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淳之 楊潔 傅征宇 阮志平 趙喜林
Research on Optimizing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Ecology and Improving the Activ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Wenzhou
ZHENG Chun-zhi1, YANG Jie2, FU Zheng-yu3, RUAN Zhi-ping1, ZHAO Xi-lin4
(1.Wen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y & Science, Wenzhou 325000, China;
2.Wenzhou Association for O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 Wenzhou 325000, China; 3.Wen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stitute, Wenzhou 325000, China; 4.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325002, China)
【摘? 要】近年來,溫州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搭平臺、促轉化、督落地,技術轉移生態初步形成,但就成果轉化鏈而言依然存在供大于求的情況。論文淺析了技術轉移及其生態打造對創新體系、產業發展、溫州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性,簡單梳理了技術轉移生態的構成要素和運行機制,通過對溫州技術轉移生態現狀的調研,結合技術轉移生態的技術供給、需求、轉化這3個要素分析溫州成果轉化落地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優化生態、提升科技創新活躍度的建議。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enzhou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ork, built a platform, promoted transformation and supervised the implementation.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ecology has initially taken shape, but in terms of the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chain, there is still a situation of oversupply. The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creation of its ecology to the innovation syste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Wenzho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ork, simply composes the components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transfer ecolog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ecology in Wenzhou, combined with the three elements of technology supply, demand and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ec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chievements in Wenzhou,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ecology and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關鍵詞】技術轉移;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生態要素
【Keywords】technology transf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ecological elements
【中圖分類號】F1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2)02-0156-04
1 引言
近年來,溫州市貫徹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關于科技創新會議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首位戰略,以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高能級平臺、企業的科技成果落地為抓手,圍繞打造以溫州“5+5”產業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產業鏈,聚焦科技實力、創新能力轉換為現實生產力的主要任務,著力提升各大平臺的研發產出率、技術轉化率、成果落地率等,科技成果“外援”支撐得到落實,打通了高校、科研院所技術轉移的通道。在政府科技創新政策的強力支持下,區域已經具備整體技術創新基本元素框架,技術轉移供給側生態初步形成,但就溫州市中小企業而言,對技術的需求和技術人才的需求,依然是供大于求,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技術轉移生態內各主要要素的需求和作用,明確技術轉移落地溫州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溫州市技術轉移生態因素進行分析解剖,提出優化技術轉移生態、提升科技創新活躍度的舉措與建議,并形成對企業科技創新服務具有指導作用的報告文本,為政府有關部門決策提供意見和建議。
