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覺珵 褚大業 辛斌 曹思琦 劉欣
(上接第一版)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院士馬凱碩對習主席“世界各國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的形容表贊同。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能'只關注客艙,即自己,也必須愛護這艘大船。國際社會必須加強而非削弱多邊主義,亞太地區國家正在被外力分離,各國需要緊緊聯系在一起,避免產生這種情況。其中,最重要的力量是中國和東盟。“東盟現在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如果雙方能夠更好地合作,可以讓地區融合得更好,這是共同的方向。”
不僅討論亞洲的未來,也在討論世界的未來
據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李保東介紹,本屆論壇年會有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名代表線下參會,近400名代表線上參會,來自102家媒體機構的700多名記者將參與報道和論壇活動。除各國領導人外,還有20位各國政要前政要、50位部長級高官和前官員、22位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以及眾多商界領袖及著名學者參與年會有關分論壇討論。
在21日的開幕式上,多位外國政要發表演講。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說,蒙古國是博鰲亞洲論壇創辦國之一,蒙方高度贊揚博鰲亞洲論壇為促進各國協調與合作、促進亞洲經濟可持續增長所作出的貢獻。哈薩克斯坦總理斯邁洛夫認為,今年論壇的主題充分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發展的擔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說,全球經濟復蘇靠一個國家是不夠的,此起彼伏的危機帶來廣泛影響,各種風險讓世界極易受到沖擊,各國都應該為支持多邊主義發揮重要作用。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表示,只有團結起來通力協作才能解決全球性問題。
巴西工業貿易部原執行部長特謝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本屆論壇年會討論的重點有數字化轉型、氣候變化、包容性金融等,與會人士不僅有亞洲人,還有美國人、拉美人、非洲人,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和馬來西亞占世界經濟的份額達到40%,博鰲亞洲論壇討論亞洲的未來,也是在討論世界的未來。“在博鰲,最聰明、最重要的人可以分享他們的愿景,可以討論如何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環球時報202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