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磊
摘要:目前我國經濟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我國各行各業發展都十分快速。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新興產業,其內容不僅兼容了傳統產業,同時又與傳統產業具有顯著區別。在文化創意產業中,其知識產權的價值內涵和屬性除了具有一般產業知識產權的共性,還具有其特殊之處,尤其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版權問題。因此,在文化創意產業立法視角下對其版權保護問題進行探討具有現實意義。云數據、物聯網、互聯網對文創產業的更新換代如火如荼之際,借助數字媒介,在社交平臺上發酵、催生、傳播創意思維,構建消費者與設計者的聯通渠道,開放網絡傳播途徑,都是數字經濟助力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且明顯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文化;創意;文化創意產業;版權
引言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方水土的根。中華的昌盛是以堅持走文化自信的道路才得以邁入新時代,從文化產業到文創產業,再到數字經濟時代文創產業,中華各地區的文創發展都建立在本土優勢的文化資源開發基礎之上。在“數字中國”概念下,文創產業創新體制的建成,能夠在帶動文化類的旅游產業基礎之上,促進國際國內貿易與文化交流體系的融
合[1]。
1文化創意產業的基本概念界定以及與版權的關系
1.1化創意產業的基本內涵及其范疇
20世紀末期,當以創意為基礎的文化產品不再被僅僅視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傳播工具,而是可以進行產業化生產并獲取經濟利益的時候,文化創意產業產生了。當前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界定,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廣義的觀點,即合并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的內容;二是狹義的觀點,即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的下位概念。我國第一次提出“文化創意產業”這個概念是在《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而最早明確“文化創意產業”基本內涵的官方文件是《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在該文件中將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新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或者消費為交易特征,為社會提供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行業集群。”因此總體來看,文化創意產業應指源于創意、技能、才干等智力資本的文化產品,可以實現產業化生產并且獲得經濟效益的產業[2]。
1.2文化創意產業版權保護的正當性
第一,文化創意產品可以通過版權來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文化創意只要符合法律規定以及具備法定作品形式之一,就可以獲得該法的保護。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法律是對文化創意的版權保護,有些文化創意在特殊情況下可以直接稱為文化創意產品或商品,如畫家和書法家的即興書畫作品,有些文化創意雖然沒有形成完整產品,不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范疇,但是經過后續進一步開發形成完整的文化創意產品,也可以歸入現行《著作權法》定型化的智力創新成果,即在法律上也可以視為作品受到保護。第二,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駕護航。創意凝聚了創意人艱辛的創新型勞動,這些勞動創造了創意的有用性和市場價值,從而使得創意成為市場經濟中的稀缺商品。如果不給予文化創意必要的法律保護,必然會使得文化創意產品公有化,即人人都可以不花費成本對其自由加以使用,創意人得不到經濟利益必然不樂意創造新的文化創意產品,最終將導致文化創意資源的枯竭。《著作權法》可以在授予文化創意產業版權的同時對其進行約束和治理,劃定文化創意版權私有的范圍和公用邊界。這樣既保護了文化創意版權私有的自由,維護了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主體的合法權益,也保障了公眾對文化創意的接觸、學習和合理使用。
2數字經濟時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策略方向
2.1以企業革新為主體創新力量
以企業革新為主體發展數字文創產業,是指以文創企業作為產業鏈的發展單位,傳達產品理念和故事。企業作為產業發展的主體,應在職員激勵制度的制定上鼓勵相關從業者展開文化IP創作,以數字創新手段挖掘傳統文化之美。文創企業具體的職員激勵政策主要體現在股權改制上,可以仿效華為的勞工全員持股制度,讓職員享受股權分紅的收益,充分調動職員生產積極性,以收獲制度效益與創新效益。企業在產業布局上,要立足于全球文化創意市場,以開放競爭的思維心態參與全球化的文化創意產業競爭。
2.2應用數字媒體提升文化創意產品經濟效益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其應用的數字媒體資源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就是說,文化創意產品必須應用數字媒體設計手段,方可有效提升文化創意產品的藝術表現力,并使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結構得到有效優化,進一步提升文化創意產品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包括影視文化產業、電子游戲、動漫產業等文化創意產業,均有效應用了數字媒體設計手段。借助動態畫面將設計理念予以展現,既有助于提升畫面的美感,還可制作出十分絢麗的特效,基于此為廣大受眾創造良好的感官體驗,使影視文化產業經濟效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2.3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應尊重大數據
新媒體時代下大數據的精準化推送,設計師可以接收到群眾對設計產品的反饋,以此可以讓文化創意產品更加符合消費者和市場的需求,更加親民、更加具有針對性。不僅能促使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生產,還能促進市場的良性互通,更能增添群眾的參與度,增加群眾對文化產品設計的興趣與新鮮感,從而促使文化創意產品的大力發展。新媒體的發展給設計師帶來很多便利,提高了設計產品前期設計優化的精準度,節省了線下反饋時間。互聯網的精準化推送使文化創意設計產品的顧客定位更加清晰準確。
結語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很好地帶動一國經濟的增長,同時也是各國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任何國家都必然會對其進行法律調控,以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雖然我國作為文化資源大國也逐步認識到文化創意產業在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晚,相關立法層面的保障機制建設也相對落后。因此,我國應盡快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基本法,為具體行業的專項立法提供指導。其內容除了保護文化產業基本概念的界定,還應包括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監管機構等內容[3]。
參考文獻:
[1]劉婧,田曉膺.數字經濟背景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公共政策》[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2+149.
[2]意娜.數字經濟影響下的國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0,34(6):50-60.
[3]張雅淇.淺談數字經濟時代的文化產業發展[J].文化產業,2020(3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