2 技術轉移的意義
第一,技術轉移是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技術創新體系是科技創新體系的構成體系之一,是科技企業與相關研究機構結合,將科技成果通過各種途徑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體系,它是連接知識創新體系與其他創新體系的重要“中轉站”,也是將成果落地的環節。因此,只有做好技術轉移才能真正將技術功效發揮到最大,達到科技創新的真正目的。第二,技術轉移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所在。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產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類型。通常該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很難突破,但是如果突破后成果轉移成功,則具有高于一般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它對技術轉移的依賴性更強。雖然技術轉移是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節點”,也是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重要選擇,但它也是塊“硬骨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徹底打通關卡,破解實現技術突破、產品制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的瓶頸?!钡谌夹g轉移是溫州打造創新策源地的重要部署。目前,在溫州經濟高質量發展亟須創新給予加速的大背景下,解放和激發科技潛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增強創新發展動能,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落地是溫州面臨的最大難題。其關鍵在于要嫁接好知識創新源泉和高新技術產業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技術轉移作為的“橋梁”作用,不要讓成果留在實驗室或者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通過產學研融通創新,加速技術商業化落地,用新動力、新賽道、新經濟來凝聚新產業,提高科技成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 技術轉移生態的概念
科技成果轉化,也稱為技術轉移,是通過技術的開發和突破,形成實實在在的科技成果,并將其應用到生產生活中,形成現實生產力的過程??萍汲晒D化方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交易會等直接買賣,也可以是通過產學研合作進行產業化,甚至是作價為注冊資本,其成果可以在企業內部進行轉化,也可以在不同的企業間進行轉化。技術轉移生態系統是由科技成果供給群落、科技成果轉化群落、科技成果需求群落和外部環境4部分構成的(見圖1)。其主要由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服務機構、中介機構等主要要素組成,群落之間既有相互競爭的關系,也能夠相互促進,4個群落之間緊密聯系、分工協作,共同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4 溫州構建技術轉移生態的現狀
①政府主要通過研發、產業化獎勵補貼推進政策激勵,激發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以及科技中介機構的積極性來提升溫州技術轉移成效。2017年,浙江出臺《浙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溫州市也相繼出臺文件要求按照省成果轉化文件精神,促進科技成果落地溫州,推進溫州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溫州科技新政30條中,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機構和金融機構在技術轉移方面都有直接的政策補助。
企業:一是每年在“一區一廊”內重點篩選支持10項左右的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給予不超過3 000萬元的資金支持。二是溫州市每年爭取完成100個發明專利產業化項目并給予10萬元獎勵。對企業通過技術市場交易、競價拍賣等方式取得科技成果并實現產業化的項目給予不超過100萬元的經費補助。
2021年,溫州市實施發明專利產業化項目538項(涉及專利570項),驗收通過2020年度發明專利產業化項目246項,帶動新增產值42.53億元、稅收2.48億元。
高校、科研院所:承擔企業委托研發或開發項目的在溫高校、高能級平臺、科研院所等,給予合同金額的10%用于獎勵項目研發人員等。2021年,溫州市共兌現金額98.86萬元,涉及100個項目,10家高??蒲性核?。
中介機構:每年在“一區一廊”內通過績效評價和考核等方式遴選一定數量優秀的科技中介機構,給予30萬元獎勵。對于入駐溫州科技大市場的中介機構,在市科技局對其年度績效考核中,考核結果為優秀、良好的,分別給予獎勵10萬元、5萬元。
