不遠處一尊雕像前人頭攢動,許多人正在排隊拍照,雕像是哈佛大學成立時重要的資助者約翰·哈佛,為了紀念他,剛剛成立不久的學校被命名為哈佛學院。據說雕像并非是約翰·哈佛本人,而是仿照一個學生的樣子雕刻的。一位華人留學生的媽媽讓自己的小兒子去摸約翰·哈佛的左腳,并說道:“以后也要像姐姐一樣來這里上學!”約翰·哈佛的左腳已經被摸得油光锃亮,據說這能帶來智慧和好運,令哈佛多了幾分人間煙火氣。
走出哈佛園,重新回到與城市相互交錯的哈佛校園,沿路會看到不少二手書店,在這個網絡時代,這些書店的生意非但不冷清,反倒頗具人氣,這大概才是校園該有的模樣。沿途還會看到不少別墅,我心想說不定哪棟別墅里就住著諾貝爾獎得主,而此刻腳下的路也一定被無數學者走過。

波士頓美術館。
漫無目的地閑逛著走到一處庭院前,若不是門前的兩座石獅子,我絕不會注意到這座并不出眾的兩層磚紅小樓,走到近前才發現,這里竟是哈佛燕京學社所在地,90多年前兩校共同成立學社是為了相互合作,更好的研究亞洲文化。如今,燕京大學早已成為一段塵封的記憶,這里卻將它的煙火延續了下來,不免讓人唏噓。
相距不遠的麻省理工學院卻會讓人感覺陌生得多。從哈佛廣場順著主路向東南方向走,大概不到20分鐘,便到了麻省理工學院,兩所高校如此之近,難怪當年兩校曾有意合并。
哈佛還保持著幾分傳統大學的模樣,麻省理工則沒有一點這樣的影子。坐落在查爾斯河一側的校園,只有那座由一組互相連通的大樓組成的中央校區容易辨認,此外很難再找到一眼就能認出的教學樓。校園內幾乎所有的建筑都用數字代表。譬如作為中央校區入口的羅杰斯大樓被命名為七號大樓,聽這里的一名中國留學生講,即便沒去過的教學樓,只要靠編號他就能迅速確定它的方位。但對于不熟悉這里的參觀者,這種數字編排既枯燥又使人暈頭轉向。這名留學生講,這里的建筑通常會以捐助者的名字命名,但麻省理工的學生不喜歡贊美個人,除非這個人像愛因斯坦一樣有重大貢獻,否則還是以數字稱呼更好。
進入七號大樓,是一個近30米高的開闊空間,據說這里常會被學生當作大型室內惡作劇場所。一條被稱作“無盡長廊”全長251米的走廊,將中央校區從西到東的幾棟大樓連在了一起,以便學生往來于各個院系。但你走上幾分鐘就會感到乏味,毫無美感可言。在如此漫長的走廊里,學生們學會了自娛自樂,曾有人為走廊定制了一套交通規則,安置了交通信號、車道標線,做得有模有樣。更為學生們津津樂道的是,每年有數天,太陽落山時陽光會貫穿走廊,出現夢幻般的景象,此時大家定會好好慶祝一番。
無盡長廊經過的十號樓是麻省理工的標志性建筑,從外部看,正面的十根愛奧尼柱式組成的柱廊搭配上樓頂碩大的穹頂,頗有幾分羅馬神廟的氣勢。十號樓外的草地是學校最佳的取景地,畢業典禮儀式通常在這里舉行。
草地上,一位即將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和父母討論著拍照角度,我略帶抱歉地打斷了他們的談話,請他們幫我拍張照片。拍完照后,那名留學生拍了拍我的肩膀,“明年你就會熟悉這里了!”他以為我是來報到的新生,我隨口附和道,“一定!一定!”
除了中央校區幾座龐然大物的混搭組合外,整座校園里還凌亂分布著時代風格迥異的建筑,給人感覺它們完全不受任何條條框框的約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雷與瑪利亞史塔特科技中心,它的編號是“32號樓”。這棟建筑的外形由圓筒形與長方形交錯而成,從里到外,有曲面墻,有斜面墻,外墻材料有磚,有鋁板,有不銹鋼,像個大雜燴,有人形容其是一堆喝醉的機器人在一起狂歡。
不喜歡的人認為它丑陋不堪、故弄玄虛,喜歡的人認為它是后現代主義的經典。作為外行,我不好妄加評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確實足夠獨特,在這片倡導冒險、勇于創新的校園里毫無違和之感。

麻省理工學院造型奇特的32號樓。
站在這座怪異的樓前,我正絞盡腦汁地想該如何理解設計者超前的藝術理念時,一對新婚夫婦帶著攝影師來到樓前的鋁板外墻合影,反光作用下,新人在鋁板上投影出了奇幻的模樣,我突然體會到這是不一樣的美。
相比哈佛,麻省理工更加自由與無拘無束。這里的建筑不拘泥于傳統,這里的學生被鼓勵進行天馬行空的創新和不斷地挑戰權威。教學樓里的教室、實驗室以及圖書館,游人也可以自由出入,在這里似乎沒有什么規矩是不能被打破的。
都說絕知此事要躬行,兩所學校和來時心中想象的樣子出入不小。領略過兩校的風貌,還有些意猶未盡。波士頓不止是有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還有塔夫茨大學、布蘭迪斯大學、伯克利音樂學院等40多所知名院校。這些院校分布在波士頓的各個角落,因為學校不設圍墻,與整座城市交融在了一起,這讓波士頓有了美國大學城的名號,這里是全美居民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只要生活在這座城市里,就猶如身處校園之中,你可以隨意地走進一間教室,一個圖書館,與你擦肩而過的人不是年輕的學生便是白發蒼蒼的老師,這樣的生活,令人艷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