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直農業也許會在未來幾年崛起,成為農業發展的一種趨勢。
垂直農業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迪克遜·德斯帕米爾提出,是一種蓬勃發展的新型農業。其最誘人的前景在于:傳統農業使用的耕地很可能需要退耕還林,而垂直農業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退耕還林是為了對抗全球變暖,通過這一過程,遭到砍伐的林區可以回歸到原始狀態,再次長滿植物,供各種動物棲居,同時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為娛樂業和旅游業提供美麗的景致。
垂直農業是一種完全受控的作物生產方式,人們能控制環境的溫度,光照,氣體和濕度,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最大化作物產量。在大型太陽能電池板、高科技灌溉、監測系統等現代科技的加持下,垂直“農場”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和能源使用,促進回收利用。垂直“農場”里,通常用少量的土壤和水,并配合使用精確配比的營養液便可以支持植物生長,同時,也能夠規避風雨和氣候的變化,一改“靠天吃飯”的農業現狀。
垂直農業在包括城市在內的耕地稀缺的地區,是一種十分高效的食物生產方法,利用垂直堆疊的方式生產農作物,只占用很少的面積,也可以在建筑、集裝箱等多種工業空間進行生產。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建造一個“垂直農場”,所需消耗的成本高居不下,遠遠超過傳統農業。因此,我國的垂直農業模式還處于初級階段或者說摸索階段,雖然已經有許多企業開始嘗試,但市場也屬于非常小眾,發展相對緩慢。未來幾年,垂直農場將會向靠近客戶的地點靠攏,以便降低運輸成本,減少排放,更好地發揮優勢。
不能否認,垂直農業正在走入我們的生活,成為中國高端農業的一部分。
在“雙碳”政策和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背景下,氫能源技術將快速發展。
氫是地球上儲量最豐富的元素,因此,氫能來源廣泛,除了以化石燃料制氫外,還可利用風電、太陽能等通過電解水形式制氫。另外,氫能儲運相對便利,氫可以氣、液態存儲于高壓罐中,也可以固態存儲于儲氫材料中,相對于風能、太陽能等更具優勢。不僅如此,以綠氫和二氧化碳為原料制取甲醇,將有助于實現二氧化碳減排,并有效緩解液體燃料短缺的問題,這種來源的甲醇被稱為“液態陽光”,可替代汽油廣泛應用于化學工業。
作為一種潔凈的二次能源載體,氫能被認為是未來能源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賦予很高的期望。當前,全球氫能發展勢頭十分強勁,占全球GDP約52%的27個國家中,16個已經制定全面的國家氫能戰略,還有11個國家正在制定國家氫能戰略。中國是世界第一產氫大國,發展氫能具有較好的條件,且目前我國氫能發展較快,在全球新投資的氫能項目中占比較高,發展潛力較大。
低成本、能效利用率高、無碳排放、便于運輸讓氫能成為暢想未來的一種可能性,同時也因為氫能源制作成本高昂、存儲過程中存在爆炸風險、部分技術未達標、存放所需空間大等特點,使得氫能源短時間內無法與光伏、風電等能源競爭,但它依舊是航空或鋼鐵等難以實現電氣化的行業未來希望。
隨著制氫技術的不斷革新,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們便能享受到綠色氫能。試想一下,在未來的某一天,重型卡車、私人飛機、超級高鐵等裝載上了經過技術改良的氫氣存儲裝置和發動機,當這些巨型運輸工具經過身旁時,卻很難再聽到轟鳴的噪音,也不會聞到刺鼻的油味,那時的天空會變得分外藍。
商場、餐廳、候車室,隨處可見共享充電寶,這種便捷的充電方式也有弊端,其中最大的困擾就是借來容易,還起來難。科技的出現總能解決這些“五花八門”的問題,未來,即將誕生一種新型的充電法寶——人們出門不需要帶充電器和充電寶,通過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對手機進行無線充電。
近些年,科學研究人員對于各類電池的研發一直推陳出新,新的電池都非常注重使用壽命和綠色環保,相繼研發出了新的太陽能電池、可降解電池等,而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彭慧勝團隊構建出了兼具良好安全性和綜合電化學性能的新型纖維聚合物鋰離子電池,或將可以編織成衣。
纖維鋰離子電池具有良好的循環穩定性,循環500圈后,電池的容量保持率仍然達到90.5%,庫倫效率為99.8%;在曲率半徑為1厘米的情況下,將纖維鋰離子電池彎折10萬次后,其容量保持率仍大于80%;甚至在重復水洗、擠壓等嚴苛環境下也可以保持較為穩定的電化學性能。
通過十多年持續不斷的深入研究,彭慧勝團隊已經把纖維電池從實驗室樣品發展到了產品模型,特別是實現了高安全性纖維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的連續化構建,并致力于推動纖維電池和織物系統的規模化應用研究。