金融機構:對注冊在“一區一廊”并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的基金管理機構投資“一區一廊”內科技型企業以及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產業項目的予以獎勵,獎勵額度由地方綜合貢獻度的80%來確定。
研發人員:鼓勵科技特派員帶項目在溫州基層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幫扶等活動,每年給予不超過400萬元的經費支持。
②在政府創新創業政策強力支持下,區域已經具備整體技術創新基本元素框架,技術轉移供給側生態初步形成。一是引進培育的高能級平臺呈爆發式成長。2021年,溫州新引進落地中關村信息谷溫州創新中心等11家高能級創新平臺,累計達52家。溫州市高能級創新平臺集聚科研人員1 185人,實施科研項目142項,R&D總經費支出4.84億元,落地研發成果39項,獲股權投資2.2億元,“四技服務”收入超1.1億元,儀器設備對外服務770家次。二是成果轉化平臺成效顯著。2021年,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中試服務平臺、溫州北大科技園、浙江省農科院永嘉技術轉移中心等成果轉化平臺落地建設,瑞安科技大市場實現實體化運作。2021年,溫州市通過科技大市場建設,舉辦各類成果對接活動85場,建立科技成果常態化對接機制,其中兩場“浙江拍”競價(拍賣)活動,促成14項科技成果成交,總金額2 488萬元,帶動溫州市實現技術交易總額240.27億元,居全省第三。三是中介機構和技術經紀人發展迅速。2021年,溫州新認定市重點科技中介機構11家,壯大技術轉移人員隊伍,新增持證技術經紀人130人,累計數825人。
③溫州高教園區產學研融合發展不斷加強。近年來,在甌海推動“科教興區”下,建立國家大學科技園、浙大溫州研究院等若干研究院,實現了與科技“外援”支撐的聯通,打通了高校技術轉移的通道。同時,融合坐落在甌海茶山大學城5所大學的區位優勢,涵蓋工、理、醫、商等齊全的專業學科,經前期調研在溫大學為鼓勵科研人員技術轉移,對成果完成人和重要貢獻人員的獎勵比例基本高于成績成果轉化收益總額的80%,部分高校達到100%。
5 從技術轉移生態要素角度分析溫州存在的問題
5.1 技術供給端——高校、科研院所
第一,考核制度不適應,轉化動力難以有效激活。高校、事業單位等下屬技術成果轉化公司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公司,是帶有國有資產屬性的單位,但其科技成果轉化有著技術開發同樣的難點和堵點,即難度高、風險高、不確定性高三大特點。根據教育部對學校國有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規定,學??萍汲晒D移轉化到下屬公司即變成國有資產,若不實施成果轉化,其價值將隨時間推移而減少;若實施成果轉化,若失敗可能面臨考核、審計等各方面的壓力。因此,在體制機制上限制了高校、事業性質的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科技成果轉化,使科研成果很難得到有效的轉化和落地。第二,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轉移供給與企業對產品的要求配合度低。從溫州市2021年橫向課題補助科研看到,溫州市僅10家高校、科研院所申領了為企業技術研發的補助。高校教師一般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概念性的、半成熟的科技成果新產品,甚至僅僅實現了技術路線的可執行為止。而企業則不同,其要求產品在可預見的時間內產生一定利潤。另外,高校傾向于完成短時間的政府各類經費資助的項目,不愿被企業長期“拖累”,給企業“真刀真槍”的服務回報,相比于高校能獲得的政府科技項目經費來說性價比不高。第三,科技成果的歸屬問題困擾科研人員。研發科技成果獲得政府經費資助,所研發的科技成果屬于職務發明,權屬歸國家所有。此邏輯是正確的。由此,教授僅完成科研目標,對進一步使樣品經過小試、中試、量產等缺少積極性。
5.2 技術需求端——企業
第一,技術轉移中可供企業選擇的技術數量有限。企業家如廚師,推出特色菜需要大量可選擇的食材。同樣,可供給企業的符合企業需求的可技術轉移的技術數量不多,甚至很多他人已成功的應用技術都從零開始研發。事實上,對非原創性顛覆性的應用技術,有較多可選擇數量,可進行應用技術組合。第二,企業研發能力不夠,高校和企業對技術轉移中解決技術問題的導向側重不同。對企業而言,僅需提高產品的若干個技術指標,達到性能不變、成本減低,與同類產品具有競爭優勢即可。高校教師對解決此類單點應用技術問題的積極性不足,這對其自身學術理論水平提高幫助不大,難于撰寫出高質量論文,影響高校職稱的評審。第三,企業對自身需求定位不明確。就目前而言,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技術供給端通過各種調研、問卷、校企對接會等方式獲取企業需求,基本目的是更加精準地服務企業,都是讓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要求,如企業本身對自己的認識不夠精準,后續所提需求勢必影響最后成果轉化的成功率。讓技術轉化更成功的源頭是需求定位的精準性,目前很多公司對未來發展方向把握得不準確,也缺少有效挖掘需求的辦法,因此導致企業在提出自身技術需求時存在偏差,進而使得技術轉化成功率降低。
5.3 技術轉化端——中介機構
