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組軒

綠水繞青山,紅心澆沃土。遠安縣瓦倉村作為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擁有政策保障支持、豐富紅色資源、產業發展優勢,將繼續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按照“紅色鑄魂、美麗塑形、共富為本”思路,接續打造以紅色旅游、綠色消費、銀色康養等主要內容的共同富裕先行先試村,為全域黨建引領共同富裕指方向、立標桿、做示范,讓紅色基因活起來,紅色村莊美起來,紅色土地富起來。
紅色鑄魂,凝聚奮進動力。秉承“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建設理念,高標準打造瓦倉紅色教育政治體驗區,讓紅色精神薪火相傳。深挖紅色資源,圍繞“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集成打造“瓦倉區工農革命政府舊址-瓦倉黨內政治生活體驗館-瓦倉革命烈士起義紀念碑”紅色教育內環線,串聯“白云村南安縣蘇維埃工農政府-曉秦村方家口鄉俗改良會舊址”紅色遺跡外環線。打造紅色殿堂,面向全國征集瓦倉起義紀念之歌和紀念瓦倉起義形象標識,提升瓦倉紅色內涵。聚力打造黨性教育基地、干部培訓基地、紅色研學基地,開發紅色精品課程,8大場景重塑紅色革命歷程,2條環線暢游紅色教學點。賡續紅色基因,廣泛深入講好紅色故事,創新開展“紅色瓦倉人人講”活動,邀請烈士后人、老黨員、老干部共講革命故事,帶動人人能講瓦倉故事,個個牢記紅色傳承,以紅色基因激發革命老區黨員群眾勤勞創新致富的內生動力。
美麗塑形,共建宜居鄉村。注重內修氣質、外修顏值,打造傳承紅色基因、引領文明風尚、彰顯瓦倉特色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守綠底,立足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優質本底,持續推進“彩扮遠安”行動,立體建設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節點、生態停車場、穿林廊道,發動黨員群眾廣泛開展美庭院、清溝渠、治拋荒、護田埂,持續刷新全域綠化、村村詩畫顏值。美環境,深入實施“清白”工程、全域景區化和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行動,探索實施村民積分治理,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并行、積分兌換與物質獎勵掛鉤,激發群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熱情。優治理,充分尊重群眾主體性、主創性、主動性,首創村民“體驗官”制度,通過精準發動、現場觸動、常態互動,讓村民群眾深度參與村級事務決策。發揮紅色家風、家訓、家規教化作用,以良好家風涵養文明鄉風、淳樸民風。
共富為本,拓展富裕路徑。聚焦促發展、共富裕,做好“紅色旅游、綠色消費、銀色康養”文章。做強紅色旅游,立足紅色資源優勢,一方面繼續采取“公司運營+村級主導+村民入股”形式開發紅色旅游,發展特色餐飲、精品民宿、鄉土導游、紅色文創等“學研游吃購”文旅業態,拓展群眾差異化增收渠道;另一方面,堅持“紅色旅游+產業發展”融合模式,依托紅色資源成立鄉村旅游產業黨支部,引進市場主體孵化瓦倉村紅色旅游公司,通過“公司+市場主體”經營模式實行比例分成,拓展群眾多元增收渠道。做實綠色消費,按照“支部+合作社+村民”發展模式,成立食用菌、瓦倉大米產業黨支部,完善建立“產業黨支部+龍頭企業+能人大戶+普通群眾”一體化利益鏈條,充分挖掘“一村一品”食用菌專業村和瓦倉大米核心產區發展優勢,形成以食用菌和優質水稻為主導,水果、蜂蜜等為輔的梯次產業鏈。在鏈條末端,高標準建設“土生活”體驗館,集成特色產品購銷交易、傳統農耕技藝體驗等功能于一體,打造綠色消費窗口平臺。做優銀色康養,聚焦鄉村居民養老現實需求,推進“村級主辦+互助服務+群眾參與”的互助養老模式,因地制宜建設養老照料活動設施場所,解決老年群體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動等需求,提升銀色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