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瑩
新冠疫情之下,老年人是最需保護的“高危”人群。他們免疫力較低,可能因各種原因未能接種疫苗,感染后更易誘發各種并發癥,而在感染病毒后,還有生活的不便和內心滋生的“病恥感”。如何幫助他們,尤其值得關注。
感染不知不覺
當奧密克戎毒株的刺突蛋白伸向老人時,他們往往不知不覺。
按理說,吉林省吉林市81歲的陳文慶是最沒可能感染的一類老人——因為腦溢血的后遺癥,他已經癱瘓在床、足不出戶近三年了。然而,14歲的大外孫是家里的“零號感染者”,3月4日,班里有同學確診,他居家隔離期間開始發燒,3天后,全家都感染了。陳文慶一家人感染的奧密克戎變異株BA.2,平均一個人可以傳播給9個人,是新冠原始毒株的4倍,且被感染者大多數是無癥狀。
在上海,眼睛已經老花的80歲劉阿婆正是一位無癥狀感染者,她猜自己被感染的時機應該是買菜。3月18日,社區通知即將開展第二輪48小時閉環居家隔離,她跟五十多歲的大女兒一起去菜場“搶購”。3月26日,劉阿婆的抗原檢測呈陽性,當晚做核酸復核亦陽性。大女兒被她傳染后發了燒,還惹得整個樓棟封控,性格開朗的劉阿婆哭了好幾回,覺得“害了整個小區”。
長春61歲的李沛霞也確診了,幾乎不怎么出門的老兩口,在小區發現一個感染病例后不久,雙雙確診。
事實證明,奧密克戎在社區傳播時,并沒有因為老年人深居簡出,就有所收斂。中國疾控中心的科普文章提到,如果家里有其他人在外工作、學習,就有可能把病毒帶回家,造成老年人感染。4月7日,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披露,所有確診病例中≥60歲的老年人占16%,感染者中年齡最大的98歲。
害怕,是老人們得知感染病毒后的第一反應。陳文慶的女婿李順明發現,得知自己感染后,他其實對病毒知之甚少,但打心底里認為病毒“非常可怕”。
在接下來的20天里,親身經歷一場“奧密克戎之戰”后,一家人反倒有些釋然了。陳文慶的發燒持續一天后,沒有其他不適癥狀,確診一天后,與女婿李順明一起被送往定點醫院時,那時感覺已經基本康復。
李沛霞癥狀更輕,只在感染之后的前一兩天里咳嗽、嗓子疼。
本輪新冠疫情的數據顯示,重癥患者比例已維持在較低水平。但老年人的感染仍不容忽視。中國內地此輪疫情中有5例死亡病例,都合并嚴重的基礎疾病。
疫情下堅強的老年人
當發現感染病毒的癥狀似乎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時,接踵而來的擔憂是隔離。對三年多沒出門的陳文慶來說,感染新冠像是一場意外的旅程。有的老人則未能和家人一起隔離。
從醫院轉陰回家之后,等待老人的,可能是依舊封控的小區。李沛霞隔離結束封控在家時,家里的菜吃完了,李沛霞就在米飯里加一點鹽或者醬油。沒有開通過線上支付,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志愿者求助。面對困境,老人把“理解”掛在嘴邊,她知道有人擔心新冠康復者仍有一定傳染性,甚至主動不出門,只有些惦記仍在醫院的老伴什么時候能回家。
而在上海,患者“求藥”的信息登記文檔在網絡上流轉,求助者大多是60歲以上,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甚至慢性肺癌患者等。
保障疫情期間老年人的需求,已成為各地正著力解決的難點。
疫情下的老年人呈現出的堅強容易讓人想起桐華的詩:“生活注定不是平坦大道,每張不再年輕的面孔下,都帶著時光刻下的傷痕,可他們仍會選擇勇敢地向前走,追尋光明與幸福。”
出院回家的李順明最近下了決定,想請當地接種點上門為岳父評估能不能接種疫苗。
多項研究和數據均證實,未接種疫苗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感染后的重癥和死亡風險。吉林市中心醫院收治的四千多名重型和危重型患者,90歲以上的老人有三十多位,65歲以上的老人占比近40%,呈現出高齡、疫苗接種比例低、基礎疾病重等特點。
而當前,我國仍有超過四千萬老年人尚未接種疫苗。當上門科普、電話動員不一定有用,訴諸親情往往最有效,比如“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保護親人和孩子接種”。(文中患者及其家屬均為化名)(摘自《南方周末》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