第一,技術轉移融合劑,即真正的技術經紀人處于初級階段。技術轉移人才需要有很強的復合交叉工作能力,即他們既需要擁有不同學科背景,還需要掌握不同學科的各種知識,需要真正懂技術和技術來源,還要懂企業家的思維模式,因此,培養一個合格的技術轉移人才需要接受大量的培訓,同時,在工作中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總結經驗不斷成長。目前,該職業的生態環境沒有得到重視,僅停留在內涵上,不是該領域的科技中介機構上,造成誤解誤導誤工作。第二,科研人員專注技術開發,缺乏創業和成果轉化意識。溫州新引進的高能級平臺如國科大溫州研究院等在經過多年建設以后組建了大量專業領域的科研團隊,科研成果累積比較豐富,但因團隊組建初期更多考慮的是研究領域和管理需要,缺少對專人人員的計劃,對于后期的科技成果轉化基本依賴于資本介入等方式。實際上,科研人員自主創業是技術轉移的重要方式,在國外整體模式非常成熟,很多高科技公司的創始人都是科研人員,但在國內因為前期組建團隊時考慮不深入,在國內該現象并不普遍。第三,科技中介的服務能力不足。溫州市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業務領域發展極不平衡,能為創業者和中小企業成長提供評估、投資服務、創業咨詢和管理團隊支持的中介服務機構寥寥無幾。現有的科技中介普遍存在“低、小、散”現象,服務能力薄弱,缺乏專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隊伍。
6 優化技術轉移生態,提升科技創新活躍度的建議
6.1 技術供給端——高校、科研院所
第一,高校等事業編制單位開展技術轉移機構獨立市場化運營試點,支持試點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編制單位以市場化機制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參照國有資本經營體制改革方向,參照新型研發機構董事會決策形式,給予全資設立的技術轉移機構市場化運營權力,不單以國有資產管理方式做各項評估和評價。鼓勵高等學校開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相關專業及課程,實現技術經理人培訓的系統化和正規化。第二,倡導以企業技術需求拉動型為主,高校科技轉移推動型為輔。企業在市場同行競爭中,對產品技術提高點非常清楚,存在著大量需求。同時,建立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的評價機制、獎勵機制、保密機制等,組建“企業技術特派員”,精準為企業提供技術需求拉動型服務。第三,充分利用自創區“先行先試”政策紅利,破解體制內科研人員的顧慮。區分科技成果歸屬權、科技成果處置權、科技成果使用權、科技成果收益權等,出臺科技成果使用權和科技成果收益權政策。目前,全國尚未明確此類文件,但溫州自創區實施了“先行先試”政策,可以有所突破解放,吸引全國的技術集聚溫州。
6.2 技術需求端——企業
第一,建立技術轉移技術庫和“專家志愿服務團”。針對區域產業特色,把全國各高校的科技成果、新興技術匯集成冊,把上海、深圳等主要城市的技術交易成果匯集成冊,把海外留學生提供的科技成果匯集等,形成企業可選擇的技術轉移庫、技術分析比對參考庫。此外,結合成立的“專家志愿服務團”,達到企業有技術方向來源、有專家團指點迷津比對分析,進而精準定位高校專業教師,并綜合輔導企業,提供解決方案。第二,改進政府資助方式,實行買服務方式的項目全過程研發監理機制。目前,科技項目的過程是企業申報、企業將所得資助經費提供給高校后獲得研發技術,通常兩方對真正的項目最終結果均不滿意。建議由企業提出技術需求,向高校提供資助經費,該項目成功后產出的經濟效益再分成給高校研發人員。另外,項目研發過程中,建立項目全過程研發監理機制,與建筑監理單位類似,對每個環節、每個時間節點都進行監測,使其不跑偏而達到最終目標。第三,政府統籌建立由專業人員運營的評估體系。為了更加精準地獲取技術需求方的真正技術需求,幫助企業明確技術發展定位,由政府牽頭建立一套包含研發機構管理、科技項目立項管理、科技成果認定、研發團隊培養管理、知識產權管理等體系的評價系統,由各個領域的專家指導企業科學挖掘需求,綜合分析判斷未來發展方向,找到企業真正的技術需求提供給技術供給方。
6.3 技術轉化端——中介機構
第一,催生技術經紀人機制。從政策層面認可技術經紀人地位,如蘇州推出了技術轉移經紀人獎勵文件,對促成技術擁有者與資本投資者落地項目的技術經紀人給予經費獎勵,保障補償該工作前期經費。據調研,蘇州該政策行之有效,溫州區域尚未有此文件,建議參考出臺。第二,成立科研團隊初期要考慮創業人員的加入。選拔科研團隊人員時,就要有意識地篩選有創業意識或者商業頭腦的部門科研人員參與核心科研工作或作為核心助手,使其在認識科研全貌的情況下,從早期開始思索科技成果轉化和落地的相關事項,甚至謀劃基于技術轉移的各項創業工作。因此,可以在早期將有一定科研能力、兼顧有創業資源背景、有創業潛力的人才選拔進入科研團隊從事科研工作。該類人員在技術專業成功或創業成功后,能通過反哺的方式來繼續幫助科研團隊,為其后續的相關科研工作提供資金支持等。第三,提升科技中介服務能力。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市、縣科技大市場的聯動,加快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科技管理咨詢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引進和培育一批機制創新、操作規范、服務能力強的專業化服務機構,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科技中介組織在信息溝通、資源整合等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飛.推進技術轉移機構改革 激發高校成果轉化活力[J].科技中國,2022(1):16-18.
【2】裴忠貴.高校院所技術轉移生態系統結構與運行機制[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0(12):13-1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溫州市科協服務科技創新項目(軟科學研究類)“優化技術轉移生態,提升科技創新活躍度研究”(項目編號:rkx14)。
【作者簡介】鄭淳之(1988-),女,浙江溫州人,助理研究員,從事科技信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