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佳鋮

2021年12月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式公布2021年度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資助計劃入選名單,全國30位人才中,1994年出生的夏娟成功入選,獲得60萬元國家資助。
夏娟是一名曾因“90后博導”標簽登上熱搜的學霸,人們很難想象,她以前竟是一名成績墊底、險些被退學的差生……
成功沒有捷徑,父母是引路明燈,正如夏娟所說:能夠做你們的子女,何其幸運。
四川廣安市岳池縣是夏娟的家鄉,當地人習慣把小孩放在背簍里,她也在小背簍里度過了年幼時光。爺爺奶奶種了一輩子田,夏娟父母結婚時,簡陋的房間里除了床和衣柜,什么都沒有。
父母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知道只有走出去才能改變“看天吃飯”的困境,他們成了村里第一批外出謀生的人。夏娟出生才兩三個月,父母就用小背簍背著女兒來到縣城打工。
出來打拼的日子很艱辛,父母沒日沒夜地干活,很多時候,夏娟只能和小背簍為伴。1997年初夏,他們趕著搬水泥,夏娟醒來后不見父母,咿咿呀呀地哭鬧起來,翻倒了小背簍,整個人順勢一頭栽倒在地。
她的小臉蛋被磕破一個大口子,血一下子流出來,迷糊了雙眼。夏娟撕心裂肺的哭聲引來眾人,媽媽嚇壞了,爸爸趕緊抱起她,直奔附近醫院。
醫生說,傷口過深,孩子的臉上可能會留疤。媽媽很自責,怪自己沒給女兒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小小年紀就破相了。
所幸,隨著夏娟慢慢長大,疤痕越來越淡。可在媽媽心里,這份懊悔從沒減輕,她四處打聽祛疤的辦法。懂事的夏娟安慰媽媽,這不是一道普通的疤痕,而是父母勤勞與付出的印記,可以激勵自己,時刻牢記父母曾經有多辛苦,才換來安逸的生活。
考慮到幼兒園學費不便宜,父母琢磨著能省一點是一點,女兒4歲那年,他們把她送去一所小學旁聽,小學老師是母親的朋友,可以幫忙照顧。
尊師重教,是父母給女兒上的第一課。媽媽怕女兒年紀小坐不住,囑咐她:“老師站著講課很累,你們坐著聽,已經很幸福了,你一定要認真聽講,這是對老師的尊重,也是對知識的尊重。”
那些年,父母用在工地打工積攢的錢開了一家雜貨店。小小的店面,一家三口生活在里面,夏娟沒有自己的房間,更別提書桌了,作業都是趴在柜臺上完成。好多次,剛剛有了解題思路,就被上門的顧客打斷了。
“越是嘈雜的環境,越能鍛煉人的注意力。”每次夏娟心煩氣躁,媽媽都會循循善誘,平復女兒的心情。日復一日,夏娟還真鍛煉出了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哪怕旁邊有小伙伴瘋玩,她依然能專注地學習。
然而,孩子畢竟是孩子,有一次去同學家過生日,夏娟看到整潔的房間和漂亮的書桌,這是自己做夢都想要的,不禁出了神。回家后,她變成了小話癆,喋喋不休地和父母描述,眼神里全是羨慕。
雖然學習很用功,但因為比同學小兩三歲,夏娟有些跟不上節奏,成績始終是班級倒數一二名。因為個子小,她總是被安排在第一排,很多時候,這個性格要強的小姑娘覺得抬不起頭,上課也不敢舉手。
所幸,夏娟的成長路上有父母的陪伴和鼓勵,即使女兒又考了一個“墊底”的分數,他們都會耐心地幫女兒樹立信心:“其他小朋友會進步,我們也會進步,只不過,可能需要的時間久一點。”
小學畢業,夏娟以班級最后一名的成績進入初中。開學第一天,初中班主任林老師婉轉建議,孩子讀書比較早,不妨再讀一年六年級。
夏娟噘著小嘴,哭鬧不止,說什么也不愿意復讀。媽媽心里清楚,林老師的意思不是孩子年齡小,而是她成績太差,怕跟不上課程。女兒的自尊心很強,如果再回到小學,肯定很受打擊。
“孩子不愿意留級,您就讓她先讀,跟不上我們再想辦法。”夏娟永遠不會忘記,媽媽漲紅著臉,小聲和林老師說話的情景。
林老師終于同意收下夏娟,還鼓勵她:“孩子,你不是笨,而是年齡小了些,不著急,慢慢來。”上學第一天,爸爸給夏娟背上新書包,媽媽給了女兒一個大大的擁抱。雖然前路依然深一腳淺一腳,但夏娟的目光堅定了許多。
上初中后,家里條件好了些,一家三口換了居住的地方,雖然房子還是不大,但父母特意給女兒布置了一個小房間。小小的書桌和小小床鋪,舒適溫馨,夏娟高興地嚷著要邀請同學來玩。
一天放學回家,語文老師布置了一篇描寫父親的作文。夏娟毫無頭緒,媽媽幫著回憶父女之間的故事。慢慢地,夏娟有了靈感:“我的童年,幾乎是在爸爸肩膀上的小背簍里度過的……”稚嫩而質樸的字里行間,充斥著女兒對父親的深情。
這篇文章得到老師的表揚,還被當成范文朗讀,這是夏娟第一次在學習上被肯定。她手舞足蹈地給父母模仿老師表揚自己的模樣,一家三口說著笑著,目光對視間,竟都閃著淚花。
第一學期結束,夏娟的總成績雖然還是班里倒數,但英語考了班里最高分,她再一次被表揚,老師還讓她當英語課代表。
彎道超車的機會,總是留給每一個不放棄的勇者。因成績不好而自卑的夏娟,逐漸開朗陽光起來。而老師這個神圣的職業,在她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長大后我也要當一名老師,教書育人。”這是夏娟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媽媽看到女兒這么有理想有抱負,打心眼里高興。
初中3年,夏娟從差生變成優秀生,中考更是考出了全區第一名的好成績,被四川廣安中學錄取。媽媽告訴她:“咱們廣安是鄧小平爺爺的家鄉,廣安中學是小平爺爺的母校,你很幸運,一定要努力。”
