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受太陽風暴產生的地磁暴影響,Space X發射的49顆“星鏈”衛星中有40余顆沒能升至預定軌道,最終宣告報廢。Space X老板馬斯克因此的損失超6000萬美元。
太陽風暴被戲稱為太陽打“噴嚏”,這一現象在太陽活動高年時有發生,其產生的破壞力為何如此強勁?對人類的活動又會產生什么影響?
太陽風暴是指太陽上的劇烈爆發活動及其在日地空間引發的一系列強烈擾動,是太陽大氣中發生的持續時間短暫、規模巨大的能量釋放現象。
國家天文臺懷柔觀測基地主任鄧元勇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太空并不是完全的“真空”,其中的主要背景環境由太陽物質外流即所謂的太陽風構成。“如同地球上既有和風細雨也有狂風暴雨一樣,太陽風也有狂暴的時候。當太陽上有劇烈的爆發活動,如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出現的時候,太陽風會受到劇烈擾動,形成太陽風暴。”
太陽風暴要通過增強的電磁輻射、高能帶電粒子流和等離子體云等三種形式釋放。太陽風暴分為A、B、C、M和X幾個不同的等級,X級為最高,級別后面所帶數字越大,代表強度越高。鄧元勇表示,1月30日太陽活動區AR 12936發生了M1.1級耀斑,隨后爆發了日冕物質拋射(CME),誘發太陽風暴,進而導致了本次地磁擾動事件。
M級的太陽風暴可能會造成航天器通信中斷,一般還不至于達到災難性等級。鄧元勇認為,“星鏈”衛星的事故如果能應對得更好,是可以避免的。“當然,這也說明進一步提升空間天氣綜合業務能力的必要性。”
此外,太陽風暴帶來的日冕物質拋射事件還會產生另一個更嚴重的威脅——高能帶電粒子可能會突入低層空間軌道,直接轟擊衛星,導致加固不夠的衛星芯片重置甚至擊穿,結局就是衛星暫時失去聯系、失控甚至解體。如果太陽風暴的級別夠強,比如達到卡林頓級別,那“遭殃”的就不只是軌道上的衛星了,它甚至能影響地面長距離輸電系統、通信電路等。1989年3月13日加拿大魁北克大停電就是當年3月9日的一次日冕物質拋射所致。
科學家們正在利用基于太空的研究來了解太陽的能量,以減少對人類的影響。
(摘自《科普時報》)