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超齡農民工將逐步告別建筑工地的消息引發關注。據報道,全國已有多個地區發文明確規定禁止18周歲以下、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周歲以上女性三類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筑施工作業。告別建筑工地,超齡農民工該何去何從?
在留城和回村間進退兩難
在幾大網絡平臺擁有超過一百萬粉絲的農民工“川哥”,近日更新了視頻:很多粉絲后臺私信他,各地發文要求進一步規范建筑施工企業用工年齡管理,年過五十的“川哥”與“川嫂”,接下來怎么安排生活?
“川哥”說,其實現在我們工地上很多人上了60歲,他也可以干。主要是上了60歲的人在工地上看上去還是力不從心,高空作業,有時候出了啥問題,這一家人都是很大的負擔。“川嫂”則說,但是像我們上有老下有小,還要撐起一個家,你說不干怎么行?這條視頻的留言很多,基本都圍繞著農民工群體的生計和安全展開。
針對用工年齡管理,上海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總站安全科科長崔勇表示,推出這項政策,有相關數據支撐:2018年上海全年建筑業安全生產事故造成死亡的人員里,超過60歲的占比達到15%,而當時建筑從業工人中,超過60歲的占比僅有1%。
在天津某工地干活的熊師傅今年53歲,他的老家湖北黃岡麻城縣長嶺關村2800多人口中,有1000多人在外務工。這兩年,他身邊超過60歲的工友找活不那么容易了。
“我們老鄉有好多已經有60歲了,不讓他上工地,他經濟來源就沒有了。”熊師傅說,“我們干建筑干這么多年,干別的干不了,也沒讀什么書。”
中部某省的一位村主任說,盡管這些年國家的社會保障政策越來越完善,新農合及新農保普及率越來越高,但村里沒有產業,對于早已離鄉的農民工來說,回鄉很不適應,收入也會銳減。
如果只考慮年齡問題,工地或用工企業也可能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困境。熊師傅說,現在基本是70后、60后、65后這部分人在干建筑,“工地上面現在80后還有,90后的基本上沒有。”
如何兼顧超齡農民工安全與生計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我國50歲以上的大齡農民工有6854.4萬人。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養老問題值得高度重視。
有數據指出,超齡農民工群體繼續外出打工的理由中,最主要的是減輕兒女負擔和儲備養老費用兩項。簡言之,一方面是“為子女計”的傳統文化促成,另一方面就是不得不“自我養老”的現實所致。退休,非不愿,實不能。
由于歷史原因,超齡農民工缺乏繳納養老保險意識,也由于跨省轉移接續難進一步降低繳納意愿,加上現有養老保障水平偏低等因素,他們無法在城市生活中把“養老”與“工作”割裂開來。
江西南昌一名建筑行業泥工班組的包工頭陳剛認為,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柔性管理,也許是兼顧農民工安全與生計的方法。“比方說架子工之類的話,應該嚴格管控,因為它的危險系數在那里;如果是技術性工種,比方說泥工貼磚,它的強度比較低,有小工會把灰送到他那里,這一類的話年齡稍微放大一點也都沒有關系。”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研究員丁大建表示,長期看,還是應該通過試點,考慮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擴大工傷保險制度覆蓋范圍,開展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人員試行參保工作,同時,在一定范圍內提高困難農民工群體的兜底性保障制度。
(綜合《新華每日電訊》3.20、《光明日報》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