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城市給自然帶來重大破壞,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越來越不協調。而我國城市的發展總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博弈總是交織在進退兩難的困境中。幾乎大中城市都在制定規模宏大的城市規劃,從而嚴重影響了城市空間結構,這種模式導向下城市設計陷入“令人麻木的,千篇一律的”的尷尬。鑒于這樣的背景,本文基于公園城市理念,對湘潭一江兩岸城市設計進行了研究,同時提出具體的設計手法和原則。希望通過公園城市理念為城市設計的發展尋找新的出路,營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公園城市。
【關鍵詞】公園城市;一江兩岸;城市設計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9.043
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城市的概念也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出現了改變。城市除了雅典憲章提出的居住、工作、游憩與交通四大功能之外,在新舊城市肌理中孕育成長的動力,將消費場景與都市新時尚通過開敞空間融匯,去真正實現一種既留得住鄉愁又能吸引更多新生力量匯聚的生態人文共享空間。而大多城市的城鎮開發邊界在不斷突破,城市的開發新區也在不斷擴大、舊城肌理和歷史記憶在不斷消失。由于城市無序擴展而造成的天地人關系的失衡、歷史文化傳承的斷層、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自然災害的頻繁,所有這些都對我們習以為常的設計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戰。
本文以湘潭中心城區核心區“一江兩岸”城市設計作為研究案例,規劃突出“公園城市”理念,以生態文明與文化傳承引領城市發展,以人民為中心,構筑生態、文化、活力、功能于一體的空間體系,形成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和城市發展新模式。
1、相關概念簡介
1.1城市設計
城市設計的具體定義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的設計工作,介于城市規劃、景觀建筑與建筑設計之間的一種設計。相對于城市規劃的抽象性和數據化,城市設計更具有具體性和圖形化;但是,因為二十世紀中葉以后實務上的都市設計多半是為景觀設計或建筑設計提供指導、參考架構,因而與具體的景觀設計或建筑設計有所區別。
1.2公園城市理念
公園城市是和城市公園相對應的概念,公園城市是覆蓋全城市的大系統,城市是從公園中長出來的一組一組的建筑,形成系統式的綠地,而不是孤島式的公園。習總書記提出“公園城市”理念后,在行業內外,乃至全國范圍內被廣泛熱議?!肮珗@城市”的理念的提出,一方面體現了“生態文明”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我國推進城市化發展模式和路徑轉變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肮珗@城市”無疑充分體現了中央對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以及對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園的建設高度重視。
2、項目概況
為響應十九大號召、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全面開展城市設計”會議精神,實現湘潭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千里湘江第一灣”濱江戰略,建設文化濱江之城,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弘揚地域文化自信,融合一江兩岸景觀、構造總體空間形態,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和品質,2017年11月,湘潭市城鄉規劃局正式啟動《湘潭中心城區濱江核心區(“一江兩岸”)城市設計》方案編制工作,規劃深入挖掘研究湘潭河東河西兩大濱江核心片區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等資源優勢與地域特色,以公園城市理念為切入點, 分片針對性提出一系列的城市設計策略來組織城市空間發展,打造開放式、高適應性的、獨具特色的“千里湘江第一灣”。
規劃面積共7.58平方公里,其中,河東濱江片位于河東中心區以北,即湘江-湘黔鐵路-福星東路-雙擁路-河東大道-寶塔路-福星路-東泗路圍合的區域,總用地面積約5.6平方公里;河西濱江片位于雨湖公園周邊,湘江-湘黔鐵路-熙春門路-雨湖路-解放南路,總用地面積約1.98平方公里。
3、湘潭中心城區濱江核心區發展的誤區
3.1發展定位不明確
