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偉旗
摘要:目的:探討在急性腦卒中患者中應用早期康復治療對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將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期間于本院接受治療的急性腦卒中患者共計5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基礎藥物治療,觀察組于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改善情況。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上肢運動評分、下肢運動評分以及FMA評分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肢運動評分、下肢運動評分以及FMA評分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急性腦卒中患者中應用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突出,利于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值得進行推廣應用。
關鍵詞:早期康復;急性腦卒中;運動功能
臨床腦血管疾病中,急性腦卒中屬于常見類型之一,具體指腦血管突然發生破裂或因為血管阻塞而導致血液難以進入大腦中而導致腦組織產生損傷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腿部無力等,屬于一種臨床常見多發性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產生了十分嚴重的影響。截至目前,治療急性腦卒中最為有效的方法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但是因為治療周期較長,恢復十分緩慢,最終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相關學者指出,針對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給予康復治療能夠有效逆轉病情惡化,可提升干預效果,同時可降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基于此,本研究于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期間從我院選取急性腦卒中患者共計50例作為研究對象,則分析探究了早期康復治療對運動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期間于本院接受治療的急性腦卒中患者共計5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中,有男13例,女12例,年齡為48~73歲,平均年齡為(63.53±2.52)歲,病程介于4小時介于73小時之間、病程均值為(35.32±5.95)小時;觀察組有男14例,女11例,年齡為49~74歲,平均年齡為(63.55±2.82)歲,病程介于5小時介于75小時之間、病程均值為(35.36±5.45)小時。兩組的基線資料相比無較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基礎藥物治療,包括溶栓治療和降壓治療,并對血壓和血糖予以針對性控制,此后積極實施康復鍛煉,比如散步、下床行走、肢體功能鍛煉。
觀察組于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治療,具體方法如下:(1)被動運動。由醫務人員輔助完成肢體擺放,積極結合病情從小幅度運動到大幅度運動,預防發生多度疼痛或患側損傷。多展開翻身鍛煉,前期由醫務人員進行輔助性翻身,此后讓患者自主翻身。(2)坐位鍛煉。輔助患者移動至床緣,幫助患者進行膝蓋自然彎曲,此后緩慢抬頭。積極叮囑患者進行軀體轉動和扭轉,伸手跨過軀體,應用合適的力度將患者推動至坐位,此后進行取物品和放物品的鍛煉,從而鍛煉患者的平衡感。(3)站立鍛煉。幫助患者站立,向前伸直上肢,同時前傾身體,雙腳離地,此后輔助患者由患側逐步向下緩慢拉動,并緩慢提升患側臀部,多次鍛煉。(4)步行鍛煉,對患側腿部予以負重鍛煉,讓健康一側下肢小幅度向后鍛煉,在邁步過程中不要將髖關節提起,積極實施屈膝擺動,逐漸對踝關節予以彎曲。利用上述鍛煉方式提升下肢體力,此后逐漸展開上下臺階的鍛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改善情況。結合Fugl-Meyer評分(FMA)標準分析患者運動能力,包括上肢運動評分、下肢運動評分,總分100分,下肢總分為34分,上肢總分為66分,評分越高則表示肢體運動狀況越好,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2周展開評價。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上肢運動評分、下肢運動評分以及FMA評分比較(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肢運動評分、下肢運動評分以及FMA評分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急性腦卒中屬于一種在臨床中十分常見且具有較高致殘率的疾病,可能導致功能性障礙,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了十分嚴重的影響。常規干預措施主要指藥物干預,但是對肢體功能恢復效果有限。由此可見,為提升患者肢體功能,積極采取早期康復治療措施,具體原理包括大腦功能重建理論、中樞神經損傷恢復理論以及大腦可塑性等。在病人產生皮質損傷和附近組織損傷后,通過肢體功能干預,利于新凸側支神經發芽,可形成新型神經通路,利于患者機體功能恢復。
早期康復治療措施可分為多種,其中被動運動以小幅度運動為主,包括肩胛關節被動運動和患肢關節被動運動,通過肢體功能恢復效果,可不斷提升運動幅度,并為患者實施翻身鍛煉,可有效規避身體不適導致的不良反應。為提升肢體功能,早期康復治療具體方法可分為三個方面,包括坐位鍛煉、站立鍛煉以及步行鍛煉,其中坐位鍛煉多注重上肢功能鍛煉,并且可輔助病人少部分恢復平衡感。站立鍛煉更加注重輔助患者下肢功能恢復,利于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此外,步行鍛煉則通過全方位康復性鍛煉,可在鍛煉部分關節的同時提升機體功能系統性恢復。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卒中患者中應用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突出,利于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值得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付琳,李峰.綜合康復干預對急性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32):181-183.
[2]范振林,姜慧強.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0,11(19):40-42.
[3]江莉萍.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