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永生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我國CCUS處于工業化示范階段,與國際發展水平相當,亟需加快發展步伐。”供圖/中國石化
為CCUS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加大工業固液資源化利用力度,助力我國“雙碳”目標實現。
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的嚴峻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遵循發展規律,順應人民期待,彰顯執政擔當,將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視為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融入治國理政宏偉藍圖。
全國兩會上,綠色低碳發展話題備受關注。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作為大規模減碳技術,可以有力助推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由此,建議加強CCUS產業頂層設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CCUS產業鏈示范及商業化應用,加快CCUS管網規劃布局和集群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財稅激勵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為CCUS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助力我國“雙碳”目標實現。
與此同時,在黨的十九大等會議中強調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特別是2021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 《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等文件中,提出“建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促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加強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等要求,為我國固廢資源化利用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巨大
從國際看,2020年,全球利用CCUS實現碳封存規模約0.4億噸,占碳排放總量的0.1%;國際能源署預測,全球利用CCUS減碳在2030、2035、2050年分別達16億噸、40億噸、76億噸,占2020年全球碳排放總量的4.7%、11.8%、22.4%,CCUS技術在未來全球減排降碳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從國內看,中國工程院預測,206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55.7億噸標煤,其中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仍有26.8%,將產生27.1億噸CO2排放量,其中通過森林、草原、濕地等碳匯可抵消16億~19億噸,仍有10億噸左右缺口。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巨大,且具備大規模捕集利用與封存的工程能力,2021中國CCUS年度報告顯示,我國通過二氧化碳強化石油、天然氣開采技術可封存二氧化碳約51億噸、90億噸,利用枯竭氣藏可封存約153億噸,而注入深部咸水層的封存潛力更大,通過CCUS補上缺口,將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技術選擇。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CCUS發展,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10月21日到中國石化勝利油田視察,要求加快推進CCUS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首次將CCUS列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技術手段,明確提出“推進規模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研發、示范和產業化應用”。
總體看,我國CCUS正處于工業化示范階段,與國際整體發展水平相當,但部分關鍵技術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不同地區陸上封存潛力差異較大,且成本較高,亟需加快發展步伐,形成有效的產業化規模化經濟利用,助力我國“雙碳”目標實現。
加強CCUS產業鏈發展
對此,建議從頂層設計、技術攻關、產業鏈示范、基礎設施布局、政策法規等5個方面加快CCUS產業鏈發展。
一是加強CCUS產業頂層設計。建議國家層面制定CCUS總體發展規劃,并將CCUS技術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予以支持,搭建系統的政策框架體系,有序推動CCUS在石化、化工、電力、鋼鐵、水泥等行業應用。
二是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議國家層面統籌產學研聯合攻關,推進協同創新,圍繞低濃度二氧化碳捕集、工業化利用、封存、碳匯計量等關鍵環節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推動CCUS全產業鏈技術提升,盡快趕超國際先進水平。
三是推動CCUS產業鏈示范及商業化應用。支持能源化工等行業CCUS產業示范區建設,加速推進CCUS產業化集群建設,逐步將CCUS技術納入能源、礦業的綠色發展技術支撐體系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序列;將CCUS項目列為公益性項目,暢通項目審批通道,簡化審批流程。
四是加快CCUS管網規劃布局和集群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相關基礎設施投入,加強運輸管網建設,建立合作共享機制,帶動形成以管網設施和封存場地為基礎的區域CCUS產業促進中心;完善融資渠道,設立政府專項財政資金,引導投資機構加大投資支持力度。
五是完善財稅激勵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探索制定適合國情、面向碳中和目標的CCUS稅收優惠和補貼激勵政策,對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項目實施稅收減免或碳減排補貼;制定完善CCUS行業規范、制度法規框架體系及技術規范,形成統一行業標準。
工業固廢產量巨大
據統計,工業固廢方面,“十三五”時期我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約130億噸。目前累計堆存約620億噸、年新增堆存量超35億噸,其中磷石膏、鋼渣、化工渣等固廢利用率較低。
工業固廢整體面臨著產量巨大且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化轉化率不高、配套政策和相關標準有待完善、綜合利用項目投資壓力大等問題。廢棄塑料方面,管理不當且缺少回收利用手段是塑料污染的主要原因,在我國垃圾場陳化垃圾中,廢棄塑料存量約10億噸,每年新生垃圾塑料超6000萬噸且難以物理再生。每年若將2%填埋垃圾塑料及1/3新鮮廢塑料化學法再生制成熱解油,相當于新增一個勝利油田規模的輕質石蠟基大油田,有利于提高能源自給能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同時,與廢塑料焚燒發電相比,廢塑料化學循環制新塑料,碳減排接近50%,萬元產值碳減排可達85%,且經濟效益顯著。
固體廢物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化廢物為資源、變“包袱”為經濟效益,是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的必由之路,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求。當前,我國工業固廢及廢棄塑料循環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亟待加快解決,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變“包襖”為經濟效益
對此,圍繞加大廢棄塑料及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力度,建議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強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科技支撐,加速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建設,完善引導監管政策和標準體系,不斷提高資源化利用效率、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發展。具體如下:
一是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一方面加快推進綠色產品設計、傳統行業綠色化改造,實現工業固廢源頭減量、過程控制和末端高效治理相結合,形成系統的減污降碳和循環利用模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加大統籌力度,支持大型工業企業,與掌握垃圾資源的市政部門建立廢塑料供貨關系,與快遞、外賣、化妝品、食品、家電、汽車等塑料制品用戶建立產業供需聯盟,形成完整產業鏈,規范廢塑料化學循環市場。
二是強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科技支撐。開展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產學研攻關,推廣利用水泥、電力、化工、鋼鐵工藝裝置協同處置工業固廢;鼓勵易回收、易再生塑料推廣使用,降低廢塑料化學循環難度及成本,并根據產品碳減排情況,對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予以碳稅優惠。
三是加速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建設。建議圍繞國家發展戰略,提升重點區域、流域和重點類別工業固廢的資源利用效率,鼓勵大型集團企業參與示范工程建設,推動我國工業固廢規模化集中化高值化利用。
四是完善引導監管政策和標準體系。出臺引導資源轉換、全產業鏈疏通、財稅扶持、市場調控、鼓勵廢塑料化學循環等方面的政策,制定相關技術規范、產品標準,保障固廢綜合利用渠道和產品銷路。同時,加快與廢塑料化學循環生產過程安全環保及產品質量相關的標準、認證及法律法規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