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奧在即,眾多新技術在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驚艷亮相,與冬奧賽事深度融合。“冰絲帶”高顏值背后,凝結了科技創新的“中國智慧”。
22條高低盤旋的“絲帶”,宛如速滑運動員冰刀劃過冰面的痕跡。在天安門以北14公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西側,有著“冰絲帶”之稱的國家速滑館與鳥巢、水立方遙相呼應,成為北京城的新地標。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唯一的新建冰上競賽場館,“冰絲帶”曾被業內稱為“世界級建造難題”。2020年5月,它以最高分榮獲“2019年度中國鋼結構金獎年度杰出工程”大獎,這是國內鋼結構行業的最高獎項。
“冰絲帶”建造采用了世界體育館跨度最大的馬鞍形單層索網結構,長跨約200米、短跨約130米受力最優,形態最美,形成獨特的輕、薄、軟的屋頂,用鋼量只是傳統鋼結構屋面的四分之一,大幅度降低了場館用材量和建設的復雜程度,從源頭上減少了碳排放量。
“冰絲帶”還采用了新的建筑材料“碲化鎘發電玻璃”,它既能起到玻璃的作用,又是太陽能面板,可以為場館提供綠色電能。
值得一提的是,“冰絲帶”1.2萬平方米冰面制冰系統采用環保型CO2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CO2速度滑冰場。這也是目前最環保的制冰技術,能夠實現冰面溫差控制在0.5攝氏度以內。在冷凝熱回收系統下,制冰過程產生的冷凝熱可以進行回收利用,按年運營約能節約200萬度電,碳排量接近于零。
除了“冰絲帶”之外,首都體育館、首體短道速滑訓練館以及五棵松冰球訓練館也選用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制冷系統。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最環保、也是最節能的制冷技術,在冬奧會歷史上尚屬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