目前,纖維聚合物鋰離子電池與生活中常用的平面電池的能量密度相比,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也需要發展面向纖維聚合物鋰離子電池構建、性能評估和使用的行業標準或規范,推動其工程轉化和市場化應用;此外,在很多應用方面如可穿戴領域,還需要更加先進的編織技術,將纖維鋰離子電池高效地編織到各種衣物中,使穿著更舒適、更美觀。假以時日,人人便能擁有一件“行走的充電寶”,擺脫低電量焦慮。
納米機器人是科幻小說中一個常見的概念,它似乎無所不能,在漫威電影《蟻人》中,主角就是通過蟻人戰服擁有了可以變小的超能力,穿梭在微觀世界里,并以此拯救了世界。
實際上,納米機器人已經不局限于科幻,完全有可能被創造出來,并擁有改變物質的神奇力量。它的研制屬于分子仿生學范疇,根據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設計制造,可以在納米空間控制、操作,將在各個領域發揮巨大作用,尤其是醫學領域,可能會為人類未來帶來一場醫學革命。在不久的未來,納米機器人極有可能應用到實際臨床醫學中去,如今不少科學家已經踏上實現這個夢想的征程。
納米機器人可以精準殺死癌細胞。惡性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腫瘤的血管系統與腫瘤的生長、侵襲及轉移密切相關。通過阻塞腫瘤血管的營養和氧氣輸運從而“餓死”腫瘤的治療思路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肝癌等惡性腫瘤的物理介入治療。血液中的凝血酶是肌體凝血系統的一種關鍵酶,能夠快速、高效地誘導血栓形成。如果將凝血酶作為特定的“貨物”裝載在納米機器人的內部,通過靶向運輸并精確釋放至腫瘤血管,誘導凝血產生血栓,就可以通過栓塞腫瘤達到高效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的目的。
納米機器人還可以變成血栓的克星。人體的血液就像水,血管就像水管,血栓就像塞子,塞子會隨著水到處游走,當管子直徑小于塞子時,塞子就通不過,將會發生堵塞。血栓雖小,但危害卻很大,如果血液中出現血栓,血液就無法流遍全身,將會發生生命危險。而納米機器人便可以擔任“清道夫”的角色,為治療血栓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不論是能夠終結癌細胞的DNA機器人,還是能夠在體內“巡邏”的“健康衛士”,都是其在納米尺度世界中完成了現有科技條件下無法完成的任務,若真正應用到實際醫學領域,將為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福音。
自比特幣、區塊鏈興起以來,新奇概念層出不窮,數字世界似乎正在加速變化。元宇宙已經讓人費解,NFT浪潮又不約而至。2021年3月,從藝術界那幅《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被拍出6934萬美金開始,NFT就開始席卷各個領域。
什么是NFT?其全稱為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s),簡單地說,NFT是區塊鏈的一個條目,而區塊鏈是類似于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數字賬本技術。因為NFT不可替代的特性,這意味著它可以用來代表獨一無二的東西,比如博物館里的蒙娜麗莎原畫,或者一塊土地的所有權。
作為收藏品,NFT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NFT是建立在區塊鏈基礎上的通證形式,每一個NFT都會對應一個唯一地址,也不會再有版權糾紛。因此,利用NFT技術,藝術家們可以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數字藝術品。這一特性吸引了眾多明星和藝術家開始在區塊鏈上進行創作,NFT正在成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
伴隨著名人以及名牌的參與,NFT仍保持一貫的高關注度,涉及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從藝術、音樂、數字藏品到體育、奢侈品、餐飲界等,NFT的前景受到了各界關注。如今,更多的目光正在投向NFT領域,雖然NFT是一項仍處于發展初期的新技術,但其對主流公司和品牌的吸引力是很大的,NFT的采用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現在的還是未來。
NFT未來有很廣的應用空間,對于各家企業而言也可能成為業績的增長點,但要防止對其的應用“誤入歧途”。從國際范圍來看,目前NFT市場雖然火爆,但魚龍混雜,投機炒作之風盛行,積累了不小的泡沫。從國內范圍來看,現階段我國企業基本依托自身聯盟鏈,開始試水數字藏品的一級交易市場,但依舊處于摸索階段。
正如雨果所說,與有待創造的東西相比,已經創造出來的東西是微不足道的。科技成果的紅利總是溫暖人心,科技創新的未來總是激動人心,人們總是滿懷期待,翹首以盼,想象著未來的科技世界。
此刻,科技正在向未來進發,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