湘潭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年修訂版)的指導思想是在以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護山水城市風貌和歷史人文景觀為出發點,以建設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與人性化城市為目標,建立布局合理、山水特色鮮明、綜合功能優化的城市綠地系統,把湘潭中心城區濱江核心區建設成為適合人居生態環境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但是所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僅僅是一個標準而非是一個城市發展的確定的形態。并沒有充分考慮到目前湘潭中心城區濱江核心區的城市特色以及城市內涵及文化,僅僅是從硬性標準上來確定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至于是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還是工業為主導產業,未來城市希望形成怎樣一個發展理念沒有明確表述,對濱江核心區軟實力的發展定位依然不明確。
3.2城市性質、功能雜亂
湘潭中心城區濱江核心區未來一方面希望極力保護自然環境、優化城市的綠地系統、提升城市的綠化覆蓋面積。但是另一方面又要大力發展工業,大量修建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以滿足日益上漲的游客數量。顯然從過去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這兩者往往無法兼得。因為,隨著游客人數的上升必定要求基礎設施的增加,那么城市本身的地域面積是有限的。如果希望能給游客舒適的城市空間,那么意味著未來的城市發展不斷拓寬城市外部環境以增加城市面積或是增加城區內的基礎設施。而這兩項措施無疑都會大面積減少城市內外部的綠化覆蓋面積,另一方面工業的發展也意味著城市周邊資源的進一步稀缺與緊張。因此因為城市未來發展定位的不明確與政府希望全方位的發展理念導致城市性質以及功能性的雜亂。
3.3城市建筑風貌無個性
城市建筑風貌缺乏個性應該說是中國任何一個大城市都會出現的問題與現狀。在我國城市化進程改革浪潮的大背景下,為了有效快速的推進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內部的改造,統一式的樓房與建筑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舊城區改造手段。包括老城區的建筑在拆除之后的重建中,沒有充分考慮到與周邊景點之間的契合問題,顯得突兀而無個性。
3.4產業結構不合理
雖然旅游產業以及由此而帶動的相關產業近年來正在逐步升級,但是農業以及工業所占的比重依然非常高,這樣一個比重也與近年來對于農業的大力扶植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所造成的。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也要求其從過去的粗放型的經濟轉變為資源利用式的集約型模式轉變。因此,目前產業結構布局狀況來看第三產業的比重依然不算太高,產業結構設置不太合理,未來依然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
3.5廣場建設規劃不合理
湘潭中心城區濱江核心區依托大規模的廣場建設,提升了城市形象,美化了城市環境,從而促進了城市經濟發展。但是在實際的建設中 “不求最佳,只求最大。”的廣場的盲目求大,導致湘潭中心城區濱江核心區的城市廣場謀篇布局千篇一律,廣場建設明顯存在格式化、模式化的傾向,布局失于單調呆板,缺乏對地方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尊重、反映,進而導致使用功能的偏差。
此外正如國內的專家所認為的成功的廣場應代表所在城市的基本特色,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但目前已建成的廣場多由草坪、硬地、水池(或噴泉)構成,這些要素不僅往往與所在城市缺乏必要的聯系,反而常常抹殺城市的文化個性。同時湘潭中心城區濱江核心區對舊城的破壞也是極為嚴重,其危害不僅在于破壞、拆毀了幾幢歷史文物,而且在于劇烈地改變了城市的空間結構和歷史風貌,使城市失去了與歷史文化的聯系。而一些大型廣場周邊遍布設計低劣、胡亂拼湊的建筑大雜燴,也同樣是極其嚴重的文化失憶和失語雙重癥狀的典型表現。在進行廣場建設與規劃時由于未將周邊環境納入廣場建設的視野,加上部分廣場尺度太大,導致整體空間環境不盡如人意。這其中的表現既有圍合廣場的建筑立面老舊不堪,缺乏起碼的表現力或美感,也有罔顧周邊環境而任由新建筑高密度建設,導致新舊建筑混雜、風格渙散,更有廣場內的布景風格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產生了不少荒謬現象。
3.6建筑短命與不斷拆毀重建
雖然我國目前建筑短命已非個案,可以說相當普遍,壽命之短也在不斷沖擊人們的想象。根據我國一些建筑設計通則規定,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建筑為50至100年??梢姡ㄖ堂鼏栴}不是書面規定的年限過短,也不在于技術能力達不到。從湘潭中心城區濱江核心區近年來規劃的與設計方案來看,由于政府需要不斷應對新增的客流以及舊城區的不斷改造,使許多的項目往往匆匆上馬,同時受制于資源的限制,導致許多的建筑在使用不到5年的時間內,就再次被拆毀重建。從GDP來看,拆新建新、大拆大建本身可以增加GDP,GDP的增加又可以帶來官員政績,無法擺脫這一惡性理念。
