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昌 曲海月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新公文制度全面運行,是現代公文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關鍵階段。研究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文制度,對于透視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變遷,拓展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史特別是民國政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可為現代公文制度的發展、運行及改革提供歷史借鑒。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袁曉川老師的新作《政治秩序與行政效能: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文制度研究》深入解讀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文制度的構建過程與實踐變革,豐富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文書與檔案研究。正如山東大學趙興勝教授在此書序言中指出:作者比較系統地把握和呈現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文制度,為豐富民國史研究做出了貢獻,整體上看是一部成功之作。此書緒論部分概述了研究源起及意義,對學術史進行了回顧,并介紹了研究思路。正文可分為四個部分。其中,第一章“巨變與重構”探討了清末民初公文制度的轉型;第二、三章“規范與論爭”探討了國民政府時期公文程式的演化進程與特點;第四章“形象與效能”分析了新式公文制度的推廣過程及其特點;第五章“秩序與效率”梳理了公文處理程序的構建及其優化歷程與影響。
一、 該書的研究方法
(一)以政治秩序與行政效能互動為研究視角
作者以政治秩序與行政效能互動為視角對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文制度進行了綜合考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會各領域發生深刻變化,中央和地方政治秩序很不穩定,公文制度也因政治力量的變化和政治局勢的演進而不斷調整。為使國家政令通過特定的文種及嚴格的行文程式在不同層級機構中有序傳遞,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南京國民政府不斷改革公文制度。1 9 2 7年8月17日,南京國民政府首次頒布《公文程式條例》,后分別于1928年6月11日和1928年11月15日進行了調整。而在1929年至1942年期間,南京國民政府雖未進行國家層面公文程式的調整,但各級黨部、政府機關、人民團體的行文程式經歷了多次修改。此外,為使公文真正成為“各級政府相互間,或政府中各機關相互間,或政府和人民相互間敘事說理、表情達意的工具”,南京國民政府對公文的用語、結構、標點符號、用紙等也進行了改革。如省去公文中的“等因奉此”“案查”等用語,縮短公文篇幅;運用標點、分段等方法,使公文層次清晰、結構明確,這也是南京國民政府時常出臺公文方面規范性文件的原因。
(二)利用檔案史料進行研究

有關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文制度的現有研究,多引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編《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而未直接利用檔案史料。這一方面是因為相關檔案史料未能引起學者注意;另一方面是因為史料比較分散,檢索較為困難。袁曉川此書卻是直接參考了大量檔案史料,包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內政部檔案:《內政部關于實行公文革新辦法之文稿》(檔案號:十二(6)-266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教育部檔案:《教育部關于文書處理辦法、檔案查調規則及簡化公文格式等有關文件》(檔案號:五-1882)、《江蘇、浙江、安徽行政公署組織規程及安徽省政府合署辦公施行細則》(檔案號:五-245)、《行政院與教育、內政兩部為調整地方行政機構方案、整頓縣市以下組織方案、淪陷區域行政統一方案及確定西康建省省界等問題的往來文書》(檔案號:五-7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社會部檔案:《社會部關于改善處理公文格式內容行文程式等事項的文書》(檔案號:一一-5059)、《社會部〈中央民運會〉承辦公文登記簿及工會行文程式的有關文書》(檔案號:一一-10764);還有臺灣“國史館”館藏國民政府檔案:《公文程式條例草案(法制局擬制)》(檔案號:001-012070-0043)、《呈為上海中外法團林立請頒定公文程式以資遵循由》(檔案號:001-012070-0043)、《公文程式條例審查報告》(檔案號:001-012070-0043)等。
(三)運用個案分析法進行論證
此書運用了個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從不同層面解讀國民政府公文制度的基本形式及其運作狀況。例如,作者對河南省1934年省政府合署辦公前后平均每月公文收發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南京國民政府實施“合署辦公”對地方行政機關行文程式產生的影響。又如南京國民政府于1929年1月18日頒布“公文用紙式樣”,1933年行政院對公文稿面進行了微調。作者對1929年“公文稿面”與1933年9月“公文稿面”進行比較,發現后者使公文處理的過程更加清晰,便于考察。再如作者以“胡漢民逝世應予國葬”案所引發的公文流轉為例,分析國民政府公文處理及流轉的基本程序及其弊端,讓讀者對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文制度有了更直觀、立體的認識。
二、 該書的出版價值
(一)全面考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文制度
首先,作者介紹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文制度的歷史背景,梳理分析清末預備立憲、南京臨時政府到北京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三個時期公文制度的演變脈絡及特點。其次,從國家層面、地方政權、基層社會以及民眾等方面探討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文程式的演化進程與特點。再次,從公文用語、結構、標點符號使用三個方面,對南京國民政府新式公文的創建、推廣過程及成效進行分析。最后,梳理了公文處理程序的構建及優化歷程與影響。不僅從宏觀上考察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文制度,而且進行了微觀、個案的分析,對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文制度的演變動因、過程及成效進行了系統梳理。
(二)從史學角度考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文制度
作者為了呈現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文制度全貌,將民國文書與歷史學相結合,從歷史學角度展開研究。結合南京國民政府時代的政治體制特點,圍繞其政治秩序構建過程中的基本權力關系結構變動及其在公文制度上的表現,挖掘公文制度變革的內在因素,既重視公文制度的整體架構與特點,又發掘不同社會力量在公文制度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從新的角度探討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文制度。
(三)從公文制度透視民國政治史
作者將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文制度的構建、實施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結合,將公文程式、新舊公文轉型、公文處理及其效果等多因素綜合起來進行闡述,既有公文程式范式的靜態研究,也有公文運行實踐的動態研究。此外還從微觀層面進行考察,分析重要人物在公文運行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及時人的評論和反映等。以往對于民國政治史的研究多圍繞政治制度、重大事件、派系之爭、對外關系等問題展開,作者另辟蹊徑、以小見大,從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文制度透視民國政治史,使歷史研究從宏觀走向微觀,有助于多角度反映民國歷史。
結 語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是我國公文制度發展新舊交替的重要轉折期,不僅要革除帝制時期公文制度的陋規,還要滿足構建一套科學有序、高效合理的公文處理及運作體系的需要。作者發掘利用原始檔案,從“巨變與重構”“規范與論爭”“形象與效能”和“秩序與效率”四個方面論述了南京國民政府公文制度的構建與運行,深挖影響公文制度構建的多種社會因素,綜合分析公文制度運行所產生的影響,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文書制度研究增添了一部扎實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