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宏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所感受到的是此次政策中所強調的,要“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政策真正希望達到的是以“減”促“增”,要“輕負”更要“高質”。
本文將主要從初中社會學科學習著手,并結合學科學習、作業管理、考試管理、課后評價四個維度,重點研究項目化學習如何助力 “增效”學習,希望借此研究助力 “輕負高質”目標的實現,讓“減負”走向深處、落在實處。
一、項目化學習的意義
(一)核心素養落地的需要
項目化學習最終是要學生實現知識的再建構。知識的再建構最重要的表現是能夠在新的情境中遷移、運用、轉換,產生新知識,并且要在行動中做出來,運用周圍的各種知識和資源來解決實際問題。項目化學習在一開始就用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創造高階思維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明確對學生提出帶有問題解決、創造、系統推理分析等高階認知策略的項目任務,讓學生在由強大的驅動性問題所產生的內動力中創造一個真實的作品。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在與各種材料和文本的互動中,學生再來進行低階學習,主動查找,識記信息,將信息組織化,鞏固和理解信息,形成完成這一作品所需要的知識網絡和技能準備。這種由高階思維包裹低階思維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在任務指引下更加主動地學習,這顯然更有利于核心素養的落地。
(二)實現輕負高質目標的需要
歸根結底,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教育的主戰場是課堂。“雙減”之下,單純的題海戰顯然是要出局的“作戰方式”,依靠課外培訓來實現“彎道超車”已然不再現實,“向課堂要質量”是雙減之下一線教師的最優選擇。
課堂教學的基本方向是:超越傳遞,走向探究。我們需要傳遞,但我們更需要超越傳遞,走向探究。在項目化學習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合作開展有意義的探究,在探究項目的過程中表達并實現自己的思想和意義。課堂教學的本質就是創造條件讓學生產生精彩觀念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孩子表現出興趣昂然,表現出鍥而不舍,表現出與眾不同。當課堂是火熱的思維在碰撞時,它從來不會有真正的結尾。真正優秀的課堂,它從來都是學習的起點,老師喚起學生學習的沖動,通過課堂的點撥,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相關項目的學習中。當學習變得主動,學習要“增效”,自然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三)實現全面個性發展的需要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雙減”助力教育良好生態》中提到,“將學生從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中解放出來,將本該屬于學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發展的時間還給學生,發揮興趣和特長,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項目學習是實現全面發展一個很好的抓手,在項目學習中,學生需要去探尋學習中有待解決的真實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工作;需要在團隊中扮演自己擅長的角色,盡情發揮長板;需要用自己喜歡的、適切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提高綜合能力,鍛煉系統思維,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當然,在傳統的初中課堂里開展項目化學習,也會存在成績優異者的光芒掩蓋后進生的情況,試著讓優秀的孩子帶動一批學習尚不主動的孩子,這是項目化學習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二、如何借助項目化學習助力增效學習
(一)架起生活與學習的橋梁,開啟學習意義感
如何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從簡單記憶、重復訓練走向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應用知識,從而尋找到學習的意義感,課堂上教師可以做的有:1.不只是講解零碎的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2.不總是提出簡單的、學生不需要思考的小問題,而是提出對學生的思維有挑戰性的大問題,以此來引發學生的學習。3.不是單純地布置任務,而是用真實的任務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習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不難發現,這些都是我們在項目化學習中非常強調的真實情境、挑戰性的任務、真實的問題解決。在當前的背景下,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用項目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科學習和真實生活之間的聯系。
(二)促進項目與作業的融合,創新作業更育人
在開展項目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很少需要完成機械抄寫、重復計算等簡單費時的作業,而需要完成資料查詢、資料整理、調查研究、探究實踐、訪談總結、手工制作、藝術創作等高質量的學習輸出。在完成這些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鞏固了學業知識,還培養了溝通和合作的能力,批判性思考和表達的能力,增強了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開展項目學習的教師也不需要絞盡腦汁去思考什么是“創新型作業”,項目學習的學習任務本身就是兼顧育人功能的創新型作業。
(三)實現項目與考試的邂逅,探究應用能力強
深度學習、高階思維與解決問題,均離不開情境、活動、任務等元素,這也正是項目化學習的基本元素。以項目化學習組織試卷,一改語料、試題散點分布,將其整合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真實情境,整合成融社會生活、個人體驗與學科認知于一體的綜合情境,從而實現結構化考查,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為了實現PBL與考試管理的完美邂逅,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1.試題之間、考點之間、學科之間相互關聯,交織成網,對學生素質進行全面考查。2.使用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素材,鼓勵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關心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蘊含的實際問題,體會項目化課堂所學內容的應用價值。3.合理創設情境,設置新穎的試題呈現方式和設問方式,以環環相扣的試題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善于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規律、得出新結論。
(四)關注項目與評價的聯結,學習素養易生成
我們“鼓勵實踐性評價……通過定期交流、主題演講、成果展示、學生述評等方式開展階段性評價。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學習習慣與學習表現、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等方面的評價。”項目化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高階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更重要的是反映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真實表現。我們高度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過程性評價,以描述式、對話式、研究式、生成式的評價方式,聚焦學生的知識掌握、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研究學生素養能力。總之,我們將PBL與課后評價有機結合,有利于讓學習在評價中持續發生,讓素養在學習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