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市委突出組織覆蓋、創新教育管理、強化激勵引導,不斷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
突出組織覆蓋,讓流動黨員安家安心。針對流動黨員分散性廣、無序性強、去向難掌握問題,堅持從組織覆蓋入手,上下聯動、整體推進,分門別類為流動黨員安家。建好行業黨委龍頭。系統整合工會、人社、司法等單位力量,打造集流動黨員服務、農民工服務于一體的宜昌市流動黨員服務中心。聚焦流動黨員相對集中的行業領域,成立快遞、互聯網、物業服務等11個行業黨委,構建市級統管、行業主抓的工作格局。突出重點區域覆蓋。堅持實體型、功能型并重,區分跨省區域流動、市域商圈流動、縣域街面流動等3種類型,依托農民工服務中心、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商協會等組織,成立駐外黨組織39個、商圈市場黨組織7個、街面黨組織26個,把黨的組織建在流動黨員身邊。強化社區報到托底。細化制定流入地、流出地10條共管清單,將流動黨員就近編入社區(小區),引導流動黨員主動到流入地報到、向流出地報告,實現社區(小區)兜底。
創新教育管理,讓流動黨員真學真信。適應流動黨員特點因材施教、跟蹤管理,是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關鍵環節。宜昌突出數字賦能、載體創新,以務實舉措推動流動黨員教育不斷線、管理不斷檔。云端在線服務。打造“宜昌智慧黨建云平臺”,開發黨課天地、視頻會議、報到服務、交流互動等12項功能,動態做好流動黨員流動狀態更新、社區報到提醒、參加活動評價,為流動黨員提供多樣化的管理服務,以數字賦能推動流動黨員“一網統管”。結對幫帶促學。堅持組織聯建、資源共享、黨員互幫,常態化開展黨課進社區、進企業、進工地活動,整合黨校、機關資源建立280余人的共享師資庫,結合實施“筑堡工程”打造82個開放式活動陣地,推動5100余名在職黨員、下沉黨員與流動黨員“結對子”,送學上門推動學習教育升溫增效。動態跟進管理。結合國企退休職工社會化管理、兩新組織“五進五強”行動,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的“雙找”活動,對全市1.7萬余名流動黨員逐一進行身份標識,全面建立流動黨員報到日,定期追蹤、實時更新、動態管理。
強化激勵引導,讓流動黨員有為有位。讓流動黨員結合實際更好發揮作用,既是時代賦予的考題,也是流動黨員的期盼。宜昌堅持組織引領、放大激勵效應,助推流動黨員在高質量發展一線擔當作為。以黨旗領航聚力。圍繞推動強產興城,充分發揮駐外黨組織橋梁紐帶作用,定期舉辦在外宜昌籍企業家座談會,全力做好宜昌名片推介,以黨旗引航為發展開路。依托駐外黨組織招引簽約項目168個、總投資591.52億元。以鄉情感召聚才。把流動黨員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用好“1+4”人才新政,廣泛開展“宜才回歸”活動,連續4年舉辦“鄉情懇談會”,號召廣大流動黨員回鄉創業興業,結合村(社區)“兩委”換屆,引回在外能人黨員554人進入村“兩委”班子,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能。以先鋒引領聚心。深入推進黨員積分管理,開展“亮身份、亮承諾、亮作為”活動,廣泛宣傳秭歸縣在宜農民工服務中心黨委書記王華君先進事跡,以身邊典型激勵身邊人,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凝心聚力。在投資320億元的邦普項目建設中,113名流動黨員帶頭上陣,彰顯了“春節不停工、團結向前沖”的先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