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清
近日,北京市朝陽區公布了2022 年公考擬錄用人員名單,有媒體注意到,此次公考最“卷”的崗位居然是城管——外交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兩名碩士考取了朝外街道的“城管隊員”,曼徹斯特大學的一名碩士考取了崔各莊地區的“城管監察崗”,酒仙橋街道的“城市管理執法崗”更厲害,直接擬錄取一名北京大學的博士。
有人認為,無論是曼徹斯特大學碩士、北大博士,都屬于高學歷人才,應該在更重要的崗位上發揮作用,這樣的職位“低配”就是一種內卷。也有人認為,在當下就業環境中,有編制、有戶口就是上上之選,換句話說,安全感是最重要的。
那么在這些爭論背后,真正值得警惕的問題在哪里呢?與前幾年相比,中國年輕人就業偏好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制造業及科技服務業的情形有所變化;疫情后,高校畢業生傾向于更穩定的工作。
體制內的工作,常常給人帶來打不破飯碗的安全感。但當一個社會中最優秀的高學歷人才都將安全感作為職業選擇首先考慮的因素,滿足于工作穩定、繳納五險一金,不用面對“996”“007”,也無需擔心失業,那么一個社會的活力與沖勁又能體現在哪里,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與創造力又要靠什么來支撐?
進一步說,這樣的現象也沖擊了社會對于“教育改變命運”的期待與預期。雖然個人的選擇值得尊重,但當越來越多的人都持有相同的就業偏好并成為一種社會潮流,我們不禁要探究引導人力資本流向的價值評價體系是否需要更進一步的調整。
(據光明網?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