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偉
為城市留人、為企業留才、為社會留量,構建人、城、產高效融合發展的大人才工作格局。
貫徹落實中央和湖北省委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宜昌著眼“為城市留人、為企業留才、為社會留量”,加快構建人、城、產高效融合發展的大人才工作格局。
樹立大人才工作觀,把黨管人才的政治優勢外化為人才競爭的制度優勢。構建與宜昌“強產興城、能級跨越、爭當龍頭”相適應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放大政策比較優勢。出臺以《關于進一步優化人才生態、加快人才聚集,打造區域性活力中心的實施意見》為核心的“1+4”人才新政,覆蓋人才創新、創業等方面,市級財政計劃5年投入超70億元。強化資源要素整合。建立創新場景發布機制,以“1+4”為統領,統籌人才工作體系。組建三峽人才集團,引進人力資源頭部企業和金融創投機構,探索優化“科創貸”“人才貸”。深化工作機制創新。健全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協調運行、快速決策機制,將“管行業必須管人才”落到實處。
拓寬服務發展通道,將持續升騰的人才勢能轉換為創新引領的發展動能。面向中西部非省會龍頭城市、全省高質量發展南部列陣主引擎等新定位,以人才賦能產業創新為重點,不斷強化抓人才工作的經濟思維和市場理念。突出重點精準招引。繪制人才、技術、產業“三張圖譜”,實施“產業領軍人才‘雙百計劃”。聚焦青年大學生等重點群體,深入實施十項重點人才專項引育計劃。設立宜昌創新人才學院,落實創新人才專項事業編制。面向未來精準培育。圍繞城市功能完善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加大本地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留宜率”考核獎勵力度,打造貫通“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就業創業、高端引領”的人才發展培育鏈。聚焦發展精準對接。深入實施“人才+鄉村振興”“人才+基層治理”“人才+智慧城市”等重大項目,與產業項目有機融合。
涵養優良發展生態,將以人為本的服務品質拓展為宜居宜業的城市氣質。圍繞“人的安頓”與“人心的安放”,讓人才的獲得感成為近悅遠來的強磁場。打造價值實現高地。實施技術經紀人、人才服務專員專項培育計劃,建立人才項目助跑機制,從成果轉化直至企業上市,一事一議配套支持措施。推進新技術發布撮合、重點技術需求“揭榜掛帥”等機制創新,設立人才項目引進“伯樂獎”,按人才項目落地、首次產生利稅、企業上市三個節點給予獎勵。建設人才友好城市。建立大學生來宜實習求職到樂業安居的全鏈條“易居”住房保障體系。實施覆蓋各層次、全領域的人才榮譽激勵措施,打造“宜昌三峽人才節(日)”品牌,建立一網通辦的“宜才碼”人才信息化服務平臺,讓人才得到全社會最大尊重、實現名利雙收。打通活力束縛壁壘。完善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健全與科技人員實際貢獻相匹配的薪酬分配激勵機制。支持事業單位對特殊專業技術人才實行崗位單列管理、專崗專用。探索在專業性較強的政府機構,設置高端特聘職位,實行聘期管理和協議工資。推動國有企業帶頭建立大學畢業生最低工資制度,構建更加開放的城市人才合作體系。
(作者系宜昌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