包括許多老城區自改革開放以來因為政府對于規劃的改變使得許多老城區的建筑或是景觀周圍的建筑一再拆遷與重建??梢哉f湘潭中心城區濱江核心區的建筑短命已經作為一個嚴重阻礙湘潭中心城區濱江核心區發展以及對資源利用有效性的最大障礙,正如同其他問題一樣,它們都是GDP崇拜、地方財政對土地過度依賴等根本問題的外在表現。因此,解決建筑短命,往往不在于節約意識、建筑質量的不斷重申,而需要在根本的體制機制上有突破、有變革,政府對城市的規劃與服務理念的切實轉變。
4、城市設計策略
4.1河西老城濱江片區城市設計對策
河西老城以城正老街為中心,以“帶”憶城,尊重古城歷史,重塑金湘潭十八總格局,共創5A景區,一帶十總、三街九巷,延續古城肌理,兩園兩區(雨湖公園、犁頭嘴公園,白石文化旅游區、萬樓文化旅游區)、一洲一灣,傳承文化記憶。總體風貌以雨湖、千年古城為特色,建筑風格新舊交融,高低錯落。關圣殿、江西會館、古城墻、文廟、觀湘門等系列文物形成濱江文化地標。古城內控制為低層傳統建筑風格。圍繞關圣殿、江西會館、古城墻布置三組低層組團,形成雨湖通湘江的視線廊道。低層組團之間布置高層現代建筑,形成起伏有致的濱江天際線,實現城市有機更新。
4.2河東新城濱江片區城市設計對策
以“軸”興城,通過月華中央軸,串聯城市功能,集聚商務、行政、生態、商業、濱江景觀,形成“山水城塔”的城市格局(圖1),并以寶塔公園、湖湘公園、中央綠軸為特色,保護自然山水植被,沿公園周邊與濱江布置現代化高層建筑,留出寶塔觀江視域和新城通江視廊。
4.3兩岸聯動城市設計對策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設計跨江人行橋。靈感源于毛澤東和王闿運對湘水的描述,造型猶如湘江波浪,將寶塔公園和觀湘門、新老城市中軸連接起來,強化城市中軸,連通湘江兩岸,市民可步行過江,八月十五登寶塔的湘潭老城民俗將得以重現。
水上交通串聯中心區十四個碼頭,每個碼頭設置一組特色旅游景點,串起5A景區水上特色游線。湘江璀璨夜景,動感水舞秀,將攜手兩岸空間,共同綻放夜湘潭魅力。
5、服務支撐體系
規劃“綠地+公服”的布局模式,將綠地與產業、商業融匯,一條河西歷史風情帶,串聯六大景區,延續千年歷史,一道河東現代文明軸,連通城市地標,重塑湘潭中心,一個湘潭綠核,成古城寶塔隔江環抱之狀,構成多條綠脈通江,匯聚濱江活力。綠色湘江,青山綠水,響應中央生態文明戰略,倡導綠色開敞空間與城市生活空間的深度融合,一帶一軸一核,實現古與今的對話,江與城的互動,歷史與生態的延續。
5.1綠道系統聯通兩岸。
規劃將中心區綠道向外延伸,連通湘潭市區九大公園,組成城市綠網。結合城市綠地系統,打造城市中心的風景區。以月華軸寶塔公園古城綠地為中軸線,“一花五葉”多點結合,組成城市綜合綠地系統。在規劃區內通過綠道系統連接各個綠地,同時與整個湘潭市綠地系統聯動發展。
5.2構建多層次的城市路網
以河東大道、雙擁北路、韶山東路、建設中路等城市快速干道構成城市中心區車行交通大環,濱江大道,一大橋、三大橋和新增匝道形成臨江車行交通小環。主干道、次干道、城市支路多層次構建完整的城市路網,并在一大橋東側結合老橋設計跨江步行橋,合理渠化上下橋流線, 緩解一大橋交通壓力。規劃結合遠期軌道交通站點,布局公共功能,實現TOD開發模式。
5.3整合提升優化土地利用
在城市控規基礎上整合細化土地使用,月華軸一帶在原有商業用地基礎上整合提升優化土地屬性,打造湘潭市新城市中心。濱江路以南區域增加商業用地區域,更好利用濱江黃金區域,文廟周邊地塊納入歷史保護范圍,形成歷史街區;觀湘門周邊區域改成商業用地,可形成更好的商業氛圍;整合城市綠地系統,注重建筑退界和綠地邊界;打通古城與寶塔公園的觀江視線,將直線型的城市沿江界面轉化為折線型的江景界面,讓更多的地塊與建筑能欣賞湘江風光,大大增加觀江面的地塊面積容量,拉動中心城區土地升值。
結語:
本文希望以湘潭中心城區濱江核心區作為分析案例,通過公園城市構建能夠將生態、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重新引入到新的境界與層面,改善傳統的對立的局面。公園城市引領綠色發展與文化傳承,首先確定擁江發展的城市方向,從而導入產業功能帶動濱江價值,塑造生態本底,重塑生態軸線,打通視線通廊,激活過渡空間,梳理活力環線,提升區域人氣,加強交通聯系,構建高效暢城,實現全域發展。未來的湘潭中心城市長高了,能看得見寶塔嶺的山林起伏,望得見湘江的源遠流長,記得住古城的歷史鄉愁,一個有歷史有風景有高度的濱水區,必將引領湘潭實現中部率先崛起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鮑世行.錢學森論山水城市[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袁鑌,鄒湖瑩.經濟高速發展與中國建筑文化[J].中外建筑,1996(6).
[3]Rem Koolhass.癲狂的紐約--一部曼哈頓的回溯性的宣言( Delirious NY )[M].牛津大學出版社,1978.
作者簡介:
馬南董(1984-),男,漢族,湖南武岡人,本科,城市規劃師、風景園林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城市規劃、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