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敏 孫瑋蔓 周荃
摘要:在法律日漸重要的世界背景下,我國的法學教育也要加以創新,緊跟時代步伐,滿足現實需求,結合近代法學教育背景,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不斷創新和豐富教學內容,全力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文主要根據目前我國如何對法學教育模式進行有效改革,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以期為教育研究工作提供理論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近現代中國法學教育;教育改革
引言:
我國近代法學教育始于19世紀60-70年代,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法學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有了很多年的發展。在多元因素的影響下,新形勢下法學教育的發展面臨全新的境況,當前我國的法學教育必須認識到所面臨的挑戰,不斷提升教育的實效性,改變原有的單一教育模式,為中國建設建立一支素質高、專業高的法律職業隊伍。
一、法學教育面對的主要問題
(一)法學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師資力量有限
法學作為一個大學科,其本身所包含的知識與其他部分學科相比來說是比較復雜的,這需要教育者具備豐富的法學知識,能夠將復雜的問題轉變的更加簡單化,能讓學生理解。法學教育還要求從業者具備有較高的法律綜合素養,能夠在向學生傳遞法學專業知識的時候,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法學責任感,讓他們對法律這一職業有更為深入的理解。但當前階段的法學教育者整體教育素養良莠不齊,其中有一部分法學教育者并不是專門從事法學教育,他們還兼職了其他方面的工作,同時,教師往往在面對眾多學生的同時還需要承擔復雜繁重的科研任務。教師精力有限,他們沒有很多精力推行法學教育改革,法學課程的教授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對法學教學的研究方面,沒有將教育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導致法學教育的空間僅限于教室中,不能進一步延展學生的視野,導致 學生對法學的理解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從而促使法學教育效率得不到明顯提升。
(二)法學教育與生活實踐相隔甚遠
我國的法學教育從最開始建立時便被稱之為學院式法學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僅僅只是將法學這一專業作為某一種知識體系或者某一項學科來向學生傳授。但實際上依舊有部分教師仍然使用照本宣科的教學形式教學,以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傳授相關知識,導致學生對于法學學習興致較低,也沒有較強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法學本身所具有的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難以得以實現,照本宣科、紙上談兵的教學方式讓我們的法學教育改革難以推進,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難題時,學生也不能運用平時學到的法學知識進行解決,學習內容架空于實際問題之上。從目前我國法學教育的實際處境來看,我們的法學教育仍然擺脫不了流于表面的問題。
二、近代法學教育發展史對于法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
(一)為我國法律教育發展的打下基礎
通過建立新式教育體系,在全國各地創設各級學堂,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新式法律人才。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之后的各個法學學科活躍的法學家基本都畢業于這些新式法律學堂。中國近現代法律教育培養出大批新鮮法律人才,他們從法律大學堂或是政法學校畢業后紛紛將只所學奉獻給法學教育,從而推動了中國近代化學的產生與成長,為我國法律教育進一步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我國近年來的法律體系是不斷改造下形成的,高校不僅需要不斷學習我國的歷史經驗,還要多學習引進國外的法律教育理念,還要不斷地對我國在發展法學教育時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明確如何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
經過19世紀末維新派的大力提倡,終于在20世紀出晚清政府正式推行改革教育制度,促使中國近代法學教育從廣度和深度都獲得跨越式的飛速發展,而到今天我國對于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逐漸形成。但是,中國各個地區的情況都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院校的法學專業進行設立時,相關的執行標準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也導致培養出的法學人才的法學教育水平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如何高效地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性法治人才成為許多高校需要解決的難題。發展國家法律教育的最重要前提便是對其實施優質的培養模式,而高校則屬于培養高端法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各個高校需要不斷地對教育理念進行改革完善,采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模式將我國想要培養的高素質法律人才與我國社會發展需求相鏈接。
三、法學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全面提升法學專業教師的綜合水平
對于法學院的教育改革中,師資團隊的力量是決定改革成效的關鍵因素。我國法學專業教育從事人員必須要注重自身素養的提升,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自我 法律意識,全面整合教資團隊。不斷優化每位法學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同時培養其創新能力,以此滿足依法治國實踐背景下法學教育創新工作的需求。
(二)對法治人才培養時加強對其進行思維培養
在對法治人才的培養中,需要加強對相關人才思維培養的關注。要想成為高素質、高專業的法治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法律從業者的基本素質,更需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法律知識儲備,在思維方式上面具有專業的法學素養。在法學教育中,不僅需要法治人才對法律知識與條文熟悉掌握,還需要多角度對學生進行法治素養的培養,為學生塑造合格的法律人格。
參考文獻:
[1]馮果:《新理念與法學教育創新》,《中國大學教育》2019年10期.
[2]張小靜:《當代高校法學專業教育的優化路徑探析》,《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年03期.
[3]蔡紅:《當前中國法學教育的挑戰與機遇》,《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 年第 9 期.
[4]王懷東:《法學教育的基礎矛盾于根本性缺陷》,《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年12期.
[5]劉建發:《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法學教育歷史發展初探》,《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