夏娟信心大增,目標是考取重點大學。誰知,就在距離高考不到兩個月,爺爺突然去世。她和爺爺非常親,剛學會走路就喜歡爬到爺爺膝蓋上,嚷著要爺爺抱,爺爺身上那股莊稼人濃濃的泥土味,熟悉而親切。
夏娟一邊沉浸在失去爺爺的悲痛中,一邊背負著不能辜負父母的壓力,精神狀態很差,整夜失眠。高考前的一場模擬考試,她的成績從之前的全年級第二名跌到50名以外。
高考前一天,父母和夏娟談心,媽媽語重心長地說:“不管考出什么成績,我們都不會責怪你,咱們只要身體健康,平平安安就行。”
輕松的家庭氛圍,給了夏娟一雙隱形的翅膀,她高考發揮良好,被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錄取。
4年后,夏娟以專業排名第一的成績,成功拿到亞洲高校排名前三名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夏娟遠赴異鄉攻讀博士學位,主攻凝聚態物理實驗方面的科研,專注于新型二維半導體材料的電子和光電性能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利用各類實驗手段對其物理特性的調控。
海外求學之路并不容易,雖然有導師的幫助,但夏娟不僅要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還要適應從全中文教學跨越到全英文教學模式,異常艱難。
每天面對一大堆專業術語,加上遠離父母的孤獨感,夏娟感到焦慮和慌張,人瘦了好幾圈,頭發大把大把地掉。好幾次媽媽打視頻電話來,她都切換成語音,怕媽媽看到她的樣子擔心。
1年后,夏娟看到很多和自己差不多時間到新加坡的同學都開始獨立做實驗了,她更加不安,萌發了退學的念頭。
夏娟鼓起勇氣,向導師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導師不僅不驚訝,還給出一個方案:“可以,你先回去,冷靜考慮1個星期,如果1個星期后你還是今天的想法,我同意你退學,并幫你向學校申請碩士學位。”
父母得知女兒的想法,雖然有些意外和擔心,但并沒有責備,建議她和以前的同學交流,借鑒一些好的學習方法。
夏娟試著給在國內攻讀博士的同學打電話,原來大家基本都還在摸門道,她開始釋懷,對媽媽說:“我還是堅持一下吧,畢竟大家都知道我來新加坡讀博的,如果我這樣回去,挺丟人的。”
從那以后,夏娟加倍用功,不是在教研室就是在實驗室,熬兩三個通宵是常有的事。
可就在夏娟鉚足了勁兒向前沖時,2017年,她突然渾身長濕疹。獨自面對病魔的慌張和難受,讓夏娟感到崩潰,再加上科研成果進展緩慢,夏娟再次萌發退學的念頭。
夏娟哭著給媽媽打電話,媽媽很心疼,也跟著一起哭:“回來吧,回來吧,這書咱不讀了。”
夏娟再次向導師提出退學,導師依然像1年前一樣,并不生氣,也不打算放棄這么優秀的學生:“你回國休養多長時間再回來都沒關系,只要你想繼續或者重新開始,隨時都可以,你想好了就告訴我。”
導師的“不挽留”,讓夏娟心存愧疚和不安。媽媽告訴她,導師是讓她明白一個道理,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容易的事情,沒有輕易的決定,更沒有不負責任的行為。
媽媽的解讀讓夏娟釋懷了,她問自己,還有什么困難能超越當年的高考?帶著這股不服輸的勁兒,她再次選擇堅持。
4年后,夏娟順利拿到博士學位,2018年,獲得南洋理工大學女科學家獎。而在學術道路上越走越遠的她,當教師的初心未曾改變。
2019年,年僅25歲的夏娟獲得博士生導師的資格,國外很多崗位向她拋來橄欖枝。面對高薪待遇,夏娟毅然選擇回國,成為四川電子科技大學的一名研究員,也是學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第一天上班,媽媽發來信息:“女兒,你當老師了,爸媽覺得很光榮,你以后一定要當一個好老師。”短短幾行字飽含著沉甸甸的母愛,夏娟熱淚盈眶,突然很想親吻腳下這片土地。
因為和同學年齡相仿,夏娟難免被誤認為“學生”,還曾遇到過男同學主動要聯系方式。課余時間,她會和學生打羽毛球,逛街吃飯喝奶茶,亦師亦友的相處方式,讓她在教師這個崗位上游刃有余。
親情是一盞溫暖而有力量的引路燈,夏娟以乘風破浪之勢,在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上齊頭并進,先后入選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30人科技精英榜、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等。不僅如此,她還曾十余次參加國際型物理學術會議并作報告,在《自然》《自然·物理》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20余項。目前,夏娟以項目負責人身份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科研項目。
站在科研之巔的夏娟,記憶深處永遠有一只小背簍,還有那首父母曾經哄她入睡的民謠:小背簍圓溜溜,歌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多少次睡在背簍里尿濕了媽媽的背,多少次爬出背簍來我光著腳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