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萱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教育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使用的教學手段、制定的教學計劃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響。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正確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合理運用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才能根據時代發展的特色、特點,培養出能夠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滿足國家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基于此,本文章對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對接性思考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育;語文教育;對接性
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職業培訓的新條件將會出現,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增長越來越快的情況下。新媒體與科學發展相結合,已成為許多大學活動的重要研究對象。將新媒體納入這一領域的教學活動至關重要,例如在提到中國文獻中的專門知識時。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現實困境
第一,網絡語言的沖擊。網絡流行語言是新媒體技術本身所具有的一個特色,代表著大眾對新媒體技術的廣泛使用,突顯著新媒體技術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但是,網絡語言相比文學語言,其規范性和嚴謹性存在不足,影響著文學用語的規范性和嚴謹性。第二,教學實踐與現實生活相脫離。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引入新媒體技術,使學生更加熱衷于線上交流,習慣了網絡世界的交流用語,回歸到現實生活中,降低了對漢語言文學本身的認知,使漢語言文學教學逐漸脫離了實踐維度,使漢語言文學教學缺少了現實教學環境的熏陶,不利于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對接性
(一)優化漢語言文學課程安排
首先,在漢語言文學課程中,所有主干課程重點緒論部分一定要指出哪些部門與哪些傳統文化相關。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同時,對相應的傳統文化知識予以關注。其次,對當前所用的漢語言文學課本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并找出其中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對漢語言文學課本內容進行更新、完善和補充,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代元素結合起來。為學生推薦一些文學書籍與典故,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更多的文學作品,通過文學作品來涉獵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實現文學素養的提升。最后,在慕課中開設中華傳統文化系列課程。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學時和興趣特點,研發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慕課課程,并對該課程進行持續性的完善。
(二)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
一方面,學校應當定期組織教育培訓,教育培訓的方式雖然傳統,但是在傳達新的政策、教學理念、知識等方面仍然具有較大的優勢,這樣可以有效培養教師正確的教學理念及創新意識。在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上,可以通過加強培養教師發展特長,鼓勵教師掌握不同的技能、技術,提高應用能力及對行業發展的敏銳度,從而達到培養出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模式,積極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開展教學。這樣不僅可以密切漢語言文學專業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還能讓教師在研究課程設計時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三)建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綜合平臺
許多高校借助新媒體發展,建立了專業、全面的語文寫作教學平臺,以提高學習水平。例如,作為基礎學習的一部分,教師應利用大量數據技術收集和整理基本語言資源,使學生進入學習平臺后有機會一目了然地學習。把語言文學的重心與語言知識庫中的現實生活相結合,在語言文學的應用區塊中,使得新媒體平臺上的學生能夠體驗到語言文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吸引力。網上學習評價塊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考試方式,重點是發現學生的整體學習成績,定期收集有關學生在平臺上學習情況的信息,設置不同類型的學習科目,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崩潰”。該平臺評估學生的學習成績并回答有關“中斷”的問題,以便向學生說明下一步行動。知識開發委員會通過網站鏈接、視頻說明等來表示各種形式的內容。高校畢業生可以通過網站登錄和手機應用程序登錄相結合的方式訪問平臺,使學生無論時間和空間如何都能利用平臺。
(四)運用微課實施漢語言文學教學
教師應該增強漢語言文學和微課的融合效果,避免在開放性教育中應用微課視頻時出現形式化的問題,真正體現微課對于教學實踐工作的輔助性作用,實現課堂的全面優化與改革。教師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明確不同教學模式之間的銜接性和內在關系,在微課視頻中加以清晰化呈現,從而實現對學生的正面引導。可以通過微課教學構建教學情境,這是提升融合度的關鍵方法。將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在一起,通過生活情境的構建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感悟。通過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方式多元化呈現教學內容,可以消除學生在漢語言文學學習中的陌生感和疏離感,給學生帶來全新的開放性課堂體驗,增強教學的立體性及多元性。微課教學應該實現線上和線下的有機統一,明確線上與線下教學的目標,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創造平臺。
結束語
漢語言文學教育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漢語言文學的教育水平,關系著我國民族思想品質與道德素養。因此,高校院校應創新教學模式,根據院校的專業特色、地域特色、學生層次,制定教學規劃與人才培養目標;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措施,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只有院校規劃與教師具體教學相結合,才能夠培育出符合時代特點和社會所需的復合型人才,為學生日后的學習與就業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徐婷.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對接性思考[J].散文百家(理論),2020(07):116-117.
[2]陳自涵.淺談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J].牡丹,2020(06):215-216.
[3]高文婷.研究語文教學中漢語言文學的具體運用[J].中華少年,2020(02):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